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精準扶貧的責任與擔當: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把成果結在農戶家

2020-12-10 中國扶貧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西南大學發揮農科和教育特色優勢,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堅守三農情懷,踐行教育初心,懷揣科教扶貧和科技興農時代使命,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9年3月,西南大學黨委書記李旭鋒等在重慶市石柱縣黃連種植基地考察。

2019年12月,西南大學校長張衛國前往重慶市石柱縣華溪村調研。

專家助力 苦黃連比蜜甜

——「石柱模式」譜新篇

重慶石柱縣人眼中普普通通的中藥材黃連,在農業專家的眼裡卻是個重量級「寶貝」。以西南大學藥學院李學剛教授作為首席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黃連大品種開發」在2017年底獲得批准立項,落地石柱縣。追溯西南大學與石柱縣縣校合作的十七個年頭,校地不遺餘力,不斷將扶貧的「石柱模式」引向深入。

一直從事石柱黃連產業的打造、黃連深加工及綜合開發利用等工作的李學剛教授,迄今為止已發表相關學術研究論文120多篇,申報技術發明專利38件,開發產品12個,申報黃連成果獎3項。正在進行的「黃連大品種開發」項目,預計將開闢黃連大品種規範化種植面積不少於1000畝,推廣面積不少於5000畝,帶動逾1萬農戶增收,形成中藥材大品種產業集群和龍頭企業,產業規模超100億元。

同時,西南大學專家還看到了黃連文化幾百年生生不息鑄就的特有生態系統,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田阡教授領銜組織申報的重慶石柱黃連生產系統也成功入選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也是重慶市首個申報成功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栽連必栽樹,起連還山,永續輪作」是石柱連農祖祖輩輩的家訓。黃連育苗要2年才能完成,之後搭棚移栽,連農遵循古制都會在砍伐的每棵樹下搭建棚樁旁栽下一棵樹苗,黃連5年才能收穫一茬,種下的樹苗基本成林,10年兩茬後就不能再種黃連,要經過10年修復才能再種黃連,樹木和黃連一同生長,還起到了給黃連遮蔭的效果。20年樹木早已鬱鬱蔥蔥,如此往復連農得以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永續利用。重慶石柱黃連生產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對石柱黃連文化傳承、產業可持續發展和黃連產業功能拓展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在田阡教授的積極推動下,「重慶石柱黃連生產系統」保護與發展專家諮詢會暨第四屆全國農業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在石柱召開,為該系統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奠定基礎,進一步助推「康養石柱」建設,讓苦黃連成為石柱百姓甜蜜生活的大事業。

教授上陣 貧困縣有了「牛」產業

——「肉牛之都」成長記

幾年前全縣肉牛存欄量不到一百頭的重慶市豐都縣,現在卻已經成為國家級出口牛肉質量安全示範區,恆都肉牛養殖規模已居亞洲第一。這一變化都源於西南大學左福元教授的推動。

豐都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地,是三峽工程重點移民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存在山高人多地少、土地瘠薄、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1998年西南地區肉牛養殖尚未起步,也沒有適合當地地理氣候條件的肉牛品種,左福元帶領的肉牛科研團隊決定先從改良本地黃牛開始發展肉牛養殖產業。

當地人稱左福元為「吹牛教授」。包鸞鎮飛仙洞村2002年被選為南方肉牛改良科研項目試點村,引入了紅安格斯牛、西門塔爾牛等8個世界優良品種,與本地黃牛實行雜交。「左教授不是吹牛,是真牛!」現年48歲的張升魚說,他從貸款養3頭牛開始,現在已經建起了存欄近200頭的肉牛養殖場,一年收益達幾十萬元。

2009年,豐都縣引進了肉牛養殖和牛肉加工大型企業恆都公司,完善養殖產業鏈,帶領全縣發展肉牛產業。目前,左福元帶領的主要成員有30餘人的肉牛科技團隊,涵蓋產業相關的各個領域,入駐重慶市肉牛科技專家大院,圍繞肉牛產業的各個方面進行科研攻關,提供科技服務,攻克了品種培育、養殖、牧草種植、飼料配製、糞汙處理、疾病防控等系列科技難題。

歷經十餘年,該團隊篩選出適宜重慶及西南農區養殖的優良肉牛雜交組合,雜交肉牛平均胴體重達300公斤以上,比本地黃牛提高了3倍以上,通過屠宰、加工等技術將每頭肉牛產值提升到三萬元左右,相當於本地黃牛收入的4-5倍。該團隊還為恆都公司設計規劃了當時亞洲單體最大的萬頭肉牛育肥養殖場,研發了一系列對標國際的先進技術並進行了應用推廣。

