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的一則新聞讓網友不禁眼前一亮。
在西南醫科大學公布碩士研究生最新擬錄取功公示的名單上,出現了白永旗女士和她的女兒的名字。
白永旗是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兒科護士長,平時工作忙碌,但是她還是利用碎皮化的時間來學習,為的就是陪女兒備考。
所幸功夫不負有心人,白女士被錄取公共管理專業的同時,她的女兒也考上了該校的兒科學專業研究生,未來三年,母女二人將成為同學。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這位媽媽見女兒備考「狀態不佳」,為了讓女兒能用心備考,自己也加入了考研隊伍,不僅成就了女兒,也實現了自己多年了心願。
父母給予孩子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關鍵時刻,更是能夠成就孩子。
父母不是保姆
朋的孩子今年5歲了,已經開始上幼兒園,可朋友總是向我抱怨帶孩子太辛苦了。
吃一碗飯要端著飯碗跟在他的屁股後面跑一整個小區,不然就得開《小豬佩奇》看著才能下飯。
一件衣服要把主房客房和客廳逛一圈才能順利穿上。
我一聽,這種保姆式的育兒,不累才怪。
孩子在幼兒園裡面,三天兩頭請假,學校的老師沒辦法專門餵飯,特別是長徵式餵飯。
半個學期過去,孩子越來越瘦,還一直哭鬧不去上課,無奈之下,朋友只能把孩子接回家中,先緩一緩,再想辦法讓他去上學。
作為朋友,我對她說:你應該成為孩子的榜樣,而不是保姆,如果僅僅是每天保姆式關愛,那麼孩子長大的只是身體,心靈依然沒有成長。
後來,朋友開始利用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用自己的行動影響的著孩子,關掉手機和電視,將自己融入孩子的生活中,陪孩子一同成長。
我想,如果家長們也像我這位朋友一樣,也希望您能夠儘早改變您的教育方式~
我們知道老年人和一些腿腳不便的人是需要拐棍的,而四肢發達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拐棍,孩子需要的是獨立行走的能力、奔跑的能力。
作為家長,我們常常會有意無意地充當了孩子的「拐棍」的角色。如日常中幫助孩子穿衣服、餵飯、洗臉洗腳,催著做作業。我們的做法只會讓孩子的自理能力變得更差。
我們需要孩子有自己的能力,做他自己的事情,做不好沒關係,次數多了自然就會好。只要沒危險,完全可以放心大膽地讓孩子嘗試。
不僅放手讓孩子去嘗試,還要創造給孩子體驗的機會。作為父母,要學會做一個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每一個孩子終要長大,每隻鷹都會展翅高飛,孩子們不要做動物園裡的虎,要做在大自然中搏擊長空的鷹,就算再大的風雨,照樣笑傲江湖。讓鷹回到天空中飛翔,而不是圈在籠子裡,才是對鷹的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