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長大更聰明,3歲前前這5件事堅決不能做

2020-11-15 寶媽快問


  做家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健康、平安長大

  有句老話是3歲看大,7歲看老

  一個孩子長大什麼樣,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其實在很小的時候就決定了

  所以對於孩子小時候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尤其是在孩子特別小的時候,父母做什麼孩子就跟著學什麼。

  所以要想孩子長大更聰明,在三歲之前一定不要做這五件事

  不讓寶寶吃手

  寶寶小的時候都有愛吃手的習慣,很多家長都認為這是個很不好的習慣,還不衛生,所以只要一看到寶寶吃手,就馬上給寶寶把手從嘴裡拿出來,還裝作非常生氣的說一句「不許吃手,再吃手打你啊」

  殊不知這是家長錯誤的做法,因為寶寶生下來,智力就開始慢慢的發育,而吃手就是智力發育的信號。

  剛出生幾個月的寶寶大腦還沒有完全發育,他們不知道手是身體器官,在他們的意識裡,手只是外來物,和玩具的意義一樣。

  從剛開始盯著手欣賞,到後來吧唧吧唧吸吮小拳頭,再到靈巧地吸吮手指頭,這說明寶寶大腦支配行動的能力得到提升,看似簡單的吃手動作能促進大腦、手、眼協調。

  如果這時被阻止了,勢必會影響寶寶大腦發育,進而阻礙智力發育。

  對於小寶寶來說,吃手標誌著心理髮育進入到新階段,是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

  3歲後還吃手需糾正

  儘管寶寶吃手是正常的發展階段和心理需求,父母無需阻止,但3歲後仍吃手,則可能引起了下頜發育不良、上下牙對合不齊等口腔問題,因此需要及時糾正。

  要注意寶寶手部衛生

  當寶寶到吃手階段時,要經常給寶寶洗手,保持小手乾淨,以免病從口入,在此提醒各位媽媽,還要保持寶寶口唇周圍清潔乾燥,以免長口水疹。

  拒絕寶寶看電子產品

  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都管得非常嚴格,不讓吃零食,不能玩手機,不能看電視,只能學習,不停地學習

  然而,與電子產品普及成正比的是寶寶的近視率,很多媽媽將近視的罪魁禍首歸結於電子產品,乾脆一刀切,不讓孩子接觸所有電子產品。

  其實這種做法太極端,並不可取。

  在我看來偶爾玩下手機,看下電視無妨,還能幫孩子智力發育,鍛鍊手眼協調能力。

  動畫片中人物色彩飽滿,形象具體生動,能很好地刺激寶寶視覺與大腦發育,在腦海中形成最初關於美的意識。

  不僅如此,還能幫寶寶提高語言能力。孩子模仿能力一級棒,有時連你都沒聽過的話,他們就是從電視上學來的。

  儘管電子產品能幫寶寶智力發育,但電子產品同樣有缺點,媽媽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挑選適合寶寶月齡的視頻

  孩子的模仿力很強,但現階段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無論好壞都會接受,這時就要媽媽幫孩子選擇適合的產品。

  建議選符合月齡段、弘揚正能量、養成好習慣的動畫片,杜絕任何有暴力傾向的。

  注意把握觀看時長

  寶寶眼睛在發育階段,不能看太久的電子產品,每天不超過20分鐘,越小寶寶時長越要縮短。

  阻止寶寶發脾氣

  做家長的都會發現孩子似乎越大脾氣就越大,動不動就生氣,動不動就發脾氣,媽媽都已經管不了了,所以面對孩子發脾氣很多家長都不知所措,有的甚至直接上手打。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越是兇他,他就會越沒完沒了,往往越來越厲害。因此就有了越哭越打越打越哭的惡性循環。

  發脾氣是孩子情緒的表達,也是智力的發育。

  當心願沒達成、需求沒滿足時,孩子知道發脾氣,這是他們大腦經過長期運轉,對各類信息融會貫通後的結果。

  因此這並不是壞事,孩子哭鬧時的眼淚和滿足時的微笑同等重要。

  事實上,孩子發脾氣是種健康的溝通方式,當孩子發脾氣時,媽媽不要為了讓他們停止哭泣,就威逼利誘。

  媽媽的這些舉動對於孩子智力的發育完全沒有推動作用。因此,孩子想發脾氣就讓他發,這也是孩子智力發育的表現形式。

  如果孩子一哭,媽媽就要求停下來,不準發脾氣不準哭鬧,讓孩子找不到情緒的宣洩口,相反會阻礙其智力發育,在此給媽媽兩點建議:

  允許孩子發完脾氣

  孩子發脾氣時,媽媽首先要讓孩子把脾氣發完,不要試圖阻止,發脾氣本身無害,阻止發脾氣才是真正有害的舉動。

  先處理情緒再弄清需求

  寶寶發脾氣是向父母求助,父母要耐心地弄清寶寶的需求。等脾氣發完後,媽媽再弄清他們的需求:哪項被誤解?哪項沒被滿足?解決就好。

  打斷寶寶專注力

  不要打斷寶寶的專注力

  讓寶寶的思想在自己的世界裡插上翅膀自由自在地翱翔,這時他們的小腦瓜子會迅速轉動。

  將腦海中各種信息融合在一起加工,這對於智力的發育絕對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有些父母礙於家裡老人的面子,任憑他們打斷孩子的專注力而不指責

  孩子長期被打斷專注力,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好動不安、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等,長久來看,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所以,不要打斷孩子專注力,讓他們專心致志地做某件事情,讓智力開發能最大化。

  愛大包大攬

  做父母的疼愛孩子很正常,所以幾乎什麼都不讓孩子做,孩子都是父母的心疼肉父母這麼做也可以理解,可是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有的孩子都好幾歲了,吃飯、穿衣,洗手洗臉、包括洗自己的小衣服小襪子,都可以自己解決了,可是做媽媽的還在幫孩子做,其實家長不幫著做孩子自己可以做得很好,如果長期的什麼都幫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很容易造成孩子不自信,沒有主見,以後長大了也是什麼事都依賴父母,孩子從小就要養成獨立的性格,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

  媽媽大包大攬,忽略寶寶的感受,剝奪寶寶動手的權利。孩子動手少了,大腦運轉勢必少,久而久之阻礙智力發育。

  媽媽適當偷懶反而能培養寶寶自己動手的能力,使他們的小腦瓜子變得更聰明。

  所以那些愛大包大攬的媽媽們,讓我們一起放手,給孩子更多的權利,讓他們變得更聰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相關焦點

