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西南大學發揮農科和教育特色優勢,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堅守三農情懷,踐行教育初心,懷揣科教扶貧和科技興農時代使命,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2019年3月,西南大學黨委書記李旭鋒等在重慶市石柱縣黃連種植基地考察。
2019年12月,西南大學校長張衛國前往重慶市石柱縣華溪村調研。
專家助力 苦黃連比蜜甜
——「石柱模式」譜新篇
重慶石柱縣人眼中普普通通的中藥材黃連,在農業專家的眼裡卻是個重量級「寶貝」。以西南大學藥學院李學剛教授作為首席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黃連大品種開發」在2017年底獲得批准立項,落地石柱縣。追溯西南大學與石柱縣縣校合作的十七個年頭,校地不遺餘力,不斷將扶貧的「石柱模式」引向深入。
一直從事石柱黃連產業的打造、黃連深加工及綜合開發利用等工作的李學剛教授,迄今為止已發表相關學術研究論文120多篇,申報技術發明專利38件,開發產品12個,申報黃連成果獎3項。正在進行的「黃連大品種開發」項目,預計將開闢黃連大品種規範化種植面積不少於1000畝,推廣面積不少於5000畝,帶動逾1萬農戶增收,形成中藥材大品種產業集群和龍頭企業,產業規模超100億元。
同時,西南大學專家還看到了黃連文化幾百年生生不息鑄就的特有生態系統,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田阡教授領銜組織申報的重慶石柱黃連生產系統也成功入選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也是重慶市首個申報成功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栽連必栽樹,起連還山,永續輪作」是石柱連農祖祖輩輩的家訓。黃連育苗要2年才能完成,之後搭棚移栽,連農遵循古制都會在砍伐的每棵樹下搭建棚樁旁栽下一棵樹苗,黃連5年才能收穫一茬,種下的樹苗基本成林,10年兩茬後就不能再種黃連,要經過10年修復才能再種黃連,樹木和黃連一同生長,還起到了給黃連遮蔭的效果。20年樹木早已鬱鬱蔥蔥,如此往復連農得以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永續利用。重慶石柱黃連生產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對石柱黃連文化傳承、產業可持續發展和黃連產業功能拓展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在田阡教授的積極推動下,「重慶石柱黃連生產系統」保護與發展專家諮詢會暨第四屆全國農業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在石柱召開,為該系統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奠定基礎,進一步助推「康養石柱」建設,讓苦黃連成為石柱百姓甜蜜生活的大事業。
教授上陣 貧困縣有了「牛」產業
——「肉牛之都」成長記
幾年前全縣肉牛存欄量不到一百頭的重慶市豐都縣,現在卻已經成為國家級出口牛肉質量安全示範區,恆都肉牛養殖規模已居亞洲第一。這一變化都源於西南大學左福元教授的推動。
豐都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地,是三峽工程重點移民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存在山高人多地少、土地瘠薄、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1998年西南地區肉牛養殖尚未起步,也沒有適合當地地理氣候條件的肉牛品種,左福元帶領的肉牛科研團隊決定先從改良本地黃牛開始發展肉牛養殖產業。
當地人稱左福元為「吹牛教授」。包鸞鎮飛仙洞村2002年被選為南方肉牛改良科研項目試點村,引入了紅安格斯牛、西門塔爾牛等8個世界優良品種,與本地黃牛實行雜交。「左教授不是吹牛,是真牛!」現年48歲的張升魚說,他從貸款養3頭牛開始,現在已經建起了存欄近200頭的肉牛養殖場,一年收益達幾十萬元。
2009年,豐都縣引進了肉牛養殖和牛肉加工大型企業恆都公司,完善養殖產業鏈,帶領全縣發展肉牛產業。目前,左福元帶領的主要成員有30餘人的肉牛科技團隊,涵蓋產業相關的各個領域,入駐重慶市肉牛科技專家大院,圍繞肉牛產業的各個方面進行科研攻關,提供科技服務,攻克了品種培育、養殖、牧草種植、飼料配製、糞汙處理、疾病防控等系列科技難題。
歷經十餘年,該團隊篩選出適宜重慶及西南農區養殖的優良肉牛雜交組合,雜交肉牛平均胴體重達300公斤以上,比本地黃牛提高了3倍以上,通過屠宰、加工等技術將每頭肉牛產值提升到三萬元左右,相當於本地黃牛收入的4-5倍。該團隊還為恆都公司設計規劃了當時亞洲單體最大的萬頭肉牛育肥養殖場,研發了一系列對標國際的先進技術並進行了應用推廣。