在科技帶動下,豐都肉牛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天翻地覆的變化。2018年豐都肉牛產值超20億元,全縣從事肉牛產業企業34家,有肉牛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1家。全縣2018年共2.1萬農戶通過養牛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這樣的變化不只發生在豐都縣,在西南大學定點扶貧縣雲南省昌寧縣,中國魔芋協會會長、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張盛林研究員牽頭開展魔芋產業發展和種植專題培訓,培訓村幹部、規模魔芋種植戶、產業示範戶、魔芋加工業主、縣鄉農林口技術服務工作人員等1500多人。依託學校科研成果和技術力量,為加快昌寧魔芋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

這樣的培訓,在西南大學對口幫扶地區已成常態。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幫扶工程,充分發揮教育培訓資源優勢,為對口幫扶地區開展管理幹部、企業家、技術人員、新型農民等全方位、多層次產業人才培訓,提升科技素質。近年來,西南大學共開辦農業創業人才培訓、科技特派員專題培訓等250餘期,培養管理幹部、科技人員和農民32000餘人,間接受益農民16萬人。

師生下鄉 脫貧一線「看」真貧

當好脫貧考核的「評估員」

響應國家號召,西南大學成立精準扶貧與區域發展評估研究中心,由地理科學學院廖和平教授擔任中心主任,帶隊參加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委託的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貧困縣退出抽查第三方評估,以及中國科學院委託的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重大任務。中心同時承擔2015年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試評估(重慶),2016、2017、2018、2019、2020年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2017年國家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2018、2019年國家貧困縣退出抽查第三方評估檢查,涉及重慶、貴州、四川、雲南、湖南、湖北、廣西、江西、海南、黑龍江、內蒙古、吉林、寧夏等12個省市(自治區)的貧困縣。

2019年12月,2019年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湖北組啟動,由西南大學組織實施。

西南大學以精準扶貧評估為實踐活動平臺,將思政實踐教育融入評估全過程,累計組織了6000餘名學生參與精準扶貧第三方評估、開展「三農」實地調查,引導學生深入農村基層、了解國情、社情、民情,充分體會我國的制度優勢,激發青年學生愛國、愛民、服務國家和回報社會的熱情。西南大學被國務院扶貧辦授予「2017年扶貧開發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先進集體」「2019年扶貧開發成效第三方評估先進集體」稱號,西南大學精準扶貧第三方評估工作得到了充分肯定和認可。

同時,學校先後選派十餘名優秀幹部和教師,赴石柱、忠縣、巫山、豐都等地掛職扶貧。落實面向農村專項招生計劃、西部計劃、「三支一扶」、到農村基層就業等政策,引導畢業生到貧困地區就業,為幫扶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此前,學校承擔的《西藏自治區深度貧困縣教育脫貧攻堅「一縣一策」工作指導方案》項目也獲得了教育部領導批示。項目組歷時17天,累計行程超過一萬二千公裡,赴西藏自治區6個地市15個深度貧困縣開展並順利完成了大規模深度調研任務。

20餘年來,西南大學本科生社會實踐「三下鄉」共累計15萬餘學子赴鄉鎮田間、課堂、農戶,開展主題宣講、田野調查、科技支農、教育幫扶、留守兒童關愛、文化宣傳、衛生知識普及、環境保護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研究生支教團累計教授學生18000餘人,授課40多萬課時,開展各類扶貧志願服務活動510餘場,課外服務26000個小時。

樹立小我融入大我,引導學生深入基層一線,把助力脫貧攻堅的青春力量播撒在美麗鄉村,西南大學在扶貧扶智的道路上持續發力、向前、擔當!(韓笑)

