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徽引發集體懷舊 80後曬60多枚老校徽惹關注

2020-12-15 騰訊大浙網

昨天,市民單先生展示他收藏的老校徽,除去重複的,一共有34枚。

「沒想到老校徽大伙兒這麼喜歡。」70歲的王金榮,早些年收集了30來枚老校徽,看到溫都微信推送的有關老校徽一文,他把這些「寶貝」翻出來,在孫輩們面前好好地「炫耀」了一把。

10月23日,溫都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溫州55所學校老校徽一覽,快來找找你母校》一文,展示了幾十枚溫州各學校老校徽照片,勾起不少網友的回憶和感慨。到昨晚8時許,點擊量達7.7萬次。

於是,10月24日,溫都向廣大市民發出老校徽「徵集令」,數十位網友發來各自收集的老校徽照片和信息。家住市區的瑞安人王金榮老人就是其中一位,他通過微信向我們展示了他的收藏。

目前,老校徽徵集活動仍在進行中。我們相信,將會有青春記憶故事一一浮現。

長方形、菱形、三角形……一枚枚形狀各異、泛著懷舊味道的老校徽,圍繞它們都曾發生過哪些青春故事?精緻美觀的校徽是如何被設計出來的?如今的校徽跟以往相比有了哪些變化?且讓溫都君為您扒一扒那些年我們戴過的校徽。

網友

一枚枚老校徽引發集體懷舊

「景山中學滴。」「同景山。」「哈哈,你第幾屆的,我是10屆的。」「09屆。」「學長!」「你是10年入學還是10年畢業。」「10年畢業。」「學姐,我錯了。」

溫都老校徽帖子被轉載到微博上,有網友留下這段對話。一枚小小的校徽,引發了景山中學兩位校友上面這段溫情的對話。

「沒有建設小學不幸福」、「沒有松臺小學,差評」、「竟然沒有我大二高」……由於溫都微信推送的老校徽一文,並沒有涵蓋市區所有中小學的老校徽,那些認為母校「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網友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不滿」,「義不容辭」為母校「打抱不平」。

既有「忿忿不平」者,自然也少不了因母校大名在列而「豪情萬丈」的網友。「這怎麼可以少了我大一中的校徽,哈哈」、「墨池小學,贊贊贊」、「廣場路的倒三角最經典了」……

從網友的轉發評論可以看出,不管點讚或吐槽,不變的是他們對母校的歸屬感和留戀之情,一枚小小的校徽勾起了各自青蔥歲月的記憶。

有網友說,在校時,校徽是一種身份的證明,很多時候沒有佩戴連校門都進不去。畢業後,校徽的功能性被其象徵意義所取代,更多成為校友們一種寄託情感的載體。

一位網友看到自己曾經就讀的滄河小學校徽後留言:「心都化了」。而不少人在評論裡講述著當年自己與母校之間的故事,寫完還連跟好幾個哭泣的表情。網友表示,那段美好的校園時光既然已經回不去,那就在回憶中繼續。

收藏者

老校徽承載著回憶,不能用金錢衡量價值

單先生是一位80後,鹿城區人,說起收藏老校徽,2012年他在網絡上火了一把。

當時他收拾舊物,發現早年收藏的一批60多枚老校徽,隨手拍照發了微博,沒想到一下子火了,網友紛紛給他留言,有的還向他討要。

這60多枚裡,有20多枚重複,都是水心小學校徽,這是單先生的小學母校。問起收集這些校徽的初衷,單先生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了他自己的一個故事代替回答。

那時候他還在六中(現溫州市實驗中學)念初中,他夢想的高中是溫州中學。出於對溫中的嚮往,他向在溫中上學的鄰居大哥哥那裡要到了一枚溫中校徽,這枚校徽也成為他學習的動力。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如願以償地考上溫州中學。加上他自己那枚校徽,如今他收藏著兩枚溫中校徽。

除此之外,這些老校徽都是單先生從小學到高中階段不斷收集累積的成果,多是從朋友、同學那裡搜羅來的。他表示,這些老校徽承載著自己年少的回憶,其價值根本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另一位收藏者王金榮老人,他是瑞安人,目前住在市區。他也收藏了30來枚老校徽,他說,育英小學是他愛人的母校,三中校徽是兒子的,小南門小學是他女兒上過的,校徽裡裝滿的是他對於家庭成員的過往回憶。

