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家都記得,在原來上學的時候,課本上對農民的稱呼是伯伯,對工人的稱呼是叔叔,是為什麼?為什麼不稱工人伯伯,農民叔叔?
其實這是有原因的,在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那個時代是以農養工的時代,大部分人都知道農民的重要性,那個時代是農民的無私奉獻,顧全大局的精神,認可自己挨餓,也把最好的糧食上交國家,來解決工人的吃飯問題,工業的發展,原來都是取之於農業的剩餘。
換句話來說,就是當時農民辛苦勞作,他們不單單是解決了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而且還把剩餘的成果,低價賣於國家,來支援工業發展。
其實說實話,那個時代那裡有什麼剩餘,那都是農民從自己牙縫裡摳出來的,自己勒緊褲腰帶,拿出來支援工業的發展。
當年農民種地,那都是風吹日曬,雨淋,每天都是頂著烈日,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不顧日曬雨淋,年紀輕輕的看起來就像個幾十歲的老人了。
而且那個時代的農民,每年還是要出義工,聊天手提,那不但是要頂著大太陽,還要忍受著寒冷,他們的肩膀不知道挑過多少石頭泥土,他們的雙手不知道用壞過多少勞動工具。
工人雖說也是很辛苦,但是大部分的工人,都是在室內勞作,太陽的光再厲害,也曬不到,更談不上雨淋風吹了。
而且當年工人每個月可以拿到固定的工資,雖說當時也不多,但肯定是要比在田間地頭靠天吃飯的農民要好很多,吃飯各方面都是要強過農民的。
所以說當時的農民和工人,就是同樣年齡段的,拉在一起來比較話,農民肯定是要比工人顯得蒼老,要是讓小朋友去看當時的農民和工人,肯定是會叫農民伯伯,叫工人叔叔。
總結:為什麼農民原來被稱為伯伯,工人被稱為叔叔,主要就是兩點原因。
1:農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室外勞作,整天風吹日曬,工人大部分時間都是室內勞作,不經風颳雨淋,所以從面相來看,肯定是農民要大點。
2:農民當年收入是靠天收,沒有什麼穩定保險的收入,而且當年還要交公糧,工人當年是旱澇保收,有著穩定的收入,生活方面肯定要比農民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