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便利店開的這麼不差錢 便利蜂模式真的能賺錢嗎

2020-12-15 網易財經

(原標題:把便利店開的這麼「不差錢」,便利蜂模式真的能賺錢嗎?)

摘要:寬敞到分分鐘讓你放飛自我的布置、各種讓人心動的打折,確實讓我們感受到了「以用戶為中心」的誠意,但便利店本身是門「錙銖必較」的生意,這樣「不差錢」的玩法,讓人不由得懷疑,這真的是在開便利店嗎?

一家便利店剛剛誕生沒多久,就被貼上了「高大上」的標籤。在到訪過便利蜂「寬敞明亮」的店面後,幾位傳統零售從業者都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這真的賺錢麼?」

空空蕩蕩的二樓、「乾淨整潔」到無任何收銀陳列的收銀臺、寬敞到可以再擺幾個貨架的過道......和傳統印象中的擁擠的便利店全然不同。對於顧客來說寬敞利落的店面無疑是體驗極好的,但是在零售從業者眼裡,都是被白白浪費的銀子。

今年年初,便利蜂這個新便利店品牌開始頻頻被出現在媒體報導中:創始團隊來自7-Eleven和鄰家,拿到3億美元融資,並在中關村5店齊開,背後的投資人是去哪兒網創始人、斑馬資本創始合伙人莊辰超。據說莊辰超已經準備好30億元的資金,要讓便利蜂開出一萬家店。

便利蜂的刷屏也帶火了便利店這個傳統零售業態,便利店作為目前線下零售中唯一逆勢增長的業態,被廣為看好,而嗅覺敏銳的「網際網路」們也自然不會放過這樣一個大好機會。

事實上,在線下,還有一股力量在悄然滋生,從去年開始,一批新興自動售賣設備出現在地鐵和商場裡。自動橙汁機、自動零食機、自動面膜機,還有售賣服務的終端——迷你KTV、迷你健身房。

在線上流量紅利見頂、成本高企的當下,線下流量開始重回人們視野。但店租不斷上漲、覆蓋範圍恆定始終是橫在實體店面前的一道坎。所以,改變線下原來的產品、服務結構,降低交付成本,就成了讓線下重獲新生的一條路。

自動售賣設備試圖通過將產品、服務拆解成更小的單元,以更低成本的覆蓋更多用戶和場景。而便利蜂作為便利店領域的後來者,也試圖通過網際網路手段對傳統便利店的模式進行升級。

便利蜂比起普通便利店到底多了什麼?

線下融入網際網路元素、線上有門店做支撐,團隊既有便利店從業者又有網際網路從業者,便利蜂的諸多特質,讓它與當下人人大談的新零售似乎不謀而合。

正如便利蜂在公司願景中所說的,「便利蜂將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改良現有的零售模式。使用大數據和智能軟硬體,突破固有的便利店購物體驗,以用戶為中心,圍繞每個用戶個體進行專屬服務,使用戶獲得切實的便利。」

那到底什麼是網際網路的方式?可能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比普通便利店多了一個APP。

一方面為了推廣APP,一方面為了促銷短保商品,便利蜂裡隨處可見各種打折優惠,短保商品7.5折、8.5折,日用品有五折新人優惠,裝APP有各種打折券,充值還有返現。

在店裡不時會聽到,「這個是不是打折呀」,「怎麼才能用優惠券啊」,然後店員會引導他們安裝便利蜂APP。APP承載著便利蜂連接線上線下,向產業上遊延展的願景。不過,當停掉所有補貼,用戶還願意去安裝APP嗎,APP到底能夠給用戶帶來什麼便利?

