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民單先生展示他收藏的老校徽,除去重複的,一共有34枚。
「沒想到老校徽大伙兒這麼喜歡。」70歲的王金榮,早些年收集了30來枚老校徽,看到溫都微信推送的有關老校徽一文,他把這些「寶貝」翻出來,在孫輩們面前好好地「炫耀」了一把。
10月23日,溫都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溫州55所學校老校徽一覽,快來找找你母校》一文,展示了幾十枚溫州各學校老校徽照片,勾起不少網友的回憶和感慨。到昨晚8時許,點擊量達7.7萬次。
於是,10月24日,溫都向廣大市民發出老校徽「徵集令」,數十位網友發來各自收集的老校徽照片和信息。家住市區的瑞安人王金榮老人就是其中一位,他通過微信向我們展示了他的收藏。
目前,老校徽徵集活動仍在進行中。我們相信,將會有青春記憶故事一一浮現。
長方形、菱形、三角形……一枚枚形狀各異、泛著懷舊味道的老校徽,圍繞它們都曾發生過哪些青春故事?精緻美觀的校徽是如何被設計出來的?如今的校徽跟以往相比有了哪些變化?且讓溫都君為您扒一扒那些年我們戴過的校徽。
網友
一枚枚老校徽引發集體懷舊
「景山中學滴。」「同景山。」「哈哈,你第幾屆的,我是10屆的。」「09屆。」「學長!」「你是10年入學還是10年畢業。」「10年畢業。」「學姐,我錯了。」
溫都老校徽帖子被轉載到微博上,有網友留下這段對話。一枚小小的校徽,引發了景山中學兩位校友上面這段溫情的對話。
「沒有建設小學不幸福」、「沒有松臺小學,差評」、「竟然沒有我大二高」……由於溫都微信推送的老校徽一文,並沒有涵蓋市區所有中小學的老校徽,那些認為母校「受到了不公平待遇」的網友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不滿」,「義不容辭」為母校「打抱不平」。
既有「忿忿不平」者,自然也少不了因母校大名在列而「豪情萬丈」的網友。「這怎麼可以少了我大一中的校徽,哈哈」、「墨池小學,贊贊贊」、「廣場路的倒三角最經典了」……
從網友的轉發評論可以看出,不管點讚或吐槽,不變的是他們對母校的歸屬感和留戀之情,一枚小小的校徽勾起了各自青蔥歲月的記憶。
有網友說,在校時,校徽是一種身份的證明,很多時候沒有佩戴連校門都進不去。畢業後,校徽的功能性被其象徵意義所取代,更多成為校友們一種寄託情感的載體。
一位網友看到自己曾經就讀的滄河小學校徽後留言:「心都化了」。而不少人在評論裡講述著當年自己與母校之間的故事,寫完還連跟好幾個哭泣的表情。網友表示,那段美好的校園時光既然已經回不去,那就在回憶中繼續。
收藏者
老校徽承載著回憶,不能用金錢衡量價值
單先生是一位80後,鹿城區人,說起收藏老校徽,2012年他在網絡上火了一把。
當時他收拾舊物,發現早年收藏的一批60多枚老校徽,隨手拍照發了微博,沒想到一下子火了,網友紛紛給他留言,有的還向他討要。
這60多枚裡,有20多枚重複,都是水心小學校徽,這是單先生的小學母校。問起收集這些校徽的初衷,單先生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了他自己的一個故事代替回答。
那時候他還在六中(現溫州市實驗中學)念初中,他夢想的高中是溫州中學。出於對溫中的嚮往,他向在溫中上學的鄰居大哥哥那裡要到了一枚溫中校徽,這枚校徽也成為他學習的動力。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如願以償地考上溫州中學。加上他自己那枚校徽,如今他收藏著兩枚溫中校徽。
除此之外,這些老校徽都是單先生從小學到高中階段不斷收集累積的成果,多是從朋友、同學那裡搜羅來的。他表示,這些老校徽承載著自己年少的回憶,其價值根本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另一位收藏者王金榮老人,他是瑞安人,目前住在市區。他也收藏了30來枚老校徽,他說,育英小學是他愛人的母校,三中校徽是兒子的,小南門小學是他女兒上過的,校徽裡裝滿的是他對於家庭成員的過往回憶。
老校長
校徽改變蘊含著教學改革理念
建設小學早期校徽是一本書的形狀,攤開的書面上寫著「建設」兩個中文字,其上方左右兩邊分別標著「wenzhou」「xiaoxue」這幾個拼音,底色為綠色。
談及設計初衷,這枚校徽的設計者——已經退休多年的老校長吳昭藩說:「一本書,寓意著知識以及教育,希望孩子們能在學校好好學習。綠色寓意孩子們是樹苗,象徵未來的希望。」
1984年吳昭藩開始擔任建設小學校長,次年他設計了這枚校徽。他介紹,在設計這枚綠底校徽之前,學生們只有那種布質紅底小標誌。從紅色小標誌到綠底校徽,吳昭藩說,其實這裡面還蘊含了他的教學改革理念。
「我在任期間,推進用幻燈片教學,豐富課堂,減少作業量,建立多種課外興趣小組豐富學生們的課餘生活。」吳昭藩說,他希望營造一種煥然一新的教改氛圍,以實現他的教學改革夢想,於是就想重新設計校徽。
「我畫了設計草圖,並徵求了學校其他老師的意見。」吳昭藩設計的建設小學校徽從1985年開始使用,直到2000年改為校牌,而後來建設小學的校服上一直還印著他設計的校徽圖案。
從我們收集到的老校徽中看,設計成書本形狀、設計圖案中包含綠樹的不在少數,或許不少校徽設計者與吳昭藩的設計理念不謀而合。
教育部門
校徽設計由學校自行決定
簡潔個性化將成趨勢
在網友心目中校徽是勾起懷舊情懷的紀念品,在收藏者心目中它們是琳琅滿目的收藏品,在設計者眼中是寄託教育理念的教學配備用品,在教育部門有關負責人眼中,又是如何看待校徽呢?
市教育局辦公室副主任黃萬統給出了他作為教育部門工作者的看法,他認為,校徽一方面是一所學校的標誌,象徵著一所學校的品質、聲譽,另一方面也具備識別功用,可根據校徽辨識學生所在學校。
黃萬統說,對校徽的設計,教育部門沒有統一規定,由學校自行設計、管理。有些學校要求學生必須佩戴校徽才能進校,這些根據學校管理需要自行確定。
一直以來,校徽的形狀、內容有何改變?今後變化趨勢如何?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副處長汪伯芝分析,過去的校徽一般比較簡單,而且同一時期校徽的風格比較相似,主要用於區分學生歸屬哪個學校。近年來,在校徽上加入學生姓名、班級、照片等個人信息,逐漸成為不少城鎮學校的選擇。
究其原因,他認為,這可能與學校辦學規模擴大,學生人數增多,管理難度加大有關。校徽上標明學生個人信息,有助於學校管理者、課任老師、安保人員等短時間內辨認學生,方便對學生的管理;一旦發生偶發事件,也便於及時與班主任和家長取得聯繫。
汪伯芝認為,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教育資源的進一步豐富,管理手段的進一步提升和優化,小班制將成為未來學校的主流趨勢。班級學生人數下降後,管理的弧度和難度將會相對減小。因此,校徽將來的趨勢應該依然是簡潔而富有個性,校徽的設計將更多地參考學生的意見,校徽的製作將有更高的科技含量,使廣大學生喜愛配戴,樂於珍藏,成為懷舊和迫夢的珍品,激勵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