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市場蓄勢勃發,本土品牌便利蜂如何致勝?

2020-12-22 雷鋒網

橘生淮北則為枳。這個道理在商業領域同樣適用。

日本向來被視作零售業的聖地麥加,因其驚人的便利店密度和無微不至的高質量服務享譽全球。7-11在行業內更是備受推崇,成了大家爭相模仿的對象。

近年來,隨著本土市場逐漸飽和,以7-11為代表的日系便利店正在積極謀求海外擴張,而蓄勢待發的中國市場正是一片理想的新大陸。

今天的中國社會與十幾年前的日本非常相似,人口老齡化加劇,小家庭比例增加,這些都為便利店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方面,人口老齡化催生了對便捷性購物的強烈需求;另一方面,小家庭對大規模集中採購的需求開始降低。而便利店這種小型零售業態,恰好完美承接了這些需求的變化。

在市場利好的驅動下,阿里、京東、蘇寧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涉足線下便利店領域,比如京東就曾在2017年對外宣布將在5年內開出100萬家線下便利店。

除了巨頭,資本市場也不甘落後,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以來發生在便利店領域的投資不下70起,金額高達百億元,盛況空前。

然而隨著日系便利店的「入侵」,許多人不禁為本土便利店捏了一把汗。和身經百戰,某種程度上已經被神化的日系便利店相比,本土便利店品牌難免顯得有些稚嫩。但這是否意味著本土便利店品牌就沒有勝算呢?答案是否定的。

不可否認,日系便利店的成功有其內在邏輯,他們在企業管理和客戶經營理念上都有很多可取之處。但零售說到底是一門關於「人」的生意,誰能更懂消費者誰就有機會贏得未來。

日系便利店的模式是建築在其國土結構和國民意識的基礎之上的。中國雖然在社會結構上與日本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文化習俗方面的差異依舊非常明顯。而且中國幅員遼闊,文化構成複雜,即使同一城市不同區域的人群結構和消費需求也大相迥異。

這種背景下,即使是強大的日系便利店,進入中國市場後也多少有些「水土不服」,這為本土便利店的發展打開了一道窗口。

但不可思議的是,很多本土便利店品牌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一味照搬日本模式。不僅店面設計、服務模式學習日本,商品結構也非常相似。以利潤最高的鮮食為例,日系便利店中的鮮食以包裝食品為主,但比起冰涼的包裝食品,熱餐顯然更適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本土便利店更懂中國人的胃

作為國內首家售賣熱餐的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光有意識是不夠的,因為熱餐對於食材、口感和安全的要求更高,經營起來並不簡單。

據便利蜂鮮食商品負責人趙鵬介紹,為了向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熱餐。便利蜂從日本採購了全套的生產線,製作熱餐的鮮肉、蔬菜也都採購自中糧、順鑫、福成五豐等一流企業。

熱餐加工階段,便利蜂用蒸汽鍋替代傳統炒鍋,避免了食材受熱不均導致的食品安全隱患。運輸階段,為保證加工好的食材安全配送至門店,便利蜂在其冷鏈物流車上安裝了GPS和藍牙溫度計,可以在後臺實時監控車內溫度。系統發現異常後會自動報警,食材也會當即廢棄或被門店拒收。

食材配送至門店後,店員會按照生產計劃在萬能蒸烤箱中復熱。加熱好的熱餐將被存放在溫水保溫櫃中,維持恆定溫度。這樣一來,無論你是第一個客人,還是最後一個客人,都能拿到同樣溫度的飯菜。

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加工好的熱餐4小時後仍未售出,便利蜂自主開發的鮮食PAD將發出警報,提示店員在攝像頭下廢棄。

趙鵬介紹,為了保證熱餐口感,公司規定管理層每周周會時必須吃便利蜂的盒飯。「也就是說,顧客吃到的熱菜,都是創始人莊辰超和管理層試吃後才上線售賣的」。

便利蜂對於中國消費者飲食習慣的掌握不僅源於作為同胞的切身體會,更有大數據作為支撐。趙鵬介紹,便利蜂構建了一個由葷素、口味、配料、價格等因素組成的「熱餐矩陣」,每家門店會根據自身的實時經營數據指導菜品上新。