來源:西南大學黨委宣傳部、網絡工作部

相關焦點

  • 論文寫在大地上 科技送入農戶家
    原標題:論文寫在大地上 科技送入農戶家   「十三五」時期,寧夏大地上,一批批科研人員奔赴田間地頭、旱塬山坳,圍繞寧夏
  • @陳縣長說安化:扶貧就是將經濟學論文寫在大地上
    陳燦平的抖音主頁介紹非常簡單: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安化縣原副縣長,愛茶,信息化助農。他是四川大學經濟學博士,目前是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院長;2017年6月至2020年8月,掛職湖南省安化縣副縣長。
  • 論文寫在大地上 碩果結在農戶家
    菏澤市瞄準產業技術需求,精準選派技術人員,發揮農業科技平臺優勢,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大科技動力,為鄉村振興按下「快進鍵」。  □ 本報記者 趙念東 王兆鋒   本報通訊員 陳新振 蔣晨曦  12月13日,陽光正好,微風不燥。巨野縣麒麟鎮魏馬樓村的一處扶貧大棚內,一畦畦綠油油的奶油白菜長勢喜人。「俺這白菜已經成熟,為了能賣個好價錢,準備等到春節前再出棚。」
  • ...記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西南林業大學教授董文淵
    這位「點竹成金」的人,就是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西南林業大學筇竹研究院院長董文淵教授。教授為何紮根烏蒙山區27年烏蒙山中的大關縣是深度貧困縣,山高坡陡,交通閉塞,全縣難尋一塊平地。1993年,因為大關是西南林業大學的定點幫扶縣,剛過而立之年的講師董文淵被派到大關縣掛職科技副縣長。他起早貪黑,踏遍了大關的山山水水,想為山區群眾找到一條致富路。
  • 把「農民教授」的成效寫在扶貧的廣袤大地上
    朱院士來了,也帶著他的團隊和技術來了,所帶來的一系列的改變,展現的正是朱有勇院士矢志為農的初心和把論文寫在邊疆大地的使命擔當。(人民網12月5日)近年來各地通過各種政策措施,積極引導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助力脫貧攻堅,扶貧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攻堅力量也越來越強大。
  • 助力金融精準扶貧 勇擔大行責任擔當_江西_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
    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監管部門相關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服務國家戰略,以金融支農和金融扶貧為己任,主動擔當作為,全力做好金融扶貧這篇大文章。
  • 科技扶貧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記天津農學院教授班立桐
    但是,班立桐和他的團隊卻在茫茫戈壁沙漠上栽種出了食用菌,並實現了鮮菇四季供應,被當地人稱為「戈壁灘上的奇蹟」。 時隔多年,班立桐仍然記得當地人民第一次看到生活了一輩子的沙漠真的長出食用菌時兩眼放出的光芒。自2000年從事食用菌科研與技術服務工作伊始,班立桐堅持深入生產一線,將科研做到菇棚裡,將論文寫在大地上,被菇農們親切地稱作「地頭專家」。
  • 同濟大學: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新聞—科學網
    秉持濟人濟事濟天下信念
  • 《信用華夏》專訪鄭喜芝: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留在農民家
    《信用華夏》專訪鄭喜芝: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 留在農民家農業是第一產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在耕地數量減少趨勢難以逆轉的同時,耕地質量問題日漸凸顯。
  • 西南民族大學:唱響教育扶貧奮進曲
    2019年7月,西南民族大學校領導赴學校定點幫扶縣紅原縣、若爾蓋縣開展扶貧工作調研。圖片由西南民族大學提供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  通過多年潛心研究,為將科研成果應用於扶貧事業,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副院長周青平和團隊長期在高原牧區開展高產人工飼草栽培技術、飼草加工貯藏技術、科學種草養畜技術示範及培訓,建立高產牧草種植示範基地,一對一幫扶貧困戶500餘戶,輻射帶動周邊牧戶開展種草養畜2000餘戶,實現貧困戶及輻射帶動戶人均增收1700餘元,走出了科技扶貧、產業脫貧的新路徑。
  • 「論文不能光寫在紙上,還得寫到大地上」
    ……這位做著「高大上」學問卻踐行「接地氣」扶貧的「農民院士」,叫朱有勇。雲南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供圖 朱有勇出生於雲南紅河的一個普通農戶家庭,對農民、農村有著天然的眷戀,他喜歡別人稱他為「農民教授」,總是想著為農民多做點事。 2015年起中國工程院開始對雲南省瀾滄縣定點幫扶,即將60歲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奮勇,挑起了扶貧的重任。 瀾滄不僅地處偏遠,而且生活條件很差。
  • 白春禮:把科研論文寫在脫貧攻堅戰場上