目前便利蜂APP承載的功能主要有四個:線上支付、線下自助購物、線上購買後自提、送貨上門。

在APP線上支付的流程是這樣的:註冊為會員後你會有一個會員碼,店員掃完商品後會讓你搖一搖手機,這樣就會顯示你的會員碼,店員掃完會員碼後,你就可以在手機上選擇支付方式了,然後會跳轉到第三方支付。 而你如果不用APP支付,只要打開第三方支付即可,從顧客的角度來看,APP其實增加了線上支付的流程。

線下自助購物則被媒體拿來與Amazon Go對標,但與Amazon Go即買即走的無人收銀模式相比,便利蜂的線下自助購物還有一段差距。自助購物本應解決的是高峰期的排隊問題,但實際上並沒有給結算效率的帶來太多的提升。

首先你需要先打開APP找到掃一掃,然後拿起一件商品,掃描它的條形碼,想像一下,你一手提著包,還要騰出手一手拿商品一手拿手機,關鍵是付款完成後,你還需要到收銀臺排隊讓店員核對商品和付款信息,可能考慮到店員在核對過多商品會耗費太多時間,目前自助購物限制9件商品以內。

門店自提更多的是對送貨上門的一種補充,據鈦媒體觀察,顧客自提也是在收銀臺完成,如果收銀員來負責自提交貨,會降低收銀效率;但如果安排專人負責,又會增加人員成本。

這樣來看,送貨上門應該更為剛需一些,不過僅僅靠店裡的幾個店員來配送,運力肯定是不夠的,但自建物流團隊在短期內也是很難實現的。目前好幾家便利店連鎖都入駐了外賣平臺,這種輕模式也看起來更加經濟實惠。

整體來看,便利蜂並沒有通過一個APP與其他的便利店形成足夠有競爭力的差異化,補貼停掉後如何吸引顧客繼續停留在APP,可能是便利蜂之後需要思考的問題。

為什麼說便利蜂是一家不像便利店的便利店?

之所以說便利蜂是一家不像便利店的便利店,是因為它的很多玩法都與便利店的經營邏輯背道而馳,這也讓很多便利店從業者大呼看不懂。拿一位從業者的話來說:「他們是典型的顛覆性人才,這是要顛覆便利店的商業本質啊,太偉大了!」

目前便利蜂一共有5家門店,全部位於中關村,其中有三家是屬於商鋪,只有兩家是底商。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底商一般位於住宅建築的一二層,因為屬於商業配套設施所以租金相對便宜,而商鋪則相反,不僅租金貴而且還要計入很大一部分公攤面積。

據一位便利店從業者透露,一般底商的租金每平每天約8元左右,而商鋪的租金則要比這多出至少三分之一,至少在12元左右。

便利蜂不僅大部分門店都開在了商鋪,店鋪面積上也是大手筆,在店鋪陳設上更是把「不差錢」演繹到了極致,處處都是被浪費的店鋪面積。

通常便利店的面積都在幾十平到一百平左右,由於便利店的客單價和毛利都相對較低,所以在選址和店鋪利用上都有很大的講究,原則就是——每一塊地方都要發揮出它的作用。

但便利蜂卻硬是把便利店開成了「奢侈品店」。拿中關村創業大街天使大廈店和蘇州街銀科大廈店的這兩家電來說,天使大廈的這家面積有200平左右,一進門的走廊寬到已經不像走廊,完全可以再陳列下幾個貨架。

而銀科大廈店有上下兩層,加起來有400平左右。沒走進這家店的時候以為就只是門口所見的面積,走進去才發現裡面「別有洞天」,走到盡頭右拐還有一個二三十平左右的房間,而裡面只空蕩蕩的擺了兩個貨架。

走到盡頭右拐是一個空蕩蕩的房間

樓上的「寬敞」程度更是驚人,面積與樓下相當的的空間裡,有三分之一零散的擺放了一些可以供顧客站著用餐的桌子,還有三分之一重複的布置了樓下也有的熟食窗口和飲料冷櫃,剩下的地方則全部是空的,樓上整體看起來就是一個寬敞整潔的雜物間,沒有太多實際效用。

二樓空蕩的一角

另外,便利蜂的幾家店全部都沒有收銀陳列,這應該也是處於「乾淨整潔」的考慮。但事實上,收銀陳列是便利店很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超市還是便利店,收銀臺周圍都會擺上一些口香糖等小商品,顧客往往會順便買一些走。

除卻收銀陳列,收銀臺的空間設置上也是有悖便利店邏輯的。一般收銀員距離背後貨架的距離應該在半米左右,這樣一轉身就可以拿到背後的商品。但是在便利蜂的收銀臺,收銀員需要向後邁出一兩步步才能拿到商品。而一來一回之間就需要時間,在客流量大的時候,就會造成顧客等待時間的變長。