事實上,熱餐只是便利蜂數位化經營理念的一個縮影。便利蜂的所有布局都是都是圍繞門店輻射區域高頻用戶行為數據的獲取和分析展開的。公司會根據數據分析產生的結果,及時調整第二批門店的經營策略。這種將消費行為完全數位化的做法,可以精準洞察人群的消費特徵,及時發現消費趨勢中的「苗頭」和「火花」,把每一家門店打造得獨一無二。

「可以說便利蜂的每家門店都是不同的。不光北京、上海的門店存在區別,即使同在北京,中關村的門店也和大興區榆垡鎮、京旺家園的門店截然不同。前者滿足的是寫字樓上班族的核心需求,而後兩者更像是社區的商業補充,比如京旺家園的門店更像是小型的生活超市,為周邊解決了缺乏水果蔬菜的難題。」趙鵬對雷鋒網說道。

在這套方法論的支撐下,便利蜂發展非常迅速。過去兩年裡便利蜂門店量年均增長近10倍,已完成在華北、華東都市圈的初步布局,今年還將深耕兩地,計劃新開1000家門店,並做到「千店千面」,甚至「千時千面」。

趙鵬表示,未來便利蜂還將繼續深化對消費者畫像的洞察,它的終極目標是做一個大數據及算法驅動的便利店系統,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改良現有的零售模式。「一個好的便利店品牌,不能只關心門店顆粒度的運營,更應該專注用戶顆粒度的運營,這樣才能挖掘各種場景下的消費需求。」趙鵬對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說道。

日系便利店創新遲緩

大數據洞察只是零售業創新很窄的一個切面,過去兩年裡,在新零售浪潮的推動下,本土便利店品牌積極引進了許多新的技術。比如,便利蜂通過引進自助收銀技術,已經徹底實現了收銀臺的無人化。

相比之下,日系便利店的創新顯然有些落後。作為全世界最早創造二維碼支付的國家,日本連行動支付都尚未普及,更別說無人收銀了。這固然跟日本擁有成熟健全的信用卡付款系統、極度重視用戶隱私有關,但也側面反映了日本對於新技術的保守。

帷幄CEO葉生晅在去日本考察後就曾撰文指出,「日本企業對於新興技術的引入過程之中,很多大型企業的業務流程較長,往往在3-6個月的周期,而且籤署節點在5-10個,需要層層審批和討論」。

而且日本企業普遍抱有一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推進新零售的發展,在每一個節點上都非常艱難,而且有一個節點駁回,則又要修改方案,重新走流程。所以導致了科技創新推進整體進度的遲緩。