  • 孩子3歲前,家長要每天堅持做這幾件事,孩子未來更聰明
    文|文兒常言說3歲看大,7歲看老,所以3歲是孩子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而且單就孩子大腦發育這一塊來說,孩子3歲大腦的重量就已經接近成年人了,所以3歲之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在孩子3歲前,家長要每天堅持做這幾件事,孩子未來會更聰明。跟孩子玩一些益智歡樂的遊戲3歲前的孩子都是愛玩愛鬧的,家長每天都要和孩子互動,這樣孩子才會更活潑可愛。
  • 3歲前,父母千萬別逼孩子做這5件事
    3歲前,這5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做。甚至還有人說:2歲3歲不分房,4歲5歲毀斷腸。2、3歲的時候,迫不及待地就要把孩子推出去。在Jenise Harmon看來,讓孩子學會說「對不起」,並不是因為那只是句禮貌用語。她更想的是讓孩子知道怎樣與人相處,更想教會她每當犯了錯,她自己能及時識別出來。
  • 3歲前,別逼孩子做這6件事
    圖片來源:站酷網所以在孩子3歲前,這6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做。對玩具的「吝惜」,也恰恰是孩子開始具備自我意識和物權意識的表現。但對於3歲內的小寶寶來說,千萬不要強迫TA分享和謙讓,因為這樣可能讓孩子變得更自私、更懦弱、更不自信。
  • 那些聰明孩子的父母,在孩子3歲前,會經常做這幾件事
    嬰兒總是有著驚人學習能力的,尤其是在孩子1-3歲的時候,是孩子出生後的發展關鍵期,曾有研究顯示:孩子出生後3年內學習的東西是最多的這一時期的寶寶大腦會迅速發育,這個期間家長要好好培養,否則容易導致孩子的智力降低,那些聰明孩子的父母,在孩子3歲之前會經常帶娃做這幾件事。
  • 孩子3歲前,父母陪伴做完這9件事,孩子長大後更自信
    這裡是【新手媽媽帶娃記】,每天分享新手爸媽和寶寶的那些事兒~0~3歲是寶寶在生理、心理、社會意識等方面的覺醒期。想要更好的開發寶寶的智力和培養好性格,爸爸媽媽們要記得陪伴孩子做完這9件事。5、教寶寶穿脫衣服寶寶1歲後,就可以開始學習穿脫衣服
  • 孩子10歲前,父母請告知他們這幾件事,娃長大會更有出息
    想把孩子教育好,可以說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若有心想把孩子教育好,那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初那幾年,就一定要注意。尤其是在孩子10歲之前,在很多事情都沒有成定局的時候,告訴孩子這幾件事,孩子真正理解了其中的真諦,等其長大後也才能更有出息。
  • 家長在孩子6歲前,幫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孩子長大後更獨立
    但是一旦敏感期過了,孩子對這件事就沒什麼特殊感覺了。孩子80%的性格、行為習慣、思維都是在這個時期養成的。但是一旦過了這個階段,孩子性格養成,家長再想改變就難了。因此,養成好習慣要趁早,想讓孩子獨立自強,家長要在孩子6歲前,幫他養成這三個好習慣。
  • 3歲前,千萬別逼孩子做這4件事
    可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也有適合自己的處事方式。如果父母逼得太急,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孩子3歲前,家長千萬不要逼孩子做這4件事。孩子3歲以前,家長要做的是:1、教給孩子面對具體情況可以採取的處理技巧,比如小朋友之間鬧矛盾,教孩子可以輪流玩玩具,或者交換玩具,又或者學會拒絕,學會表達自己的要求和不滿。
  • 智商高的孩子,6歲前會有這5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有出息
    每個父母都想自家孩子將來有出息,有成就,但孩子到底能不能有出息,也都是十幾年後的事,誰也說不好,但有句話是這樣說的,「3歲看到老」,意思是從孩子3歲的性格特徵,就知道其長大後會不會有出息,北大教授:高智商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種表現,長大更容易成功。
  • 孩子經常做這3件事,是「心術不正」的體現,最好在12歲前改正
    特別是在一些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就更是容易寵愛孩子過了頭。家長的這種做法,雖然看起來是在愛孩子,但卻很容易害了孩子,教出一個「心術不正」的孩子。而家長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的話,就必須要及早發現孩子這些「心術不正」的行為,爭取在孩子12歲之前輔助改正。否則的話,一旦過了12歲,想要改正都很困難了。
  • 想讓孩子成為「小天才」,要在3歲前抓住這4件事,基礎決定未來
    大多數的孩子都記不住3歲前發生的事情,但卻不能說3歲前的寶寶沒有記憶力,心理學對於這種情況統稱為「嬰兒期記憶遺忘症」。簡單點說,就是3歲前的孩子,記憶力是片段式的,大多數都沒有什麼印象,可是卻不能代表他們沒有記憶。
  • 3-6歲是大腦開發的「最佳時期」,做好這5件事,孩子越來越聰明
    德國學者卡爾·維特在19世紀提出:孩子年齡越小學習能力就越強,尤其是3-6歲這個年齡段。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如果不能及時幫孩子開發大腦,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孩子的這種天賦將在6歲之後消失。
  • 3歲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高峰,父母做好這幾件事,讓孩子受用終身
    3歲前其實對每個孩子來說這段時間都是一個黃金的腦力發育高峰期,「3歲看大,七歲看老」也自然是有其中的道理。3歲前是孩子各項發育的起點,比如語言功能,性格的成型還有情緒的控制和調理都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所以這是一個爭分奪秒的腦力發育時期。這些事情,父母要在孩子3歲前做好,這是會讓孩子能夠受益終身的。
  • 孩子6歲前,每天陪他堅持這5件事,頭腦會更靈活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聰明的頭腦和好的記憶力,因為有個好記性能讓孩子在學習和工作上都輕鬆許多。那到底有什麼方法能訓練孩子提高記憶力的?哈佛教授曾表示:其實提高孩子的記憶力並不是很難,在孩子6歲前,每天陪他堅持這5件事,頭腦會更靈活,記憶力也會更好。
  • 哈佛研究:培養孩子高智商,寶寶6歲前,父母堅持做這5件事
    而培養孩子右腦最有效的階段就是在孩子6歲前。孩子的大腦發育到6歲的時候就已經接近成人的80%,孩子大腦發育不僅僅是重量增加,最重要的是神經細胞的發育。所以說,培養孩子思維,最好的階段就是在6歲前。那麼培養孩子右腦發育,哈佛教授建議家長從小堅持和孩子做這5件小事。
  • 孩子3歲前有以下特徵,長大後會很聰明,你家娃佔了幾個?
    文丨木棉媽媽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是家長們普遍的心願,有哪個家長不期望自家孩子是聰明伶俐的呢?又有哪個家長不期望未來成才、成大器呢?老祖宗們說過的話總是蘊含大智慧,老人常說「三歲看長,七歲看老」,孩子3歲左右就能看出性格好壞,而到了7歲性格定型了就能看出來日後孩子是怎樣的人。
  • 這3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聰明,長大更容易成才
    導讀:這3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聰明,長大更容易成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3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聰明,長大更容易成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3歲前,做這幾件事會毀掉視力,很多家長可能還天天做
    導讀:孩子3歲前,做這幾件事會毀掉視力,很多家長可能還天天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3歲前,做這幾件事會毀掉視力,很多家長可能還天天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臺灣孩子6歲前禁止學英語?這10件事6歲前都不該做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以後的發展,越來越與國際接軌,所以,英語很重要!估計學個英語都算少的了,珠算書法,遊泳等等。  電視劇只是反映生活現狀,你應該能看得見,身邊不少2,3歲的寶寶都已經在學著英語,6歲前孩子學英語更是常態,可這是對的嗎?
  • 雖然挫折教育很重要,6歲前慎用,3歲前別碰
    培養寶寶抵抗挫折的能力,最關鍵的是在2~4歲寶寶開始遭遇挫折的最初階段,正確處理他們的情緒、引導與正確解釋挫折;同時,父母還應該在平時的教養中注重培養孩子獨立性、自信心,注重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有能力、勇敢堅持的人,長大後更能抵抗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