老校長

校徽改變蘊含著教學改革理念

建設小學早期校徽是一本書的形狀,攤開的書面上寫著「建設」兩個中文字,其上方左右兩邊分別標著「wenzhou」「xiaoxue」這幾個拼音,底色為綠色。

談及設計初衷,這枚校徽的設計者——已經退休多年的老校長吳昭藩說:「一本書,寓意著知識以及教育,希望孩子們能在學校好好學習。綠色寓意孩子們是樹苗,象徵未來的希望。」

1984年吳昭藩開始擔任建設小學校長,次年他設計了這枚校徽。他介紹,在設計這枚綠底校徽之前,學生們只有那種布質紅底小標誌。從紅色小標誌到綠底校徽,吳昭藩說,其實這裡面還蘊含了他的教學改革理念。

「我在任期間,推進用幻燈片教學,豐富課堂,減少作業量,建立多種課外興趣小組豐富學生們的課餘生活。」吳昭藩說,他希望營造一種煥然一新的教改氛圍,以實現他的教學改革夢想,於是就想重新設計校徽。

「我畫了設計草圖,並徵求了學校其他老師的意見。」吳昭藩設計的建設小學校徽從1985年開始使用,直到2000年改為校牌,而後來建設小學的校服上一直還印著他設計的校徽圖案。

從我們收集到的老校徽中看,設計成書本形狀、設計圖案中包含綠樹的不在少數,或許不少校徽設計者與吳昭藩的設計理念不謀而合。

教育部門

校徽設計由學校自行決定

簡潔個性化將成趨勢

在網友心目中校徽是勾起懷舊情懷的紀念品,在收藏者心目中它們是琳琅滿目的收藏品,在設計者眼中是寄託教育理念的教學配備用品,在教育部門有關負責人眼中,又是如何看待校徽呢?

市教育局辦公室副主任黃萬統給出了他作為教育部門工作者的看法,他認為,校徽一方面是一所學校的標誌,象徵著一所學校的品質、聲譽,另一方面也具備識別功用,可根據校徽辨識學生所在學校。

黃萬統說,對校徽的設計,教育部門沒有統一規定,由學校自行設計、管理。有些學校要求學生必須佩戴校徽才能進校,這些根據學校管理需要自行確定。

一直以來,校徽的形狀、內容有何改變?今後變化趨勢如何?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副處長汪伯芝分析,過去的校徽一般比較簡單,而且同一時期校徽的風格比較相似,主要用於區分學生歸屬哪個學校。近年來,在校徽上加入學生姓名、班級、照片等個人信息,逐漸成為不少城鎮學校的選擇。

究其原因,他認為,這可能與學校辦學規模擴大,學生人數增多,管理難度加大有關。校徽上標明學生個人信息,有助於學校管理者、課任老師、安保人員等短時間內辨認學生,方便對學生的管理;一旦發生偶發事件,也便於及時與班主任和家長取得聯繫。

汪伯芝認為,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教育資源的進一步豐富,管理手段的進一步提升和優化,小班制將成為未來學校的主流趨勢。班級學生人數下降後,管理的弧度和難度將會相對減小。因此,校徽將來的趨勢應該依然是簡潔而富有個性,校徽的設計將更多地參考學生的意見,校徽的製作將有更高的科技含量,使廣大學生喜愛配戴,樂於珍藏,成為懷舊和迫夢的珍品,激勵學生健康成長。