    近年來,中科院堅持「綠色生態扶貧」和「特色產業扶貧」新理念,利用退化植被近自然改造、人工植被複合利用等技術,培育了經濟林果、中藥材種植加工和種草養牛等科技扶貧體系,幫助農民年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為西南生態脆弱區的精準扶貧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模式樣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環江得到了充分驗證。
  • 新生代表: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長江日報記者任勇 通訊員高翔 攝長江日報訊(記者佔思柳)9月4日上午9時30分,華中科技大學2020級研究生新生在光谷體育館舉行開學典禮,迎接1993名博士研究生、7626名碩士研究生的到來。「你們當中,大部分是95後、00後,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影響,你們網絡學習、線上答辯、雲端面試,戰勝了諸多困難與挑戰,通過了疫情大考。」李元元點讚經歷過疫情大考的2020級新生,並要求學生德才兼備、追求卓越,厚植家國情懷,提升創新能力,培育人文精神,恪守學術規範。
  • 西南交通大學:一堂「田野上的思政課」
    12月5-6日,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西南交通大學-利茲學院把課堂搬到田野上,帶領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外合作辦學利茲學院教改實驗班學生赴西南交大定點幫扶的峨邊彝族自治縣五渡鎮雙鳳村開展了一系列別開生面的「田野上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
  • 伊利出席社會責任百人論壇 分享精準扶貧實踐
    中新網5月3日電 近日,「中國社會責任百人論壇——國務院扶貧辦課題《企業精準扶貧案例研究》暨《企業扶貧藍皮書(2018)》啟動會」在北京舉辦。作為本次論壇的唯一受邀乳製品企業,伊利集團的「精準擔當」實踐,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關注。伊利副總裁雒彥作為乳業唯一受邀代表分享伊利精準扶貧實踐  據了解,「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是國務院扶貧辦2018年重點工作之一。
  • 聚焦精準扶貧,供銷力量顯擔當
    龍巖市新羅區鵬盛蔬菜合作社工人作業大地復甦,春暖花開。新羅區供銷社黨組書記李劍鋒調研鵬盛蔬菜合作社供銷社作為農村合作社的主管部門,新羅區供銷社認真貫徹中國農村「精準扶貧」的「五個一批」,把「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排在首位,根據中甲村的自然條件、貧困特點和產業特點,以「基地+農戶(貧困戶)+專業合作社」「支部(黨建)+合作社+貧困戶
  • 河南洛陽:把脫貧答卷鐫刻在河洛大地上
    「十三五」的五年,註定會在河洛大地的時間坐標上,鐫刻下熠熠生輝的印記——和全國全省一道,洛陽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地畫上句號。全市發放「精準扶貧企業貸款」6.4億元,實現21.7萬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670家帶貧企業、231個扶貧車間全部復工復產,2256個扶貧項目全部完工。著力推進消費扶貧,探索實施「電商+」「公路+」「文旅+」「幫扶+」「品牌+」「5+」消費扶貧模式,開展扶貧產品進服務區、進景區、進酒店、進商超、進央企「五進」行動,幫助銷售扶貧產品16.8億元。
  • 王順洪:在交通強國徵程上西南交大的責任擔當
    在11月4日下午舉行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專題黨課上,西南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王順洪字字鏗鏘又飽含深情說出這段話,全場黨員幹部和學生黨員因一代代交大人執著堅守、刻苦鑽研、勇於擔當的報國情懷深深感動,因學校為「交通強國」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倍感自豪。因為,這就是每一個交大人的初心和使命!
  •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46年,中國農業大學科研群體紮根這裡,揮灑汗水和熱血,有的甚至長眠在此;  46年,學校和地方、農民和師生,緊密結合在一起,責任、奉獻、科學、為民的精神,深深融入中國農大人的血脈。  「腳扭了,下地做飯困難,鄰居發現後天天讓我上她家吃飯。」  ……  在科技小院學生日誌中,除了推廣農業技術,寫得最多的就是來自村民們質樸的關懷。  曲周實驗站裡,一棵39年前栽下的柳樹已是枝繁葉茂。大樹見證了農大師生和曲周人民的情誼,厚植於土中,不斷向更遼闊的天空舒展。
  • 2017精準扶貧10佳典型經驗課題成果在京發布
    研討會上,2017精準扶貧典型經驗課題成果發布,10家地方政府、10家企業分別獲得 「2017精準扶貧10佳典型經驗」。本次課題調研由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人民智庫組織發起,依託人民智庫開發設計的科學嚴謹的精準扶貧評價指標,對全國各地、各行業候選經驗(分政府與企業兩個類別,每個類別候選單位150家)進行深入研究,經過一線調研、科學測評與專家評審,最終形成了「2017精準扶貧10佳典型經驗」課題成果,相關經驗簡介如下: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