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柳李家影壁位于靖遠縣東灣鎮紅柳村五社,創建於清代,原有建築為四合院式,惜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被拆,現僅存影壁,是一座位於門內以磚雕的一字影壁,影壁也稱照壁,屋頂為硬山仿木結構形式的無梁殿建築,坐北面南,其平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約為2平方米,壁堂高2.4米,寬2.1米。
「影壁」即隱避之意,它是指位於房屋大門之外或院門之內的一面獨立的遮擋牆體,其主要作用是讓院大門之內的天井、廳堂等不直接暴露於外,稱為「隱」,讓門外視線受一牆堵截,稱為「避」,藉此營造一種莊重、森嚴、神秘的氛圍。《營造法原》稱為「照牆」。
影壁根據其布置形式,分為: 一字影壁、八字影壁、撇山影壁等。影壁由屋頂蓋、磚簷、磚牆身、牆基座四部分組成。屋頂蓋、磚簷同前面有關部分所述,牆基座同臺明。
影壁芯是指影壁牆的中間部分,一般用方磚鑲貼成飾面,所以又稱為「方磚心」。
柱子是方磚心兩邊的裝飾柱,一般用城磚砍磨製作。
箍頭枋是影璧芯頂部的裝飾橫梁,可用城磚或大停泥磚製作。
三叉頭是箍頭枋兩端的枋頭形式,用磚砍制三折線形
馬蹄磉是柱子的底座,做成柱墩形式。
耳瓶子是柱頂的裝飾構件,用磚砍製成花瓶形。
線枋子是圍砌影壁芯的框線磚,形似木枋截面。
壁座為須彌座,束腰部分實施了雕刻;壁身兩側立柱為條磚削製成的纏枝花卉圖案,右側刻有登仕佐郎字樣,壁身上有「假山、竹子、蓮花、湖水」等圖案,四周刻有花草;壁頂鬥拱、大額枋、平板枋、雀替、簷檁、簷椽、垂柱、垂花等皆為磚製成,灰色筒板瓦覆頂,卷草雀替,鬥拱、垂柱、勾頭、滴水等進行了雕刻,還嵌上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如變形「壽」字、花鳥、動物、古瓶、魚等。
「須彌座」是高級建築物所採用的一種豪華型臺基,「須彌座」一詞來源於佛教,須彌是古印度傳說中的一個山名,即「須彌山」,據說它雄偉高大,是世人活動住所的中心制高點,日月環繞它迴旋出沒,三界諸天也依之層層建立。因此用「須彌山」作為佛的基座,以能顯示出它的神聖、威嚴和崇高,故以後將佛像下的基座都敬稱為須彌座。實際上,它不過是將臺座的外觀構件雕刻成各種規定形狀的塊料,再層層壘砌而成的臺座而已。須彌座的用材可為磚雕、石雕和木刻等結構,大至房屋建築平臺,小至神像臺座,都可使用。
此影壁為一塊一塊磚雕相拼而成,其內容豐富、做工精緻,對研究清代建築藝術和雕刻藝術有很高的歷史、科研價值。據文獻記載,在清至民國靖遠磚雕門樓相當盛行,一些府第富戶人家,都建有講究的磚雕門樓。其建築用磚雕刻飛簷、脊獸外,還有麒麟,琴、棋、書、畫,人物等雕刻,相當壯觀。
「 「現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我國33處文化與自然遺產中,有長城、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曲阜孔廟孔府孔林、武當山古建築群、布達拉宮、蘇州古典園林、頤和園、天壇、麗江古城、平遙古城、皇家陵寢明十三陵、清東西陵、明孝陵、顯陵、瀋陽福陵、昭陵、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等,就連以純自然遺產列入名錄的四川黃龍、九寨溝也都有古建築,古建築佔了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五分之四以上。由此可見,古建築在我國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中之重要性。」
古建築是社會發展的記憶,是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著文化積澱。一旦損毀,文物本體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都將不復存在,總之,只有把古建築保護好,維修好,讓它們以其原有的面貌長久地保存下去,才能發揮「實物的史書」、「歷史的年鑑」 、「文化的載體」等作用。保護古建築,讓古建築流芳千古,古為今用,為後人服務,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付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田永復編著.中國仿古建築構造精講第二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
[2] 邊精一著.中國古建築油漆彩畫.北京:中國建材出版社,2007.2
[3] 王其鈞主編.中國建築圖解詞典.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2
[4] 樓慶西著.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系列叢書.中國古代建築裝飾五書.磚雕石刻.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4
[5] 徐華鐺編著.中國傳統題材造型.動物.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1
[6] 徐華鐺編著.中國傳統題材造型.山水.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1
[7] 徐華鐺編著.中國傳統題材造型.瑞獸祥禽.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1
由於本人知識的局限性,編寫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在此表示謝意!
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