收銀臺這樣的空間設置,除了出於「高大上」的考慮,可能還有一個原因——自提商品的存放。上文中提到,便利蜂有一項自提業務,也就是顧客在APP上下單後到店自提。鈦媒體觀察到,有顧客前來取自提商品時,店員就是從收銀臺拿取打包好的商品。

收銀臺一側的自提區

顧客來自提商品與現場購買商品都是在收銀臺完成,那就難免會有相衝突的時候,加上收銀臺的空間設置不合理所造成的等待時間增加,那麼想要保住用戶體驗,就只能增加人員,而這樣又會增加成本。

不過成本這件事,似乎從來不在便利蜂的考慮範圍內,在關東煮便當這類熱食上, 7-Eleven幾個溫箱就搞定的事,便利卻給它們隔出了一個玻璃屋,這樣一個屋子加上一個收銀臺,就佔去了店裡的很大一塊面積。

便利店為什麼把店開的這麼「不差錢」?

便利蜂能夠在店面陳設上如此揮金如土,也是因為店鋪面積足夠大,以一個便利店的SKU來說確實是擺不滿。但是為什麼要拿開超市的面積來開便利店呢?這可能也是便利蜂的無奈之舉。

一位便利店供從業者告訴鈦媒體,便利店只要開對地方,「地盡其用」,是能夠賺錢的,便利店既然是賺錢生意,那為什麼在北京一直開不起來?(鈦媒體此前曾做過相關的討論)

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店鋪太難找了。好一些的位置不是被佔了就是租金太貴,而那些夫妻店也很難去收購。在北京,很多夫妻店都是前面開店後面住人,一家店的收入也還不錯,所以他們是不願意把店賣出的。

7-Eleven 2004年就進入北京,花了十幾年的時間也就才開出兩不到兩百家店,羅森2013年進入北京,到目前為止僅有五十來家店。

便利蜂想要打破這種局面,在一個區域內快速擴張,就只能不計成本——和餐飲搶店面。天使大廈店和銀科大廈店的前身分別是一家麵包店和一家快餐店。而零售從業者都清楚,和餐飲搶店鋪,成本是很高的。

就像不久前每日優鮮CEO徐正在接受鈦媒體採訪時所說的:「做零售店,中不溜的店是最難受的,小一點,餐飲做不下來,再大一點,成本更高。沒有中不溜的零售店,因為它沒道理。」

所以一家店租下兩層樓,應該也不是便利蜂想要的。如果按400平來計算,每平12元,一天的租金就要4800元,而在這樣沉重的負擔下著實難言盈利。

對比一下便利店前輩們,即可一窺便利蜂模式的困局所在。

據一位為7-Eleven、羅森等便利店供貨的供應商透露,在北京,7-Eleven的營業額是最高的,每天在20000元左右,羅森的營業額在16000左右,全時10000出頭,鄰家8000左右。按便利店平均30%的毛利率計算,分別對應著6000、4800、3000、2400的毛利。便利蜂光一天的租金抵消了全時的毛利。

而事實上,便利蜂是否能達到上述幾家的毛利尚且存疑。上文中提到的這位供貨商告訴鈦媒體,便利蜂在好幾個品類上都和7-Eleven、羅森是同樣的供貨商,他們也是便利蜂的供貨商之一。

拿麵包來說,便利蜂的大部分麵包都是直接從代工廠定製的,只有少數來自曼可頓這些品牌。降低退貨率和損耗率是一家便利店控制成本的關鍵,而麵包恰恰是退貨率最高的一個品類。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退貨指的是過期商品退回工廠,但代加工的商品,是沒有辦法退給工廠,所以損耗成本很高。

便利蜂代加工的麵包,保質期普遍在4天到7天之間,拋去上架和下架的時間,能夠陳列銷售的時間十分有限。

而之所以選擇代加工定製,主要是為了在商品上形成差異化。不得不承認,便利蜂這些代加工商品從體驗上來說確實是不錯的,但這卻意味著高額的供應鏈成本。

一般工廠代加工只有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的連鎖便利店才可以做,一方面起訂的量多,成本會相應降低;另一方面,也有足夠的規模來分攤損耗成本。

