新學期首個班會:握筆、彎腰「模仿插秧一分鐘」體驗農民伯伯的辛苦

2020-09-06 自貢網

2020秋季開學過去了一周,「反對餐飲浪費,培育節儉習慣」主題教育活動在我市各個校園熱度未減。上周末,自貢市匯東實驗學校一年級8班開展「我光碟,我光榮」主題班會,以「握筆、彎腰,保持一分鐘」的方式,讓小朋友體驗農民伯伯辛苦,了解「一粥一飯,當念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真正的意義所在。

「有沒有人知道一粒米是怎樣來的?」在主題班會上,班主任張麗告訴這些剛跨進學校校門的小朋友,從春種到秋收要經歷8個多月,再經過儲存、運輸、加工、銷售等多道工序,一粒米歷盡艱辛才能最終到達我們的飯桌。

為了讓小朋友切身感受農民伯伯勞作的艱辛,張麗要求所有小朋友離開座位,手握鉛筆彎腰模仿插秧,並保持一分鐘。中途有小朋友堅持不下來喊累,張麗告訴大家農民伯伯往往一幹就是一天,按10個小時計算就是600分鐘,如果一天插不完需要三天,大家可以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分鐘?

「開完主題班會後,效果十分明顯!」張麗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小朋友用完餐後餐盤格外乾淨,放學後他們還把「光碟行動」帶回了家,家長普遍反映孩子吃飯乖了,比以前懂事了。

記者從匯東實驗學校獲悉,隨著「反對餐飲浪費,培育節儉習慣」主題教育活動深入開展,師生們均以節約為榮、浪費為恥,「我光碟,我光榮」不僅是新生入學的第一次主題班會,也是學校深化少先隊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形成爭做文明學生的新風尚。(記者 張才)

