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手抽擊網球,不外乎直線球、斜線球和反斜線球。一般對陣中,球員都不會輕易改變線路。因為揮拍時,來球對拍面都有個入射角。就像網球衝進場地一樣有個入射角,然後又朝相反角度對稱(會有點衰變)彈射。入射角度越大的來球,相對威脅性更小,比如,近乎90度垂直下落的月亮球。而對付擦地而來的平擊球,你就得提起十分的精神了。所以擊打來球時,都會設法將拍面儘量接近垂直於來球的入射方向,以便更好地回球。因此在網球對抽時變線,我們都選擇在對方來球出短、速度變慢或旋轉減弱的時候。
相對來說,斜線球更容易練,只要你正手揮拍稍不控制,就會擊出個斜線來。因為人的轉體,手臂的自然揮動,都是朝這個方向去的。但要打出個有力又能控制的斜線球,還是需加速拍面對網球的摩擦,以減少因拍面斜迎來球、使來球入射角變小而造成的另向彈射。而回球的旋轉快,就更便於控制在自己需要的落點上。須強調的是,我們業餘玩家,瞄準的落點,一般在離邊線50公分的位置為宜,畢竟安全為上,就和你開車一樣!誰又能保證每次都那麼精準呢。
還是來談談反斜線,有球友戲言這就和練單反一樣煩。其實不至於此。因為我們待球引拍時都需側身轉體,只須你轉體時稍移一下非持拍手同側的腳,讓身體朝持拍手的一邊更側一點,這時你擊出的直線就變成了反斜線。但最大的毛病是,你這司馬昭之心,讓對手一看便知,特別是開放式站位的更是如此。
要想讓對手看不出你會變線,你身體和手腳就不能有大改變。當然,此前最好就是半開放式站位,這時的上半身稍側一點就很難被注意。而持拍手大小臂之間的夾角要小,整個都貼近身體一些。手腕後曲,球拍與小臂需成直角。隨著身體的迴轉帶動手臂前揮,此時拍面觸球時會有些微外斜。必須快速地向前向上擊球,讓側身保持久一點,儘量延後打開。隨揮也是向前向上送到底,一個反斜線球就到對方場地了。
這樣表敘看起來有點複雜,但只要你操練幾次就明白能不能適合自己了。因每人都是不同個體,矛盾還有一般性和特殊性呢。(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牧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