而這恰恰是小連鎖的短板,做有自己品牌的短保(短保質期)商品,就意味著成本的高企。一位快消從業者告訴鈦媒體,7-Eleven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採用大量的代工短保商品,而是一步步走過來的。

「7-Eleven或其它連鎖,都是通過密集店鋪數量及分布區域消費排行來決定某一類商品的量是否可以自制,這個需要沉澱很長時間。」

據鈦媒體觀察,便利蜂的麵包退貨率確實是不低的。值得一提的是,便利蜂的麵包上架時間也十分不按常理出牌。

鈦媒體記者分別在工作日和周末對便利蜂進行了觀察,便利蜂的麵包上架時間都是在下午兩三點左右,而正常的麵包上架時間應該在上午7點半之前,因為麵包能夠在貨架上停留的時間十分有限,早上7點半之前上架意味著可以有完整一天的成列時間。而便利蜂這種給麵包減少半天陳列時間的做法,著實讓人有點琢磨不透。

下午兩點,麵包配送人員送來新上架的商品,同時要運走需要下架的商品。從配送人員一筐筐裝車的情形觀察,退貨的麵包應該不少。上文中提到的那位給便利蜂供貨供應商,也佐證了鈦媒體的猜測,據他透露,便利蜂的短保商品,退貨率一直居高不下。

而唯一能解決當前問題的辦法就是快速的擴張規模,事實上這也是便利蜂的目標。不過,連鎖店的擴張並不是靠砸錢就能實現的,一位有多年線下門店管理經驗的的從業者就告訴鈦媒體,跨區域、跨城市的多店運營是連鎖店最大的難題。

「20家店、50家店、100家店,每跨上一個臺階都是一道坎,每跨一個區域也是一道坎,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磨合門店的運營和供應鏈的管理,這也是很多人都知道連鎖店賺錢但不去碰的原因。「

說到底,便利店還是門零售生意,所有線下零售面臨的問題便利蜂都會遇到,而所謂的網際網路方式,能做的也只是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從門店運營到供應鏈管理都無法靠網際網路的加持一蹴而就,鈴木敏文對美國7-Eleven的重建就花了近二十年才徹底完成。