相關焦點

  • 老校徽引發集體懷舊 80後曬60多枚老校徽惹關注(圖)
    於是,10月24日,溫都向廣大市民發出老校徽「徵集令」,數十位網友發來各自收集的老校徽照片和信息。家住市區的瑞安人王金榮老人就是其中一位,他通過微信向我們展示了他的收藏。  目前,老校徽徵集活動仍在進行中。我們相信,將會有青春記憶故事一一浮現。  長方形、菱形、三角形……一枚枚形狀各異、泛著懷舊味道的老校徽,圍繞它們都曾發生過哪些青春故事?
  • 校徽印記:溫州一條老校徽微信引7.7萬次點擊
    於是,10月24日,媒體向廣大市民發出老校徽「徵集令」,數十位網友發來各自收集的老校徽照片和信息。家住市區的瑞安人王金榮老人就是其中一位,他通過微信向我們展示了他的收藏。  目前,老校徽徵集活動仍在進行中。我們相信,將會有青春記憶故事一一浮現。  長方形、菱形、三角形……一枚枚形狀各異、泛著懷舊味道的老校徽,圍繞它們都曾發生過哪些青春故事?
  • 那些年,我們戴過的校徽
  • 北大、浙大、春暉中學…諸暨年輕藏家收藏300多枚老校徽
    儘管隨著時代的變遷,校徽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在很多人心目中,校徽承載著自豪和榮耀,也能讓人感受到它背後折射出的文化傳統和精神信仰,從中鉤沉中國百年教育的變遷史。諸暨有位年輕的收藏家王海洋通過20多年的努力,收藏了300多枚清代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老校徽,其中最多的是民國時期的校徽,有200多枚。
  • 北大、浙大、春暉中學……諸暨年輕藏家收藏300多枚老校徽
    諸暨有位年輕的收藏家王海洋通過20多年的努力,收藏了300多枚清代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老校徽,其中最多的是民國時期的校徽,有200多枚。「閱讀」這些老校徽,就好像穿越了時空,帶著我們回到那青春的歲月。第一枚具有現代意義的校徽跟諸暨人有關在王海洋家裡,有一個箱子他專門用來放置這些年所收集到的老校徽。滿滿的一大箱,令人嘆為觀止。每一枚校徽,都被王海洋精心呵護著。他將它們分門別類,裝進一個個專屬的小盒子。
  • 洪陽的這枚老校徽,你是否也有珍藏!
    校徽,曾伴隨我們的青蔥歲月。上學時,你有沒有忘戴校徽進不了校門的經歷?畢業後,你是否還珍藏著留有歲月痕跡的校徽?一枚校徽承載著我們滿滿的青春回憶。
  • 設計出北大「哭臉」校徽,民國老校徽竟這麼美
    在陳強的藏品中,最珍貴的一部分是民國老校徽,和我們印象中那種千篇一律的長方形小牌牌不同,民國校徽形狀各異,有盾形、圓形、三角形,精緻美觀,帶著強烈的設計感;質地有銀質,銅質,還有彩色琺瑯,每一件都如同藝術品,令人愛不釋手。「縱觀中國大學校徽的百年變遷,走的是一條『西風東漸、東西交融、本土特色』的發展歷程。
  • 兩枚校徽
    到桌上一展開,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兩枚校徽。顏色有別,分別為學生和教師所佩戴。     隨我同去的記者們都上前去拍攝。我也拍了幾張。     眾人拍攝畢,任先生將兩枚校徽再拿到手上,他拉起我的手,打開我手心,將校徽放到我手中說:「昨晚接到你的電話,我把它們找出來了。
  • 校徽:值得珍藏的歲月回憶
    校徽1953年9月,我虛7歲進入崔堡小學讀書。入學第一天,學校給我們佩戴了一枚銅質的"寶應縣崔堡小學"校徽,至今已有68年了。它跟隨我大半輩子,我一直愛不釋手,當寶貝樣地珍藏著。校徽是代表學校的徽章,是我初入校門的美好記憶,如今已成為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的珍藏品。它更是見證了母校崔堡小學悠久的辦學歷史和特殊的文化內涵。寶應縣崔堡小學,創辦於1907年,已有113年歷史,原屬於縣立"淮安縣崔堡小學"。1943年,曹甸區崔堡鄉劃歸寶應管轄,又變更為"寶應縣崔堡小字"。
  • 一枚校徽背後的「西遷」故事
    保存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內的至今已有64年歷史的老校徽。每年新生入學,都要來此聆聽這枚校徽背後的「西遷」故事,對理想的追求、對信念的執著,就會被一次次傳頌。「90後」陳紹蕃老教授曾佩戴著這樣的校徽,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大西北。他也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的採集對象。另外兩個「90後」——西安建大研究生段則明和馬娟,則聽著校徽的故事開啟大學生涯。
  • 兩千枚校徽共展覽,部分珍品首亮相,你還記得母校校徽什麼樣嗎?
