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校徽、老照片、紀念章,老物件講述大夏大學與貴州那些事

2020-12-11 天眼新聞

7月20日,都市新聞記者在我國著名徽章收藏家、貴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周繼厚先生的收藏室裡,看到了關於大夏大學與貴州的一批刊物、校徽、老照片、紀念章等實物,這些老物件都在講述著大夏大學與貴州的那些淵源故事。大夏大學的貴州情緣據周繼厚研究,大夏大學從誕生起,就與貴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1924年夏,廈門大學學生300餘人,因不滿校方措施,全體離校來滬,請求前廈大教授歐元懷、王毓祥等數先生組立新校,使獲讀書之所。諸教授迫於正義力任艱鉅,新校錫名「大夏」,以志校史壇蛻之由來,並寓光大華夏之意。大夏大學的創辦人王伯群生於1885年,貴州興義人,1906年以公費選送日本留學,留學期間加入同盟會,曾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並於1919年南北議和中作為南方代表,後來擔任國民政府交通部部長。周繼厚收藏有一幅老照片,就是1928年7月的王伯群像。1924年,王伯群與前廈門大學教授歐元懷、王毓祥等應300多名失學青年要求,在上海創辦私立大夏大學,聘馬君武為校長,王伯群任董事長。學校定名為「大夏」,即「廈大」之顛倒,含有「從廈門大學走出來」,又有「光大華夏」之意。

大夏大學從1924年創辦到1951年合併成立華東師範大學的27年中,曾經製作發行10餘種徽章。華東師範大學成立至今,也曾製作發行數十種徽章。周繼厚在對這些老物件的收藏研究中,力圖通過這些老物件結合有關文獻資料,梳理大夏大學的來龍去脈,佐證抗戰期間大夏大學在貴州辦學的歷史,述說大夏大學的貴州情緣。

周繼厚珍藏有一枚大夏大學法學院徵文優勝紀念章,銅質,星型,中間刻有「徵文」篆書,外圈鐫有「大夏大學法學院優勝紀念章」銘文。從設計和製作考察,該章為民初徽章制式,是大夏大學創辦後不久製作,也是已知最早的大夏大學紀念章。

周繼厚還珍藏有一枚大夏大學運動會田徑第一名紀念章,註明「1933-1934」年代,應為大夏大學新校舍落成後舉辦運動會而制發的紀念章。

當年,除校董王伯群外,在教師中還有著名社會教育家馬宗榮、物理學家周昌壽、復旦大學新聞系創辦人謝六逸三人是貴州人,註定大夏大學與貴州淵源流長,抗戰時期內遷貴陽辦學也就順理成章。周繼厚有一幅老照片,即是民國27年(1938年)大夏大學師生遷移前在學校門前的合影。

大夏大學內遷貴州避戰辦學據周繼厚研究,在抗戰期間內遷貴州的10餘所高校中,大夏大學是最早遷到貴州、辦學時間最長、與貴州關係最為密切、深入社會最廣泛的一所高校。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隨著戰事蔓延,上海已經不安全,大夏大學校方決定內遷大後方,經與復旦大學商議,兩校決定組建復旦大夏聯合大學,於1937年10月遷往江西廬山牯嶺。然而隨著南京淪陷,江西也變得危險。由於兩校合併,師生眾多,復旦大學遷移重慶,大夏大學則遷來貴陽。一幅註明「復旦大夏第一聯合大學歡送赴築同人攝影」的老照片,時間是民國27年3月1日(即1938年3月1日),記錄了這一史實。

據周繼厚研究,大夏大學之所以遷來貴州,一是因為貴州交通閉塞,文化比較落後,抗戰前還沒有一所正規大學,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二是因為校長王伯群是貴州人,對家鄉情況熟悉,容易得到當地支持。一幅老照片告訴大家,如今在貴陽市護國路還保留有王伯群故居。師生抵達貴陽後,當局撥貴陽講武堂(原黔劇團、貴州教育學院一帶)為校舍。學校設5個學院及3個專修科,包括文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商學院、法學院;師範專修科、體育專修科、鹽務專修科。周繼厚收藏有一幅老照片,即為大夏大學在貴陽的校園。