線下零售註定是場持久戰,在大談新零售之前,還是得先紮實的補上零售這一課。

本文來源:鈦媒體 作者:謝康玉 責任編輯:郭瑞超_NF2003

相關焦點

  • 夫妻店、7-11、無人售貨店......開一家便利店到底賺不賺錢?
    想創業的人能不能幹?能不能升級為京東天貓小店?2、像7-11這樣的便利店鼻祖,賺不賺錢?加盟商能賺多少錢?3、看著就牛X的無人便利店,能加盟不?賺不賺錢?4、像便利蜂這樣背靠資本瘋狂擴張的品牌,賺不賺錢?怎麼賺錢?5、如果便利店不賺錢的話,原因是什麼?
  • 三年開店一萬家,便利蜂號稱「不差錢」;別忘了蘇寧的前車之鑑
    文|張琪 編|小戎 當社區團購如火如荼的時候,沉寂已久的便利蜂也要高速狂奔了。 12月9日,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在2021便利蜂供應商大會上透露,公司將於2021年開啟「高速擴張模式」。
  • 憑藉技術打破傳統便利店頂層模式便利蜂用算法優化運營
    其中,便利蜂榮獲「年度賦能創新優秀案例」。組委會評議認為,便利蜂用算法來優化運營,通過管理創新和技術應用保障食品安全,對整個零售行業具有重要借鑑意義。據報導,便利店想要實現規模化,首先要先把一個區域扎得最深,然後再去開發周邊的市場。而對於不同區域、甚至不同消費場景,便利店也需要提供不同的服務,以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
  • 蘇寧小店連續虧損,它會成第二個便利蜂嗎?
    對於蘇寧來說,小店不僅是公司發展智慧零售的重要「執行者」,還是公司物流、商品、金融、體育等業務新的流量入口,蘇寧希望這些業務在接入蘇寧小店後能有質的飛躍。  但在便利店瘋狂倒閉的今天,蘇寧能夠改變行業現狀、讓小店成為一個優質生態推動公司進一步發展嗎?
  • 「只有在便利店 一個人吃飯才不會覺得孤獨」 便利蜂在杭新開6家店...
    每日商報訊 正如韓劇《繼承者們》中男主人公說的「只有在便利店,一個人吃飯才不會覺得孤獨」,便利店已經越來越成為很多人的日常。前些天深陷倒閉風波的全時便利店引發大眾的關注,而同為北京的公司,便利蜂便利店卻在短短一個月內在杭州地區新開了6家門店。
  • 數學為魂:拆解便利蜂
    如果用零售流通行業的估值模型來評價,以便利店或者無人貨架等形態示人的便利蜂很難值錢。在中國A股市場,一家擁有近3000家門店的便利店連鎖企業,市值僅約80億元。便利蜂的門店數量並不出眾,即使其擴張神速,其總量到目前也只有約800家。除非便利蜂是一種新物種,或者是對於便利店這種商業模式的認知,中國的分析師們都出錯了。
  • 便利蜂入駐鄭州,首店與本土便利店「悅來悅喜」僅一牆...
    便利店黑馬便利蜂入鄭消息傳出許久,但首店開在哪裡一直不為人知。如今,這一謎底揭開。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便利蜂把河南首店開到了河南本土便利店新秀悅來悅喜的隔壁。和傳統便利店不同的是,便利蜂是國內首家在鮮食研發、門店運營等方面實現全鏈條數位化的企業,「數字驅動」和自動化是其最鮮明特徵。這家成立僅三年的便利店目前已成為北京、上海、深圳等各大一線城市的主流品牌,目前已在全國擁有1500多家門店。尤其在外資便利店雲集的北京、天津等地,便利蜂的市場佔有率已處於領先水平,不少白領們開始選擇到便利蜂買一日三餐、咖啡。
  • 便利蜂發布年度人氣100商品榜:便利店成為品牌新窗口
    12月8日,便利蜂召開2021年供應商大會,並發布《便利蜂2020年度人氣100商品榜》,透過商品表象洞察「抗疫時期」的「變」與「不變」,最終得出新形勢下Z世代的十大消費趨勢。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解釋,「作為一家數字驅動的便利店,便利蜂綜合全國20個城市1800家門店的銷售量、復購率、好評度等消費大數據,對商品進行多維分析,得出這份屬於他們的排行榜。。「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表示,這體現了新一代消費者的選擇和偏好:「便利店已成為年輕人『種草』、『拔草』的重要陣地,更是品牌、產品連接Z世代的新窗口。」
  • 上海便利店可以賣快餐了 便利蜂、聯華超市等在考慮
    市食藥監局在大調研過程中發現,深入到城市角角落落的便利店,可以開設快餐區域,這樣不僅可以方便市民就近就餐,也能保障食品安全。目前,相關標準已經制定完畢,正在徵求意見,預計4月正式出臺。這幾天,上海市中心的一些便利店正在進行內部改裝。在這家便利蜂內,可以看到超市一角已經開闢出一個小廚房,蒸烤箱、水池等一應俱全。未來,這裡可以像快餐店一樣,提供十幾種熱菜,讓顧客隨意選擇。
  • 從蘇寧小店、便利蜂、7-11、紅旗連鎖,看連鎖零售便利店品牌的困境...