編輯:鍾小璐

相關焦點

  • PS神操作:求大神把我P到農村,我要和農民伯伯一起插秧
    每年春天,媽媽都要回娘家幫助外婆在水田裡插秧,我則穿著套鞋圍著邊沿深一腳淺一腳跺著稀泥巴,濺起的泥花彈到臉上,用手一抹,在褲腳蕩一蕩,落了個花臉貓不說,衣服褲子黏的到處是泥巴,等到媽媽看見時,少不了一頓呵斥,而我卻依然玩得不亦樂乎。求大神給我P一個和農民伯伯插秧的情景,我十分懷念。大神回覆:小姐姐你是想著想著突然有了神力嗎?怎麼還懸空在湖邊了呢?
  • 湖南隆回:「插秧比賽」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4月22日上午,湖南隆回縣2020年迎「五一」國際勞動節暨早稻插秧技術技能比賽在該縣七江鎮千古坳村緊鑼密鼓地進行,來自25個鄉鎮的手插秧選手和來自19支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機插秧選手現場比拼,水田成了「戰場」,也成了大家展示「技藝」的舞臺。
  • 空姐穿制服下地插秧,工作人員:臨時設置的體驗環節
    6月5日,在一場水稻宣傳活動上,青島航空的空姐空少們為了宣傳插秧,親自下田體驗了一把下地插秧。空姐們穿著短裙和和黑絲,站在水田裡幹活。她們乾淨的衣服和精緻的妝容和旁邊指導插秧的農民女性行程強烈對比。說你們體驗農活吧,又沒有體驗農活的樣子。說你們作秀吧,這作秀的水準似乎也太低了一點。不久後,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這些空姐空少其實是代表青島航空出席一場以推廣海水稻為目的的公益活動,插秧也是公益活動現場臨時設置的環節。
  • 威海市文登區宋村中學開展插秧勞動實踐活動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3日訊6月12日上午,威海市文登區宋村中學組織學生走進校外勞動實踐教育基地——文登區宋村鎮昌陽農場,動手實踐稻田插秧,親身感受粒粒皆辛苦的農耕生活。伴隨著初夏氣息,嗅著撲鼻而來的泥土芬香,同學們整齊有序地行進,臉龐上洋溢著對插秧體驗勞動的興奮和期待。
  • 室外35℃,常德9歲城裡女孩田間學插秧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7月28日上午,家住常德市城區的9歲女孩李泠瑤跟隨父母來到鼎城區一個農業基地體驗了插秧的艱辛。爸爸李明鑄告訴她,這篇文章是寫「機械拋秧」的,而從前都是純手工插秧,十分辛苦。李泠瑤對於「雙搶」「拋秧」這些詞彙感到十分陌生,李明鑄便找到一個農業基地,讓女兒體驗一把插秧。
  • 體驗插秧趕海 玩轉古老工藝_海峽都市報電子版_海都報電子版_網絡...
    海都訊 端午節感受石磨豆漿的古老工藝,一起包粽子、做餈粑,在民俗中感受傳統文化,春播時節體驗農耕,下田插秧,感悟「粒粒皆辛苦」深義,還有好玩的趕海捉蟹、學變魔術、製作軟陶活動……「海都小能人」二期系列活動全新「閃亮登場」,我們不僅增加了活動項目,更精心打造每條線路的精彩內容,讓孩子們充分享受「玩中學」的樂趣,還為每位學員贈送求生技能和經典書法藝術課程
  • 端午情•農耕美 ——東青實驗學校開展端午節包粽子暨農事體驗活動
    我們還去學插秧,雖然時間不長,但我累得快散架了,滿身都是泥巴,但我們真的很開心,真是很有意義的一次實踐活動。——六1班   沈  熠袖子上的一塊塊泥水,不及農民伯伯滿身的泥漿;額頭上的汗水,也不及農民伯伯滿身的汗珠。今天是我第一次體驗插秧,本以為是件快樂的事情,沒想到,最後卻是渾身狼狽,但旁邊的爺爺奶奶卻顯得十分輕鬆,動作行雲流水。
  • 「嘿喲嘿喲嘿」,喊著號子,跟著飯糰一起去插秧
    家長經常告訴孩子要珍惜糧食,但許多孩子,尤其是大城市的孩子,是很難體會到種植糧食的辛苦的,這樣他們可能就會將家長的話當成耳旁風。不過,帶著孩子去農田裡體驗也不太現實,所以,不妨和孩子一起去繪本裡感受一下。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繪本《跟飯糰一起插秧》!
  • 學生開學體驗農活,空姐制服下田插秧?網友評論,為啥褒貶不一呢
    我是「萬裡悲秋」,寫文不易,生活更不易,感謝大家點擊右上方「關注」我,帶你一起看農村、農業和農民的那些事。以前上學的時候,就背過這樣一句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什麼意思呢?也有人說:「節約糧食是美德,說一千遍,道一萬遍,都不如自己親身體驗一遍。」還有人說:「沾一沾泥土氣,出一身汗,挖一些土,方知農民伯伯的辛苦。」更有人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教書育人,更是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習慣,以及正確的三觀,這個社會和國家才會有希望,才能繁榮昌盛。」
  • 「粒粒皆辛苦」 共青團曹縣縣委組織青少年體驗插秧勞動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趙世闖 曹縣報導  為了積極倡導和鼓勵青少年在暑假期間多參加勞動,樹立勞動意識,養成勞動習慣,7月19日上午,共青團曹縣縣委組織在萬畝荷塘生態園舉辦「稻田文化插秧節」公益勞動教育活動,來自全縣十一組家庭16名青少年學生走近田間體驗插秧的樂趣
  • 花園學校擊鼓助威迎接新同學、新學期
    此外,記者發現,為了迎接新老生開學,花園學校特意準備了卡通人偶和擊鼓表演,給學生和家長帶來了不一樣的開學體驗。一年級新生家長秦紅告訴記者:「今年花園學校的開學很別致,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希望自己孩子在校園裡能好好聽老師話,好好學習打好基礎。」
  • 為什麼原來課本上稱呼農民為伯伯,叫工人為叔叔
    我想大家都記得,在原來上學的時候,課本上對農民的稱呼是伯伯,對工人的稱呼是叔叔,是為什麼?為什麼不稱工人伯伯,農民叔叔?其實這是有原因的,在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那個時代是以農養工的時代,大部分人都知道農民的重要性,那個時代是農民的無私奉獻,顧全大局的精神,認可自己挨餓,也把最好的糧食上交國家,來解決工人的吃飯問題,工業的發展,原來都是取之於農業的剩餘。換句話來說,就是當時農民辛苦勞作,他們不單單是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還把剩餘的成果,低價賣於國家,來支援工業發展。
  • 學插秧、幹農活 中大附中學生變身「農夫」
    目的是讓學生接觸農村、了解農民、學習並體驗一些基本的務農知識、鍛鍊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三天學農活動,學生們體驗了插秧、鋤草、種花生、燒烤和看露天電影,還參加了拔河、滾鐵環比賽。初二8班劉梓睿說,「屋主是個樸實、和藹可親的伯伯。他耐心給我們準備好住處後,就去給我們準備飯菜了。飯菜並沒有什麼特別,也算不上美味,但我在這簡樸的飯菜中看到了這裡生活的不容易。」 學習插秧就更加讓他明白不易:「脫去鞋襪,當腳踩進泥中,我打了個寒戰,泥很冷,風颳來後,顯得更冷。插秧要一排有間隔,還要把苗插進土中,不能使苗漂在水面上,想做好並不簡單。」
  • 高溫中體驗「粒粒皆辛苦」農民田頭除草除蟲「汗滴禾下土」
    然而,處於農忙時節的農民卻顧不上這些,冒著酷暑,在地裡除蟲、撒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古詩說出了傳統農耕方式的艱辛,即使是現代農業日益發展的當下,每一粒米飯,都飽含農民辛勤耕作的汗水。今年第9號超強颱風「利奇馬」後,浙南大地依然面臨高溫酷暑天氣。
  • 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杭州橄欖樹學校農場體驗收穫多
    杭州網訊 怎樣讓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感受糧食的來之不易,體會每一餐可口的飯菜背後許多人的辛苦付出?8月27日,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杭州橄欖樹學校戴著學生們,來到超山奇趣農場,體驗「跟著習爺爺一起拒絕『舌尖上的浪費』農事活動」。
  • 剩飯稱重、農耕體驗、蔬菜禮包……杭城中小學亮出「光碟」三十六計
    昨天中午,杭城中小學生在學校吃上了新學期的第一頓飯。許多孩子吃得特別認真,因為這就是今年《開學第一課》的活動——「光碟行動」。錢報記者走訪了一圈後發現,為鼓勵學生們愛惜糧食,各校直接用上了「光碟」三十六計。
  • 繪畫教程:農民伯伯的稻草人朋友
    「秋高氣爽」一詞用來描述秋天的天氣再合適不過了尤其是在北方地區白天日麗風清,夜間星月交輝秋風颯颯,令人身心清爽又不覺寒冷如果你來到田野間你更能感受到秋天這一份明快這一切是多麼美多麼迷人呀難怪人們說自然是最美的畫卷不過當稻穀和麥子在田野裡成熟的時候也會引來不少的鳥雀和田鼠它們也許能飽餐一頓但是農民伯伯們就會傷透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