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都市新聞記者在我國著名徽章收藏家、貴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周繼厚先生的收藏室裡,看到了關於大夏大學與貴州的一批刊物、校徽、老照片、紀念章等實物,這些老物件都在講述著大夏大學與貴州的那些淵源故事。大夏大學的貴州情緣據周繼厚研究,大夏大學從誕生起,就與貴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1924年夏,廈門大學學生300餘人,因不滿校方措施,全體離校來滬,請求前廈大教授歐元懷、王毓祥等數先生組立新校,使獲讀書之所。諸教授迫於正義力任艱鉅,新校錫名「大夏」,以志校史壇蛻之由來,並寓光大華夏之意。大夏大學的創辦人王伯群生於1885年,貴州興義人,1906年以公費選送日本留學,留學期間加入同盟會,曾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並於1919年南北議和中作為南方代表,後來擔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部長。周繼厚收藏有一幅老照片,就是1928年7月的王伯群像。1924年,王伯群與前廈門大學教授歐元懷、王毓祥等應300多名失學青年要求,在上海創辦私立大夏大學,聘馬君武為校長,王伯群任董事長。學校定名為「大夏」,即「廈大」之顛倒,含有「從廈門大學走出來」,又有「光大華夏」之意。
大夏大學從1924年創辦到1951年合併成立華東師範大學的27年中,曾經製作發行10餘種徽章。華東師範大學成立至今,也曾製作發行數十種徽章。周繼厚在對這些老物件的收藏研究中,力圖通過這些老物件結合有關文獻資料,梳理大夏大學的來龍去脈,佐證抗戰期間大夏大學在貴州辦學的歷史,述說大夏大學的貴州情緣。
周繼厚珍藏有一枚大夏大學法學院徵文優勝紀念章,銅質,星型,中間刻有「徵文」篆書,外圈鐫有「大夏大學法學院優勝紀念章」銘文。從設計和製作考察,該章為民初徽章制式,是大夏大學創辦後不久製作,也是已知最早的大夏大學紀念章。
周繼厚還珍藏有一枚大夏大學運動會田徑第一名紀念章,註明「1933-1934」年代,應為大夏大學新校舍落成後舉辦運動會而制發的紀念章。
當年,除校董王伯群外,在教師中還有著名社會教育家馬宗榮、物理學家周昌壽、復旦大學新聞系創辦人謝六逸三人是貴州人,註定大夏大學與貴州淵源流長,抗戰時期內遷貴陽辦學也就順理成章。周繼厚有一幅老照片,即是民國27年(1938年)大夏大學師生遷移前在學校門前的合影。
大夏大學內遷貴州避戰辦學據周繼厚研究,在抗戰期間內遷貴州的10餘所高校中,大夏大學是最早遷到貴州、辦學時間最長、與貴州關係最為密切、深入社會最廣泛的一所高校。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隨著戰事蔓延,上海已經不安全,大夏大學校方決定內遷大後方,經與復旦大學商議,兩校決定組建復旦大夏聯合大學,於1937年10月遷往江西廬山牯嶺。然而隨著南京淪陷,江西也變得危險。由於兩校合併,師生眾多,復旦大學遷移重慶,大夏大學則遷來貴陽。一幅註明「復旦大夏第一聯合大學歡送赴築同人攝影」的老照片,時間是民國27年3月1日(即1938年3月1日),記錄了這一史實。
據周繼厚研究,大夏大學之所以遷來貴州,一是因為貴州交通閉塞,文化比較落後,抗戰前還沒有一所正規大學,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二是因為校長王伯群是貴州人,對家鄉情況熟悉,容易得到當地支持。一幅老照片告訴大家,如今在貴陽市護國路還保留有王伯群故居。師生抵達貴陽後,當局撥貴陽講武堂(原黔劇團、貴州教育學院一帶)為校舍。學校設5個學院及3個專修科,包括文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商學院、法學院;師範專修科、體育專修科、鹽務專修科。周繼厚收藏有一幅老照片,即為大夏大學在貴陽的校園。
另外,當年遷到貴陽的大夏大學的師生都佩戴著校徽,分為教職員校徽、學生校徽。周繼厚就收藏有多枚徽章,其中有大夏大學教職員校徽、大夏大學學生校徽。大夏大學在貴州影響深遠經過幾個月遷移的顛沛流離,1938年初,大夏大學師生在貴陽安頓下來,開學教學。然而開學不久,學校就面臨經費困難。王伯群出於家鄉情結,對黔籍品學兼優而出身貧寒的學生,全額或半額減免學費。學校依然堅持設立獎學金、助學金,以及採取減低學雜費等措施。
1939年6月1日,大夏大學在貴陽創辦了15周年校慶活動,並制發一枚紀念章。這枚大夏大學立校15周年紀念章,銅質,中間繪乘風破浪的帆船,船帆頂部繪大夏大學校徽,寓意大夏師生趟過驚濤駭浪,向著美好的未來揚帆遠航,上方邊緣鐫有主題銘文,中間註明「民國廿八年六月一日」(即1939年6月1日)日期。該紀念章是在貴陽製作贈發。1942年2月,大夏大學在花溪新建校舍,後來成為貴州大學校舍的一部分。周繼厚有一幅老照片,為大夏大學護校委員會成員1942年在貴陽合影(前排左三為歐元懷)。還有一副大夏大學文法學院第十八屆全體畢業合影,攝於國民三十一年二月(即1942年2月)。1944年冬,日軍進犯黔南,大夏大學遷赤水。王伯群校長因遷校勞累成疾,於同年12月逝世於重慶。學校董事會推舉貴州省教育廳長歐元懷為校長。周繼厚珍藏有一幅大夏大學第三任校長歐元懷肖像照片。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6年9月,大夏師生及公物安然遷回上海。大夏大學遷黔辦學8年,期間得到了長足發展,初時僅300餘名師生,離開時有1800餘名師生。8年間,大夏大學致力於培養地方教育人才,在貴州有畢業生1576人,遍布貴州各機構,服務於省、縣、鄉各級教育機關和學校。對貴州社會文化發展,尤其是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做出了突出貢獻。
都市新聞記者 賈華
編輯 王浩審校 楊天雪籤發 張傳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