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松(左)在觀潭大道大地互通立交橋項目現場檢查鋼筋焊接情況。
12月15日一大早,觀潭大道大地互通立交橋項目負責人張雪松已在項目施工區域給工人們開了早會,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開始在工地上巡查。
「現在天氣越來越冷,還有結冰的風險,橋梁施工又是高空作業,看來還得加強巡查力度,特別是施工面是否存在凝凍等安全隱患,發現後好立即消除,確保安全施工。」看著手機上的道路結冰黃色預警信息,張雪松繃緊了弦。
當下正值觀潭大道重要節點項目大地互通立交橋的建設關鍵期,作為橋梁建設的主要負責人,33歲的張雪松雖然就住在項目點附近,但是他每天都駐紮在項目部,背著約5斤重的挎包,每天7點半就準時到達施工點,檢查項目建設質量、進度、安全生產等情況。
張雪松所背的黑色挎包如同一個「百寶箱」,裝有已經揉得很破舊的橋梁設計數據表、橋梁設計圖紙、筆記本、進度臺帳、用作標記的紅色油漆,還有捲尺、雨傘、紙筆等物品。
「每到一個工序節點檢查,如橋梁墩柱、匝道、模板、鋼筋等各施工點,我都會將人員情況、項目建設存在的問題等迅速記錄在本子上,每天進行對比。這個時候我的包就發揮了作用。」張雪松說完,便爬到橋梁上,查看工人到崗情況,測量鋼筋焊接等是否嚴格按照標準施工。
「現在橋梁施工點上的76個工人我都可以認出來,知道他們是從事哪個工序作業的。每天應該到崗多少人,我心裡都是有底數的,如果存在不按時到崗情況,我會立即通知施工隊的負責人,立即安排工人到崗。」張雪松說。
橋梁建設工序很多,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施工標準。張雪松熟練地從密密麻麻的參數表上找到相對應的數據。每當介紹起這些工序需要注意的事項和施工要求時,他都如數家珍。「例如,在澆築混凝土時,我們檢查完每個工序施工合格後,還要通知監理再進行檢查,檢查過關後,才能最後通知攪拌站過來澆築混凝土。」張雪松說,質量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如果質量不達標,沒按照設計要求施工,會堅決要求返工,如仍不進行整改的,便進行相應處罰。
鼓囊囊的挎包,沉甸甸的責任。說話間,他又挎著黑色挎包,穿著那雙已全是泥土的勞保鞋,繼續巡查。
記者 張薇周永 李偉
編輯:劉慕軒
審籤:魏成華
【來源:貴陽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