另外,當年遷到貴陽的大夏大學的師生都佩戴著校徽,分為教職員校徽、學生校徽。周繼厚就收藏有多枚徽章,其中有大夏大學教職員校徽、大夏大學學生校徽。大夏大學在貴州影響深遠經過幾個月遷移的顛沛流離,1938年初,大夏大學師生在貴陽安頓下來,開學教學。然而開學不久,學校就面臨經費困難。王伯群出於家鄉情結,對黔籍品學兼優而出身貧寒的學生,全額或半額減免學費。學校依然堅持設立獎學金、助學金,以及採取減低學雜費等措施。

1939年6月1日,大夏大學在貴陽創辦了15周年校慶活動,並制發一枚紀念章。這枚大夏大學立校15周年紀念章,銅質,中間繪乘風破浪的帆船,船帆頂部繪大夏大學校徽,寓意大夏師生趟過驚濤駭浪,向著美好的未來揚帆遠航,上方邊緣鐫有主題銘文,中間註明「民國廿八年六月一日」(即1939年6月1日)日期。該紀念章是在貴陽製作贈發。1942年2月,大夏大學在花溪新建校舍,後來成為貴州大學校舍的一部分。周繼厚有一幅老照片,為大夏大學護校委員會成員1942年在貴陽合影(前排左三為歐元懷)。還有一副大夏大學文法學院第十八屆全體畢業合影,攝於國民三十一年二月(即1942年2月)。1944年冬,日軍進犯黔南,大夏大學遷赤水。王伯群校長因遷校勞累成疾,於同年12月逝世於重慶。學校董事會推舉貴州省教育廳長歐元懷為校長。周繼厚珍藏有一幅大夏大學第三任校長歐元懷肖像照片。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6年9月,大夏師生及公物安然遷回上海。大夏大學遷黔辦學8年,期間得到了長足發展,初時僅300餘名師生,離開時有1800餘名師生。8年間,大夏大學致力於培養地方教育人才,在貴州有畢業生1576人,遍布貴州各機構,服務於省、縣、鄉各級教育機關和學校。對貴州社會文化發展,尤其是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做出了突出貢獻。