    前面的內容中我們已經提到,「到店」的模式已不再是消費者的首選,「到家」或到「新零售」場景更能符合現有消費者的需求。因此, 我們可以看到在以門店為入口的同時,更多連鎖品牌對渠道模式進行了調整,升級了「到家」配送服務,改造門店場景增加顧客體驗。
  • 便利店市場蓄勢勃發,本土品牌便利蜂如何致勝?
    在市場利好的驅動下,阿里、京東、蘇寧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涉足線下便利店領域,比如京東就曾在2017年對外宣布將在5年內開出100萬家線下便利店。除了巨頭,資本市場也不甘落後,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以來發生在便利店領域的投資不下70起,金額高達百億元,盛況空前。
  • 便利蜂,吹的什麼風?
    計劃今年新開超千家店,CEO稱不差錢   上述便利蜂CEO莊辰超其實也是一個「自帶光環」的創業者。在此前,他曾是去哪兒網的創建者兼CEO,同時也是斑馬資本的創始人。在去哪兒網和攜程合併之後,2016年1月,莊辰超與財務長趙軼璐雙雙離開。不到一年以後,莊辰超攜手老搭檔趙軼璐,聯合7-elevn高層、鄰家便利店創始人王紫及其團隊創辦便利蜂。
  • 殊途同歸:外放的海底撈和內斂的便利蜂
    辛苦一點每天跑便利店吧...又礙不住人太多排隊太久、吃膩了以後簡直難以下咽。可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更讓人絕望的是,我都這麼慘了,好基友每天還要在我的傷口上撒鹽!各種花式誇讚她公司樓下的便利店。而就在我應了真香預警,被基友口中的便利店所折服時,卻發現...我這周圍居然一家分店都莫得!?難道是我不配擁有品嘗便利蜂美食的機會嗎?不就是一家便利店嗎?我還就不信了,怎麼可能真有說的那麼好?
  • 在便利蜂,每一串關東煮都擁有姓名
    兩周後,這份改良後的水煮蘿蔔通過「考核」,出現在便利蜂所有門店裡,迅速成為賣得最好的關東煮單品。時值冬季,關東煮迎來黃金時間。據便利蜂統計,其門店關東煮銷售自入冬以來增長35%。關東煮可謂便利店最有代表性的食品,即使是國內那些不賣便當、不賣飯糰的本土便利店,也要在收銀臺附近支起一口鍋,一燉煮便像有了煙火氣息,形式和內容也豐滿起來。但關東煮真的這麼容易做好嗎?
  • 如何開一個賺錢的24小時便利店?
    隨著便利店行業競爭加劇,24小時便利店這種經營模式也基本成為時下常態,從早上為顧客提供每日新鮮的早餐開始,到最後一批白領歸家,24小時便利店為不同消費群體提供便捷的服務。那麼具體來說,24小時便利店要怎麼開賺錢呢?
  • 便利蜂試題曝光 看看難嗎?
    (原標題:便利蜂試題曝光,看看難嗎)
  • 全鏈條數位化定義下的便利蜂 引導行業發展的新軌道?
    自2017年2月,便利蜂在北京開出第一家門店,三年時間,便利蜂就實現北京市場的整體盈利,這種速度打破了便利店普遍7年盈利的傳統行業規律,至今很多老牌便利店企業也沒有宣布整體盈利。受疫情衝擊,便利蜂多數門店不能正常營業,明顯放慢了擴張節奏。便利蜂內部人士向中華網財經透露,疫情期間便利蜂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搶險救災中過來的。
  • 拆解便利蜂:數學為魂 零售模型解釋不了的新物種
    便利蜂的門店數量並不出眾,即使其擴張神速,其總量到目前也只有約800家。除非便利蜂是一種新物種,或者是對於便利店這種商業模式的認知,中國的分析師們都出錯了。對於便利蜂這個物種,我們的發現是:便利蜂集團是在產業全價值鏈的視角下,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技術,依託各種傳感器、業務線數據和其他數據平臺採集的數據,以數學家構建的、不斷迭代的「中央大腦」來決策,人類工作人員來輔助執行的模式,達到突破便利店的自有產品柔性生產、供應鏈的精細化運營、店面擴張的人才管理約束等行業痛點,成為高效率、個性化、一站式的「生活基礎設施」公司。
  • 我開便利店每個月都虧錢,為什麼別人卻能賺錢?
    相信很多朋友在創業行業時,都會碰到種種問題, 做生意虧錢也是常有的事情,能較好的去避免虧錢,這才是一個「技術活」了。最近小編走訪了很多便利店商家,也大致的總結了下問題所在,其中最多的問題就是便利店怎麼樣才能賺錢?如果營業額一直在下降的趨勢是否還能挽救回來?
  • 便利店盒飯價格戰一觸即發?便利蜂迎戰全家便利店盒飯價格下調
    具體動作為,針對華東市場的米飯便當商品,顧客實付多少,通過便利蜂官方APP,或小程序來返同等金額代金券,代金券則有三天有效使用期。有便利蜂人士稱:「全家便利店盒飯價格下調對於華東便利店鮮食市場有較大影響,我們能不跟嗎?此次活動也不是一般促銷,因為通過返券形式,有利於我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