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藝術作品。既然是藝術作品,那麼「一千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看電影有時候會訝異,覺得不真實,或者不符合自己的某種想像,那其實是恰好看到了自己不熟悉的某些領域,或者角度。
生活怎樣,電影裡真的就是怎樣。
論電影的起步,中國在全世界一點也不落後。在世界電影誕生的第二年,1896年電影現身於上海!中國本土的電影業從商業放映開始起步。
不過呢,據說中國第一部電影是在北京一個照相館誕生的!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定軍山》幾個片斷,片子隨後被拿到前門大觀樓熙攘的人群中放映,這稀奇的藝術作品引得大家爭先來看,一時萬人空巷!
1922年,明星公司在上海成立,成為中國電影公司迅速成長的標誌性事件。1924—1926年電影公司開設達到了高峰。
據統計,全中國共開設有175家電影公司,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隨著競爭開始,大浪淘沙,「明星」、「聯華」、「天一」三大公司站穩市場,形成了電影市場三足鼎立之勢。
再看看這些當時的電影,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神話故事的,戰爭事件的,百姓生活的,都市冷暖的……哪一件不是當時不同人群生活的反映?
生活中,有戰爭的陰影,勝利的喜悅,以及鬥爭後的總結和思考,電影裡就有;有時代發展帶來的觀念衝突,電影裡就有;有社會變革中百姓家長裡短的矛盾,電影裡就有;有西方帶進來的迥然不同的思維與習慣,電影裡就有……
所以藝術來源於生活。
上海電影博物館大門一側,有著名導演謝晉的半身塑像。
從當時出版的電影類雜誌可以看出,100年前的上海,還真是一個很摩登、很時尚、很開放的城市呢。
本號邊參觀,邊隔著櫥窗拍攝,畢竟不夠清晰,但大體上能看出,這些在今天看來都很開放的衣著,都是當時女明星時髦的著裝。
最初的影院放映是由西方人經營的,所以在上海這樣開放的城市,新興的電影業這個背景下,自然生產了很多題材各異的電影,隨之也產生出了許多明星。
上海電影博物館用了三面牆展示早期國產片中,這些國人熟悉的面孔。
時光流轉,電影的導演、演員自然是一茬茬在成長、在繼承、在轉變、在創新,但電影依然來源於生活。電影中怎樣,生活中便是怎樣。
看博物館裡呈現的這些拍攝場景,可不就是上海的市井真實生活嗎。甚至貧富差距如此大的情景,呈現在同一個城市。
這裡
這裡展出的,是電影中拍過的場景,也是上海真實存在於某個時期的生活場景。假如是老上海來這裡參觀,一定會覺得很多場景歷歷在目,仿佛昨天;一定能更深地體會到:電影就是生活。
電影拍攝方式在進步,編輯軟體在更新,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審美越來越多角度,而電影千變化萬變化,所承載的內容卻永遠是跟時代同步的,生活。
歲月進入到21世紀20年代,電影可不都是生活中我們最關心,最在乎,最熟悉的場景或事件嗎。
電影裡,有我們為之驕傲的中國精神,我們永遠喜歡的傳統文化,我們為之焦慮的藥品與健康,我們常常思考的人性,以及常常呼喚的法治。
參觀上海電影博物館,隨想記錄。不知這些老的、新的電影,是否也會勾起你對電影的一些回憶,引發對生活的一些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