都市新聞記者 賈華

編輯 王浩審校 楊天雪籤發 張傳保

相關焦點

  • 老物件講述人口普查那些事
    10月31日,家住貴陽市的我國著名徽章收藏家周繼厚先生,向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獨家展示了他珍藏多年的很多關於我國人口普查的徽章、宣傳畫、老照片、紀念冊、筆記本等收藏品,用這些珍貴實物講述中國人口普查的那些事。
  • 貴州民族大學建校70年,這些老校徽你見過多少?
    今年是貴州民族大學啟動建設以來70周年,從貴州民院到貴州民大,歷經70年滄桑,不知道發放過多少樣式的校徽。但在貴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周繼厚先生的手裡,珍藏著數十件貴州民大曆年來的多種校徽、紀念章、老照片,這些實物,見證了貴州民大發展歷程中的時代變遷。
  • 看看70多年前的揚中老校徽 倒三角形 藍底紅字刻「省立揚中」
    、畢業紀念章以及學生符號等物件。昨天,記者在王先生的家中見到那些物品。70年前揚中校徽為藍底紅字倒三角形漆章「這應該是學生符號,是銅質鍍鉻油漆章。」昨天在王先生家中,他指著一枚倒三角形的漆章對記者說。記者看到,同樣是一枚倒三角形的漆章,相比上述漆章,大小相似,卻沒有圖案。
  • 閩南在地文化,老照片、老物件、老手藝,分享閩南的歷史與故事
    用什麼去銘記那些遠去的歲月?翻開塵封多年的儲物箱,一什一物。通通寫印滿了生活的故事。這些曾經被時間和生活賦予生命力的東西,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記憶,成為這些老物件僅有的承載。不僅僅只是一件工具,還有發生在那個時刻的點點滴滴。老物件,在述說遠去的時光。老物件,舊情懷與其說留戀老物件的美,不如說是對往昔的眷戀。
  • 老照片古碎瓷…市民20多年收集上萬運河老物件
    記者昨日了解到,揚州有一市民耗時20多年,收集了上萬件運河沿線老物件,老照片、古碎瓷、舊石像……每一件都能勾起不少老揚州的記憶。「到運河邊玩,經常遇到了就撿回來。」儀徵市民李臣星告訴記者,他收集運河老物件,要從20年前到大運河邊,在一名漁民那裡淘到幾十片古代碎瓷片說起。「那些碎瓷片是漁民在大運河中打魚時撈上來的,我覺得有一些很好看,便向他索要來放在家中。」
  • 開展「記憶中的變遷」馬坪老照片、老物件、老書籍徵集活動的公告
    開展「記憶中的變遷」馬坪老照片、老物件、老書籍徵集活動的公告 2020-08-16 0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捐贈老物件,留下舊時光 記者帶您走進楊德勝的「個人博物館」,聽聽...
    半島全媒體記者 韓英子每一個老物件都是一段歷史的最好見證,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一個個古老的故事,記錄著一段段難忘的歲月,傳承著那一份情懷和信仰。家住金家嶺街道康城社區的楊德勝,在青島收藏圈頗有名氣,人稱「青島秀才」。幾十年來,楊德勝將自己收藏的部分老物件,陸續捐贈給青島市各大檔案館和小學。
  • 500張老照片200餘老物件 講述川人40年的記憶故事
    春運剪影。展覽歷經90天的徵集,匯聚了500張件來自社會各界的照片和200餘件熱心市民的老物件,講述川人40年的記憶故事。 四十年來,川人的出行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車站迎來送往的依然是我們追尋理想的故事,交通工具承載的仍是人們追逐的夢想。擁擠的站臺、匆忙的腳步、送別的不舍、盼望出發的興奮、背井離鄉的苦澀、旅途歸來的疲憊……小小的一節火車車廂,凝結了人們最複雜的情感,成為獨特的社會縮影。
  • 老照片、老鐘錶、舊糧票……那些家傳老物件裡的時光留影
    新華社銀川12月29日電(記者任瑋)泛黃的老照片、停擺的舊鐘錶、「電匣子」收音機、斑駁的舊糧票……在寧夏銀川市寶湖社區的家風家訓館裡,收集展覽了居民家中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的一些老物件。到2018年元旦,於淑琴家的老鐘錶就整整「54歲」了。前不久,於淑琴將一直不捨得扔卻又無處安放的老鐘錶捐給社區,也將一段關於舊時光的回憶寄存。「這座鐘是1964年元旦時買的,我至今記得那天街坊鄰居都來我們家,特別熱鬧,像有什麼喜事似的。」於淑琴說,父親的工資要養活一家老小,她們全家攢了兩年錢才添置了這座鐘表。
  • 長春動植物公園要搬了 這些老照片老門票珍藏著美好回憶
    很多得知公園遷址消息的市民,通過老照片、老門票,講述了自己與長春動植物公園的故事,其中,長春市民於先生收集的門票非常有代表性,5張公園門票中兩張年代較為久遠,是20年前票價為3元時的門票,還有比較珍貴的2009年熊貓展門票。於先生介紹,這些門票都是他珍藏起來的,聽說長春動植物公園要遷址,開始感覺有些遺憾,後來聽說公園還會保留,還是挺開心的。
  • 「江漢朝宗」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復活漢口風雲 見證城市變遷
