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聞「媽媽陪女兒考研雙雙被錄取」上了熱搜。
這位媽媽是一位兒科護士,女兒是一位大學生,為了鼓勵女兒能夠順利考上研究生,她於是也報考了研究生,自己利用業餘時間複習備考。
最終她收到了西南醫科大學公共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錄取通知,而女兒也成功考研成功上岸,可謂是雙喜臨門。
新聞出來之後,網友們紛紛對母女表示祝賀,表示母女都非常優秀。
微博有一條高贊的評論是這樣的:「家庭教育實在是太好了。」
那麼,要讓孩子變得更優秀,父母應該做好以下三點。
01
陪孩子成長,是給他最好的教育
好的家庭教育,並不是父母將孩子直接扔給輔導班,更不是對孩子的成長成材不聞不問。
陪孩子成長,是給他最好的教育。
兩年前,楊瀾的兒子以優秀的成績從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畢業,而她的女兒鋼琴彈得非常好。許多人都羨慕她有一對優秀的兒女,楊瀾也成了無數人心中的好媽媽,也許大家認可的育兒專家。
當大家想學習楊瀾如何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先學習楊瀾自己如何成長成材:大學畢業之後成功進入央視,跟趙忠祥搭檔主持《正大綜藝》,在自己事業頂峰的時候,她卻選擇辭職去美國留學,留學歸來之後主持《楊瀾訪談錄》《天下女人》等節目。
有人說楊瀾能夠如此成功完全靠運氣,其實並非如此,她從小就是非常好學,高考以優秀成績進入北外,後來也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全優畢業生。
生活中的她,除了工作和照顧孩子,她還特別愛好看書。
媽媽自身如此愛學習,自然能夠給孩子樹立較好的榜樣。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後漢書》中有句話:「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想讓孩子跑得更快,作為家長首先要學會自己奔跑。
如果自己一直原地踏步,沒有一點上進心,還有什麼資格說孩子不夠優秀呢?
上個星期,一個朋友跟非常著急請教我:「女兒不肯做作業,還天天跟我吵架。」
這位朋友的女兒準備中考,近期剛剛返校學習,她就接到老師投訴:「最近學習狀態很差。」
朋友第一時間就要求女兒要寫完一篇作文,結果女兒當時賭氣說不想學習,朋友於是著急地罵了下女兒,女兒直接懟她:「你自己都整天看手機看電視劇,有時間幹嘛不去自學一個大學文憑回來。」
就這樣,母女之間就開始吵了起來。
雖然女兒的行為似乎有點不禮貌,但是朋友也卻是做的不夠好。在孩子面前整天刷電視劇,時間久了,自己的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女兒的反駁並不是瞧不起她的智商,而是瞧不起她沒有一顆進取的心。
深以為然。作為家長,要想自己孩子能夠變得優秀,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能夠變優秀。
美國著名心理學阿爾伯特有句話是這樣說:「兒童可以通過觀察、閱讀、聽他人講述來學習模仿人類的行為。」
對於孩子來說,家長有時候就像一面鏡子,你變成什麼樣,孩子也會變成什麼樣。
跟孩子一起成長,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02
讓孩子變優秀,需要給他一點力量
前幾天,我剛看到奶茶劉若英在公眾號發布了一個孩子在海邊玩樂的視頻。
視頻中有一幕讓人十分感動:當時劉若英的兒子在岸邊碰到一條小鯊魚,於是用雙手輕輕地把它放到大海裡,可是由於海浪有點大,一會小鯊魚又被衝到了岸上,兒子又馬上把它放回海裡,就這樣連續幾回都失敗了。
