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旅行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在旅行中感受祖國的自然風景,風土人情。而「中國速度」直接推動了人們去旅行的欲望,人民出行方便的同時,也為國家經濟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赤壁夜照」,牯寧河八大著名景點之一,位於和政縣三河鎮金劍山,金尖山,現稱紅葉窪,是縣城的北部屏障,距縣城3公裡,經過多年的雨水衝刷,金劍山露出了幾十英尺高的赤壁,夕陽餘暉下,一排赤壁十分壯觀,故名「赤壁晚照」,清光緒信茂陪審員丁俊寫《赤壁晚照》:「赤壁在同一個地方名字不一樣,可以一起去參觀安達大樹宮,山城獨立看秋,夕陽紅。」
和政是一個古老的地方,歷史上被稱為「寧河」,位於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和政的稱謂始於明朝嘉靖年間,在歷史變遷中,政治領袖是氐族和羌族的聚居地,然後是漢族和藏族的生產活動,元明清時期,回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農耕文明、遊牧文明等文化在這裡碰撞交融,境內發現的馬家窯、半山、寺瓦、齊家等文化遺址,反映了新石器時代這裡有先民的活動,為文明的創造留下了一點火種。
歷史上,在蒿谷、角場、辛集、龍泉都建有城堡,在唐雅、馬莎(新營)、都史(屌坦)、寺壩寺、喬家岔都設有關卡,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掘,和政縣至少有6座古城,分別是金鑑市、祥子市、寧河市、通惠管城、道柱市、利靖市。
據史料記載,在赫哲族的六座古城中,金鑑城修建最早,建於公元325年左右,是赫哲族的第一個縣城,金劍市,又名金牛市和劉金市,因其位於金劍山(紅崖山)下而得名,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東晉明帝泰寧三年(325年),張浚滅貧,金劍山下設金劍縣,屬大夏縣,根據清代學者鄧龍的《大夏澧水考》,金鑑城位於八尺溝口,曹家山之根,即今三河鎮石湖村,城西長300米,南北寬200米,面積0.06平方公裡,北臨「赤壁」,古寧河八景,西臨古絲綢之路南陽山,南臨廣通河。
民國時期,古城遺址和城門外青石雕刻的門墩依然存在,1972年,當土地被夷平時,城牆的遺蹟被摧毀了,當時,在城市廢墟中出土了大量古錢幣、斧頭、刀、劍、芒、燒結鐵塊,古幣有五銖、大全幣,宋代西寧、崇寧有銅幣,城市西起郝之溝糧庫前,東至張家河沿村,南至三河學校,北至伊犁池(已乾涸),蘭蘭公路,現在的國道,穿過這個地方,金劍城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但是不可能證明是什麼時候被拋棄的,後世認為,這座城市的毀滅是由滑坡、缺水和易攻難守的軍事位置造成的,還有一個關於金劍城衰落的傳說,傳說金鑑縣建立時,金鑑山腳下有一股泉水,清甜清澈,但泉水並沒有流過100多米,早已滲入地下,當時城裡人安居樂業,不知何時,金劍山裂開了一個大洞,深不見底,泉水乾涸了,一條蟒蛇經常出沒在後洞,同時南陽山也出現了一條蟒蛇,兩條像水桶一樣粗的巨蟒是一對公的和母的,這兩條蟒蛇吸食人的精子,以人的牲畜為食,讓城裡人人心惶惶,從此,百姓不敢長久居住,金逐漸被冷落。
關於兩處名勝古蹟,古寧河八景之一的「赤壁晚照」和「和政」古城 你有什麼想說的嗎?去不同的城市,感受不同的文化,品嘗不同的美食,下一期你想去哪裡?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討論交流,如果你喜歡小編的文章,記得給我點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