    正在中國園林博物館展出的「恰同學少年——校徽上的大學記憶」猶如一次朝氣蓬勃、壯志凌雲的「青春號」大學之旅,600平方米的展廳把近兩千枚校徽串聯起來,帶您體驗這段以校徽為帆的旅程。 這是國內首個以校徽和大學園林為載體、展現大學百年發展史的主題展覽。
  • 看看70多年前的揚中老校徽 倒三角形 藍底紅字刻「省立揚中」
    揚中學生符號揚中畢業紀念章學生證揚中校徽會員錄近日,市區的藏家王先生收到一份特殊禮物——他的朋友幫他尋得了幾枚70年前的揚中校徽70年前揚中校徽為藍底紅字倒三角形漆章「這應該是學生符號,是銅質鍍鉻油漆章。」昨天在王先生家中,他指著一枚倒三角形的漆章對記者說。記者看到,同樣是一枚倒三角形的漆章,相比上述漆章,大小相似,卻沒有圖案。
  • 刊物、校徽、老照片、紀念章,老物件講述大夏大學與貴州那些事
    7月20日,都市新聞記者在我國著名徽章收藏家、貴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周繼厚先生的收藏室裡,看到了關於大夏大學與貴州的一批刊物、校徽、老照片、紀念章等實物,這些老物件都在講述著大夏大學與貴州的那些淵源故事。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一枚校徽背後的「西遷」故事
    60餘年過去了,當年視作平常的校徽如今已成為珍貴的歷史見證——它默默訴說著當年那些炙熱的情懷、奮鬥的故事,激勵著年輕人書寫更美麗的篇章……這是一枚老校徽,誕生於1956年,至今已有64年歷史,上有「西安建築工程學院」八字。如今,它被陳列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安建大)校史館裡。
  • 網友曬福建9高校校徽動態圖 萌系畫風引關注
    @東南快報:「廈大酷炫、福大集大最調皮,師大沉穩內斂、農林大最詩情畫意,工院最動感……」近日,網友@海蟄出品曬出一組福建9所高校的校徽動態圖(如圖),特別畫風引高校學子關注,被萌到了。  據小陳介紹,動態校徽含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9所福建高校。其中,農林大校徽從和平鴿與樹枝的造型幻化成了觀音湖,「詩情畫意的畫風」最受網友好評。作為農林大學生,小陳對母校花的心思最多。他說:「最近,農林大荷花盛開,我決定融入觀音湖的荷花作為主題。」  為什麼福大校徽「福」字大頭朝下,做出生氣狀呢?「福大的校徽倒過來還能用於拜年。」
  • 【校史故事365】303 意蘊悠長的交大校徽(二)
    新中國成立後,我校曾有多年採用毛體校徽。但是文革後大家日益鍾情傳統校徽,在校園內外廣泛應用,大至會場、講堂,小到信封、名片,老校徽成為學校的重要標誌。不過在使用過程中也出現了多個版本,齒輪數以及內部圖形均不統一。
  • 魯迅設計北大校徽!怎樣設計出讓蔡元培滿意的校徽?
    「餘想請先生為北京大 學設計一枚校徽, 也不必要多麼複雜,只需要 將先生一向倡導的美育理 念融會貫通即可。」接到北 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邀請, 儘管教育部僉事魯迅當時 在設計領域默默無聞,不過 他竟然勇氣十足,乾脆利落 地答應幫忙。
  • 戴著校徽在校園走一圈 兩鬢斑白老校友交大尋找昔日足跡
    櫻花爛漫的四月,來自全球的上海交大校友趕來為母校的110年華誕慶賀,昨天,更有4500名畢業50年以上的老校友收到了母校的特別邀請。  紀念校徽售得最紅火  在交大閔行校區菁菁堂前,記者看到,新老校友紛紛圍著由鮮花組成的校慶標誌合影留念,就連出售校慶紀念品的專櫃也被圍得水洩不通。「小同學,對不起,我的眼睛有點花,能不能麻煩你幫我把交大的校徽別在衣服上。」老校友們光買校徽還不算,更要親自戴上它在校園內走上一圈。
  • 河南大學校徽探究
    世界著名的河南大學,歷經了百年的滄桑,開創著世紀的輝煌,這期間遍及全球的有它培養的人才、科研的成果,還有處處閃爍的校徽。現今使用的校徽是如何產生的、此前還有沒有其他校徽、國立時期的校徽是什麼樣⋯⋯帶著這些疑問,我進行了近十年的探究,雖無全勝,但收穫可喜,不敢獨享,現按時間順序敘述於後,並將挖掘出的老校徽呈獻給讀者與校友。
  • 貴州民族大學建校70年,這些老校徽你見過多少?
    今年是貴州民族大學啟動建設以來70周年,從貴州民院到貴州民大,歷經70年滄桑,不知道發放過多少樣式的校徽。但在貴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周繼厚先生的手裡,珍藏著數十件貴州民大曆年來的多種校徽、紀念章、老照片,這些實物,見證了貴州民大發展歷程中的時代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