在旁邊的劉若英, 不停地在鼓勵兒子,最終小鯊魚終於回到了大海裡。對於劉若英的孩子來說,自己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之後本來有點想放棄,但是媽媽在旁邊的鼓勵,瞬間自己又重新」站起來「。
這個視頻一出,粉絲們紛紛留言誇劉若英的兒子,也有很多人贊劉若英教育有方。
其中有一句高贊的留言是:「兒子很堅強,媽媽很貼心。」
孩子在成長成材中,有時候會遇到挫折,遇到困難,作為父母需要給孩子一點力量,一點鼓勵。
給孩子一點力量,並不是要代替孩子去做一件事情,只是讓孩子在黑暗道路中探索的時候,能夠變得更加勇敢。
作為家長,在孩子突然累得要放棄奔跑的時候,有時候只需要在旁邊喊一句加油,有時候只需要伸出大拇指給孩子一點自信。
記得十年前,那時還在某個學校當班主任。新生報到的那天,一個男生拿著錄取通知書和學費繳費單來註冊,從頭到尾沒抬起頭來,我問他問題,他聲音也很小聲,很典型的自卑內向性格。
於是我問他:「你爸媽過來沒有。」他用手指指著遠處的一位中年婦女,這位應該是他的媽媽,只見他媽媽當時向我們微笑著,揮了揮手。
等他完成註冊之後,這個男生的媽媽找到我跟我說:「老師,我這個兒子從小很膽怯,本來今天想讓他自己來註冊,但後來想想還是過來看著他。」
那時候我才知道這位男生的媽媽,沒有過來幫他註冊,只是在遠處站著,默默陪伴著他,他不懂的時候,她只是用手給提示一下,這位媽媽全程保持微笑。
畢竟這是自己孩子獨立去完成一件事情,做媽媽的只是想給他一點鼓勵,一點支持。
一年之後,這位內向的男生成為了我的班長。
瑪麗有句話:「讓孩子獨立完成他從事他所從事的工作基本部分,哪怕不會有積極的結果。」
作為父母,要想讓孩子進步,有時候需要站在他身後給他一點力量。
03
讓孩子忘記昨日的優秀
劉德華《今日》有句歌詞:「如果要飛得高,就該把地平線忘掉」
幾年前,遼寧省文科狀元劉丁寧從香港大學退學,原因是希望回去復讀考回北大中文系。
當劉丁寧做出這個選擇時,許多人都很意外,甚至有網友認為經過了一年大學,再回去復讀,未必能考上北大。
可是劉丁寧回到母校高中的時候,那時的她只知道自己是高三學生,跟其他同學一樣要參加競爭激烈的高考。
通過自己的努力,劉丁寧在第二年再次摘下了遼寧省文科狀元,就像網友說的:彪悍的人生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
其實劉丁寧的成功並不是因為她智商過人,也不是因為她運氣比較好,而是因為她非常沒有將過往的成績給今天的自己定標籤,忘記自己過去是狀元的身份,忘記昨日的輝煌,沉下心去學習。
當然現實中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狀元,因為狀元只有一個,但是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得更加優秀。
家長要想自己的孩子今天或者明天變得更優秀,就要教育孩子忘記自己昨日的優秀。
忘記自己昨日的優秀並不是讓孩子失去自信,也不是讓孩子否認自己,而是讓孩子能夠學會謙虛,學會腳踏實地。
馬雲有句話:「今天很殘酷,明天很殘酷,後天很美好,很多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見不到後天的太陽。」
前段時間,是每年考研複試階段,有人歡喜有人愁。「初試第一名被淘汰」等新聞基本上天天都有。某個高校甚至初試前幾名的學生都未錄取,因此有許多家長開始質疑考研複試的公平性。
其中一位落榜第一志願的學生很謙虛在微博講了:「是我自己太大意了,忽略了考研複試的重要性。」
作為家長,除了要教育孩子要自信勇敢地往前走,還要教育孩子學會忘記自己過去的輝煌,因為再優秀的成績,也只能代表過去,不能代表今天,更不能代表未來。
明天的路是怎麼樣,後天的競爭又是怎麼樣,誰都無法預估。每天的太陽都是新,要讓孩子用全新的面貌去迎接新的一天的挑戰。
想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就應該教育孩子學會忘記昨日的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