其實,日系便利店也正在嘗試做出改變,此前多個日本便利店品牌宣布將逐漸擴大取消本土24小時營業的門店數量,同時開始引進自助收銀系統。然而,科技變革很重要的一個點恰恰是「速度」,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日系便利店在創新速度上似乎很難追上以便利蜂為代表的本土便利店品牌。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外來品牌瞄向本土、本土品牌想趁機擴張!便利店中原「肉搏」戰,誰...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楊桂芳/文 記者 左冬辰/圖  沉寂已久的便利店競爭正迎外來鯰魚,711進入後,傳言稱羅森正在加緊布局中原。  洗牌正在暗湧,有外來品牌們瞄向本土便利店,希望將之收入囊下;也有本土便利店品牌希望趁機擴張,完善供應鏈體系計劃放開加盟。
  • 羅森入駐河北,外資便利全國複製,本土便利店的區域割據
    同時唐山有多家日企資源,對於羅森品牌的認知度較高。而本次在唐山的合作方金典商業是唐山金匙實業集團旗下的企業。唐山金匙集團作為唐山本土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中心,承擔著唐山市70%以上農副產品的安全與供應,有著豐富的商業經營與供應鏈基礎和資源。
  • 中國本土便利店26年4次迭代 為何沒有全國性品牌?
    26年4次迭代,大型零售集團內部孵化、加盟型本土便利店、高度仿日系、高網際網路化,但中國館便利店還是沒有全國性品牌。這也是決定便利店品牌在當地崛起的重要因素,其次也是本土便利店在戰略層面上對外跨省複製門店時,對其他城市調研的首要因素。   「走出去難」,卻是大部分本土化便利店的通病,造成的現狀是國內至今沒出現一家具有全國性的便利店品牌。   以往的便利店市場大多是呈現塊狀化的,具有極強的區域性,這是所有線下門店的共同屬性。
  • 全時集團併購四川GOGO便利 本土便利店謀快速擴張
    聯商網消息:剛剛,四川的零售市場又出現了一次小震動。2月9日,全時集團官方微信正式宣布:已於近日完成收購四川狗狗超市連鎖有限公司(即GOGO便利),這是全時集團2018年首宗併購。其在業界率先將便利連鎖細分為商務休閒便利和社區生活一站式便利兩種業態同步發展,已建立上萬平米的倉儲(冷鏈)物流中心、智能中央廚房、麵包糕點食品生產線,原生態牧場。GOGO便利以社區+商務+O2O之全新理念經營日用快消品、生鮮等健康食材。運營移動電商、現代金融和現代物流的有機結合,打造健康食材從工廠到消費者、田間到餐桌、消費者到田間道工廠定製的信息處理和分享平臺。
  • 投資一家合肥本土便利店品牌,今日資本想要什麼?
    當合肥本土的社區生鮮超市像生鮮傳奇、誼品生鮮已經名聲大噪之時,關於這家便利店,網絡上還搜不到太多的資料。這家便利店能獲得資本的駐足,首先還是因為它有著足以讓人豔羨的擴張能力。截止2019年3月,鄰幾在合肥、蕪湖、馬鞍山共有200多家便利店,是目前安徽省連鎖網點最多的便利店公司。鄰幾和普通便利店形態其實並無異樣,但在熱食方面,鄰幾做的似乎比其他便利店要多一些。在某種程度上,鮮食決定著一個便利店的毛利。
  • 日本便利店有哪些品牌 全球前三名的便利店品牌都是
    618剛剛過去,無論是天貓還是京東,都讓我們體驗了一把新零售的便利生活,而新零售也通過此次618活動越來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只是說到零售,我們不得不提到更加普遍的一種線下零售模式-便利店。對於擁有全球排名前三名的便利店品牌來說,日本應該是便利店大國了。
  • 便利店的核心永遠是「便利」
    便利店的核心永遠是「便利」過去,便利店是城市中「彎腰拾硬幣」的行業,是個小買賣。而今,小買賣被做成了大事業。在東莞,以美宜佳、天福為代表的本土便利店的成功,靠的是高度本土化的創新思維。正如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裴亮所分析的,便利店這種多功能的新興業態,高速發展並不是依靠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瞄準了新的市場需求,彌補了市場的空白。
  • 艾美便利店入圍十大品牌便利店加盟店排行榜
    原標題:艾美便利店入圍十大品牌便利店加盟店排行榜根據以往的便利店發展趨勢分析,平均2500~4000人就應該擁有一間便利店,依據這個比例中國便利店市場前景巨大,這也是近幾年為何國內外便利店不斷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 把便利店開到縣城去 全家等外資便利店能行嗎?
    在萬象城所在的合肥市潛山路附近,已經林立著Let’s購、好朋友便利、蘇果便利等本土便利店品牌,而對於擁有8家便利店品牌的合肥市,迎來羅森這麼洋氣的日資便利店品牌還是首次。不過,劉旭並不把潛山路上那些便利店看做是羅森真正意義的對手。「這類城市沒有什么正規的便利店,一旦進入就要挑選最好的位置並抓住先機。」