在科技帶動下,豐都肉牛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天翻地覆的變化。2018年豐都肉牛產值超20億元,全縣從事肉牛產業企業34家,有肉牛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1家。全縣2018年共2.1萬農戶通過養牛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這樣的變化不只發生在豐都縣,在西南大學定點扶貧縣雲南省昌寧縣,中國魔芋協會會長、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張盛林研究員牽頭開展魔芋產業發展和種植專題培訓,培訓村幹部、規模魔芋種植戶、產業示範戶、魔芋加工業主、縣鄉農林口技術服務工作人員等1500多人。依託學校科研成果和技術力量,為加快昌寧魔芋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
這樣的培訓,在西南大學對口幫扶地區已成常態。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幫扶工程,充分發揮教育培訓資源優勢,為對口幫扶地區開展管理幹部、企業家、技術人員、新型農民等全方位、多層次產業人才培訓,提升科技素質。近年來,西南大學共開辦農業創業人才培訓、科技特派員專題培訓等250餘期,培養管理幹部、科技人員和農民32000餘人,間接受益農民16萬人。
師生下鄉 脫貧一線「看」真貧
當好脫貧考核的「評估員」
響應國家號召,西南大學成立精準扶貧與區域發展評估研究中心,由地理科學學院廖和平教授擔任中心主任,帶隊參加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委託的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貧困縣退出抽查第三方評估,以及中國科學院委託的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重大任務。中心同時承擔2015年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試評估(重慶),2016、2017、2018、2019、2020年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2017年國家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2018、2019年國家貧困縣退出抽查第三方評估檢查,涉及重慶、貴州、四川、雲南、湖南、湖北、廣西、江西、海南、黑龍江、內蒙古、吉林、寧夏等12個省市(自治區)的貧困縣。
2019年12月,2019年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湖北組啟動,由西南大學組織實施。
西南大學以精準扶貧評估為實踐活動平臺,將思政實踐教育融入評估全過程,累計組織了6000餘名學生參與精準扶貧第三方評估、開展「三農」實地調查,引導學生深入農村基層、了解國情、社情、民情,充分體會我國的制度優勢,激發青年學生愛國、愛民、服務國家和回報社會的熱情。西南大學被國務院扶貧辦授予「2017年扶貧開發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先進集體」「2019年扶貧開發成效第三方評估先進集體」稱號,西南大學精準扶貧第三方評估工作得到了充分肯定和認可。
同時,學校先後選派十餘名優秀幹部和教師,赴石柱、忠縣、巫山、豐都等地掛職扶貧。落實面向農村專項招生計劃、西部計劃、「三支一扶」、到農村基層就業等政策,引導畢業生到貧困地區就業,為幫扶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此前,學校承擔的《西藏自治區深度貧困縣教育脫貧攻堅「一縣一策」工作指導方案》項目也獲得了教育部領導批示。項目組歷時17天,累計行程超過一萬二千公裡,赴西藏自治區6個地市15個深度貧困縣開展並順利完成了大規模深度調研任務。
20餘年來,西南大學本科生社會實踐「三下鄉」共累計15萬餘學子赴鄉鎮田間、課堂、農戶,開展主題宣講、田野調查、科技支農、教育幫扶、留守兒童關愛、文化宣傳、衛生知識普及、環境保護等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研究生支教團累計教授學生18000餘人,授課40多萬課時,開展各類扶貧志願服務活動510餘場,課外服務26000個小時。
樹立小我融入大我,引導學生深入基層一線,把助力脫貧攻堅的青春力量播撒在美麗鄉村,西南大學在扶貧扶智的道路上持續發力、向前、擔當!(韓笑)
來源:西南大學黨委宣傳部、網絡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