    江漢區面向社會徵集與「江漢朝宗」有關的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以傳承創新進取的「江漢朝宗」精神和文化底蘊。  2月18日,徵集活動結束。在一個月的時間裡,近萬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這些壓箱底的「老寶貝」,勾勒出「江漢朝宗」的變遷脈絡。  因水而立,長江漢水造就全國最大「江城」  交通興,則城市興。
  • 風扇、暖瓶、收音機,把閒置的老物件裝進博物館!
    過往的時光,承載著我們的悠悠往事,回首翻看一個個老物件,無言地記錄著歲月崢嶸;一張張老照片,凝聚著一代代人的美好回憶。圖源 | @餘生有幸遇見你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各種代表性實物,都見證了山東社會的發展變遷。
  • 山東博物館徵收老物件,看看這些東西你家有嗎?
    過往的時光,承載著我們的悠悠往事,回首翻看一個個老物件,無言地記錄著歲月崢嶸;一張張老照片,凝聚著一代代人的美好回憶。圖源 | @餘生有幸遇見你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各種代表性實物,都見證了山東社會的發展變遷。
  • 尋找老物件裡的舊時光,把回憶留在山東博物館——山東博物館邀您...
    過往的時光,承載著我們的悠悠往事,回首翻看一個個老物件,無言地記錄著歲月崢嶸;一張張老照片,凝聚著一代代人的美好回憶。(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各種代表性實物見證了山東社會的發展變遷。
  • 曬曬「全家福」,老物件帶你去尋根!
    泛黃的全家福、生鏽的獎盃、修補的舊軍裝……一件件珍藏已久的老物件敘述著黃浦人的成長曆程。 社區居民陳宏偉拿出珍藏的家庭「全家福」老照片,與現場觀眾一同分享大家庭「四代」延續好家風的故事;胡運煥先生從父親留下的一尊「老獎盃」談起,家庭的初心蘊藏在家風,家教之中;老字號集體
  • 高校有趣的歷史,東北大學校徽不得不說的事
    一個老牌「985」「211」工程高校,憑藉人才培養、學科研究的優異表現,一直走在遼寧省教育最前沿,形成自己的區域特色,擁有辦學歷史悠久的高水平大學——東北大學! 東北大學始建於1923年4月26日,是一所具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大學。
  • 園林線上課堂(76) | 觀展·「恰同學少年——校徽上的大學記憶」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百項展覽推介
    展覽內容恰同學少年——校徽上的大學記憶」展覽是國內首個以校徽和大學園林為載體,展現大學百年發展史的主題展覽。本次校徽展覽甄選1000餘件校徽,使觀眾展中「見物」,飽覽百年來中國大學發展的非凡進程。其中「徽源」主要講述了校徽的起源,通過中西方對比,表現百餘年來,中國的大學校徽博採眾長、自成一格,發展成為一種相對完善的文化現象,通過立象盡意,充分表達出大學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
  • 從30後到95後的講述:我家裡值錢的老物件兒
    丨看看那些值錢的老物件兒!▲ 來源@King of the Hill在驚訝於投稿作者們老物件存量豐富度的同時,我更被物件背後的故事所吸引。鐘錶生鏽了,書脊破爛了,但故事還在,溫度就還在。一看到這臺縫紉機,話匣子立刻打開了:這個可是老物件了,當初可都是憑票供應啊……結婚時要是沒有縫紉機,娘家不幹…… 呵呵,說起這些,也就我能跟他說個對口了。什麼28條腿啊、三轉一響帶咯嚓啊…… 那些小夥子們聽說30年前一臺縫紉機值一個人半年的工資,驚訝得不得了。
  • 華師大使用新校徽
    本報訊記者 陳弋「你給看看,咱們現在的校徽像個啥?」日前,早些年前從華東師範大學畢業的老校友們驚喜發現,擁有幾十年「高齡」的母校校徽竟開始悄悄「舊貌換新顏」。
  • 尋找老物件裡的舊時光!《好客山東——居民生活變遷展》展品徵集
    過往時光,承載著我們的悠悠往事;回首翻看一個個老物件,無言地記錄著歲月崢嶸;一張張老照片,承載著一代代人的美好回憶。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種代表性實物見證了山東社會的發展變遷。一張老照片,一段老記憶,一個老地方,一些老故事......這些,無不承載著燦爛的精神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物證,見證了社會的發展變遷。為進一步保管、展示、研究,呈現山東社會的變化,形成有特色的山東記憶,山東博物館將於2021年舉辦《好客山東——居民生活變遷展》,近日向社會各界發出徵集老物件的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