  • 或打破紅旗等本土便利店壁壘
    早在2004年,家樂福就曾試圖將「冠軍超市」品牌引入中國,在便利店領域分一杯羹,但終因規模、成本等原因難以為繼,僅一年時間就從中國市場退出。   在實體零售受到各方面衝擊的大環境下,零售巨頭家樂福在中國也正遭遇業績下滑的尷尬,今年前三季度業務營收跌幅高達7.8%。雖然整體銷售額呈下降趨勢,但家樂福的新業態「易家福」卻脫穎而出,部分門店已實現盈利。
  • 中石化加油站迎來本土便利店品牌,大張、悅來悅喜加入
    據悉,這一模式已經在鄭州的中石化一處加油站內籌備,引入的合作對象為河南本土便利店品牌悅來悅喜,並計劃在下個月推出。國內便利店之王的算盤:跨界合作本土零售品牌這一模式對於中石化來說在河南區域雖然剛剛試行,可在全國來說早已有之。
  • 西安便利店市場群雄逐鹿,斑馬悅活便利競爭壁壘優勢凸顯
    實際上,便利店行業由來已久,並非市場新貴。在此之間,人們對便利店的認知似乎僅限於本地的老字號品牌或者諸如7-11等日系連鎖。便利店此次之所以能夠迎立風口,一方面是資本向來熱捧的科技、網際網路項目遇到瓶頸,另一方面則是便利店零售的投資潛力和投資優勢得到正確的審視。
  • 武漢品牌冰激凌「回歸」拓展本土市場
    雖然這款冰棒連續3年奪得羅森水冰類銷量冠軍,但在千萬武漢人中仍談不上口碑——武漢始終欠缺一款膾炙人口的本土冰激凌品牌。「武漢二廠綠豆冰棒」也是出自「普拉拉」。武漢市普拉拉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程菁亮說,北京、上海、廣州的人都在吃武漢「普拉拉」。
  • 探訪家樂福中國首家便利店:更像「便利超市」
    以先發優勢逐步分羹一方勢力的本土便利店也只是選擇在門店型態和商品結構、陳列、甚至裝修風格、品牌標識等各種能複製的地方照貓畫虎般開出一家家從內到外都像極了7-11的本土便利店。  但外資大賣場的巨頭們已決定不這樣幹。他們試圖在開創出一種新的業態——既適合中國這樣一個節奏越來越快的發展中國家,又能兼顧大賣場業態商品採購和物流體系優勢的「便利超市」。
  • 外資便利店巨頭7-11登陸鄭州,便利店市場再掀波瀾
    除此之外,今年年初,發端於鄭州本土的豫便利也已悄然離場。以豫便利為代表的B2B模式大多處於虧損狀態,基本靠資金儲備生存,一旦融資速度跟不上,就會導致資金鍊斷裂。業內人士認為,在產品和模式沒有差異化與獨特性的前提下,B2B模式對店家的吸引點就是價格,但一味通過低價發展觸角卻無法「造血」,崩盤是遲早的事兒。
  • 本土便利店覺醒變臉求生存欲滿滿
    繼7-ELEVEn在福州落子之後,全球三大便利店品牌之一的羅森,近日也傳出要來福州的確切消息!目前,福州全市累計發展便利店門店2000多家,城市便利店發展指數已位居全國第6位,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為此,本土便利店也是如臨大敵,六意、萬嘉等紛紛變身,零售市場格局或將生變。
  • 便利蜂入駐鄭州,首店與本土便利店「悅來悅喜」僅一牆...
    便利店黑馬便利蜂入鄭消息傳出許久,但首店開在哪裡一直不為人知。如今,這一謎底揭開。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便利蜂把河南首店開到了河南本土便利店新秀悅來悅喜的隔壁。【計劃6月5日開業,和對手做24小時「好鄰居」】據悉,便利蜂鄭州首店在二七區正弘凱賓城,計劃於6月5日正式開門營業,為24小時便利店。值得關注的是,便利蜂在鄭首店的「鄰居」悅來悅喜也是24小時便利店,兩家店面不僅是鄰居,而且幾乎「只隔了一面牆」。
  • 從蘇寧小店、便利蜂、7-11、紅旗連鎖,看連鎖零售便利店品牌的困境...
    日系便利店的教育成效:高毛利的快餐鮮食和自有品牌快速滲入國內市場,但運營成效門店差異度大。 日系便利店在中國市場的進入時間要追溯到1992年的7-ELEVEn,隨後,以LAWSON和全家先後在上海等連鎖便利店落地為競爭態勢為紐帶全面拓展。
  • 新型便利店爭相落地 多個品牌競逐長沙市場
    多個品牌競逐長沙市場  新型便利店爭相落地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麟  如今,長沙便利店市場正在進入爆發期,各品牌加快了攻城略地的速度。其中,一批購物環境舒適、銷售商品獨特的新型便利店吸引了不少市民。
  • 為什麼北上廣的便利店是瀋陽便利店的數倍?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走在北上廣的街道上,幾乎沒走多遠就有一家便利店。廣州擁有全國最多的便利店,7-11數量堪稱最多;上海有1400+全家便利店、1500+羅森;而北京,易捷、全時、好鄰居更是數不勝數……再對比我們瀋陽,最常見的是社區便利店、新天地、最近進入瀋陽的羅森、還有我們陽光小瑪特,品牌相對較少,數量也差上不少~經過小編綜合調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