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探源——吳姓
姓氏釋義
《說文》註解:「吳,是姓,也作地名,吳的本義是大聲說話。」「吳」字是由舊字體「吳」而來。甲骨文中的吳字,乃是一個傾斜著腦袋的人,正在手舞足蹈地大聲說話的形狀。吳作為地名專指江浙,這是一個借象形的會意字。古代中原人對江浙一帶的語音不好理解,只有依賴他們的手勢和大聲強調才能溝通。吳氏族的族徽的形成與此有關,早期吳氏活動過的地方被稱為「吳」,在此建立的國家稱為吳國,最終成為了姓氏。
吳
姓
姓
氏
起
源
與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吳姓的起源稍稍有點複雜,涉及炎帝、黃帝,還有少數民族。總的來說,大致有5個起源。
1.源於姜姓
第一個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於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
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後來轉為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才開始區別。所以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
夏朝時,吳部落遷徙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夏王少康時期,吳部落有個人叫吳賀,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后羿比射。這個姜姓吳部落的人,後來就以吳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2.源於姬姓
第二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商朝末期,黃帝後裔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
春秋後期,吳國崛起,後來被越國所滅,吳國的遺民就以國為姓。這支吳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歷史。太伯沒有兒子,他去世後,弟弟仲雍繼立為吳君。仲雍接任國君後,繼續開拓太伯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的發展史上,仲雍的地位僅次於太伯。仲雍下傳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後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時,周武王已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諸侯,派人尋找太伯、仲雍的後裔。由於周章已當上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境內),建立虞國,仲被稱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為吳伯。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仲雍,被稱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
3.源於吳回
第三個起源,源自吳回。顓頊的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吳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吳部落的故地。當時正處於舜的時代,舜把掌管火種的光榮使命交給重黎。後來,重黎因罪被舜殺了,讓吳回繼任祝融氏。
夏朝時,吳回的氏族遷到山西平陸的吳山。
商朝時,這支氏族遷到山東臨朐,史稱王吳。商朝末期,有個叫吳伯的人,就是吳回氏族的後裔。算下來,這支吳姓的歷史有4000多年。
4、源於姚姓
第四個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處偏遠地區的東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領,接替堯的位置後,把部落遷到古吳之地(今陝西平陸吳山旁邊的歷山),史稱有虞氏。
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後,封舜的兒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為方國虞國。虞國的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還幫少康復興夏朝。
商朝建立後,虞國衰落滅亡,虞國的遺民以吳為氏。秦末農民起義的首領之一吳廣,就是姚姓吳姓的後裔。這支吳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歷史。
吳
姓
歷
史
人
物
發祥於江南的我國著名吳姓,地靈人傑,名人不絕於史。本次為大家介紹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吳敬梓。
吳敬梓
吳敬梓,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漢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滁州全椒縣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序》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
於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國人來說,「吳敬梓」這個名字,說出來就絕對耳熟。他的代表作《儒林外史》,至今仍是中小學語文教材編訂時必選,其中《範進中舉》等章節,更是以其滿篇嬉笑怒罵,在多少中小學課堂上引來聲聲歡笑。照一位高分考生的話說:語文課上學《範進中舉》,就是課業考試壓力無比重的學生時代裡,難得全班集體笑到捧腹的時候。
可是,就是這位文筆無比風趣幽默,字字樂天情懷的吳敬梓先生,真實歷史上的人生,卻何止是離世時的這一場貧寒悽涼?五十四年的人生,簡直世態炎涼盡嘗。
他的家族自清代起,就是世代官宦,父親吳霖起也是個為官清廉的好官。衣食不愁的官家少爺吳敬梓,從小除了才華驚豔,更養成了豪爽的性情。外加看夠了父親在官場上受的窩囊氣,因此早早斷了科考入仕的念想,常年醉心於詩詞歌賦。不到二十歲年紀,就是當地的風流才子。
待到父親去世後,守著父親留下的兩萬兩白銀的產業,吳敬梓少爺的風流人生,一度也更放了羊:就這麼折騰到三十二歲,曾經吳敬梓無比憧憬的風流才子生活,成了慘澹模樣:髮妻在家產糾紛裡憂憤離世,家產更是折騰到精光,昔日喝酒吹牛的朋友們,也是紛紛躲貓貓。曾經名揚四方的風流才子,這下成了當地有名的敗家子,甚至走到哪裡,都有鄉鄰背後戳脊梁骨,告誡家中子弟千萬別學他。為了不做反面教材,心灰意冷的吳敬梓也就憤然離開家鄉,帶著第二任妻子遷到南京秦淮河畔居住。
但在歷經生活巨變後,吳敬梓的心態,卻也是從來沒變:就是再苦再窮,吳敬梓依然是那個豁達開朗的吳敬梓。有錢時可以縱酒狂歌,沒錢時也會苦中作樂,比如每年冬季,沒錢取暖的吳敬梓,就喜歡在南京城外繞城外,邊跑還邊一路唱歌,美其名曰「暖足」,手裡稍有點閒錢,就去參加江南當地的詩文活動,依然是妙筆生花的才華,出手就震撼全場。竟能力挫那些有錢金主,成為江南文壇公認的領軍人物。
也就是這一段窮到任性的人生裡,中年以後的吳敬梓,卻也有了個更重大的追求:看盡了世態炎涼,見慣了爭名逐利的悲劇,那就寫一部前所未有的奇書,將這誤人一輩子的名利場,狠狠罵個淋漓盡致。沒錯,這就是他窮盡一生的震撼力作:《儒林外史》。
為了這個夢想,從三十二歲遷居南京起,窮困中的吳敬梓,就開始了瘋狂的寫作狀態。以他那時的名號,倘若賣文為生,收入也可以很豐厚,可為了他心中的這一部書,多少好機會他都主動放棄,哪怕一度到了要自己種菜為生的地步,他也沒有放棄嘔心瀝血的構思。書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反覆推敲,環環相扣的章回體式,上一章主人公在下一章退居次要的全新寫法,打磨出這一部別具一格的精品。
最為重要的是,雖說這部書假託為明朝的時代背景,但點點滴滴的生活片段,卻都是清朝康乾時代的人情百態,每一個叫人忍俊不禁的橋段,道貌岸然的官僚老爺們爭名逐利的嘴臉,還有趨炎附勢的人情世故,字字句句,都是吳敬梓生活變故中的親歷所感。他以豁達的胸襟,把人生的辛酸苦辣化作嬉笑怒罵,成就文學史上的獨家驚豔。
他以諷刺的手法,對當時社會醜惡的事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顯示出他的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
胡適曾言:「曾蒐求吳敬梓的佚著而不可得。'胡適在《吳敬梓傳》說:「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劉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吳敬梓。」
刪除視頻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堂號
總堂號:延陵堂
分堂號:至德堂,源遠堂,思敬堂,怡德堂,有秩堂,三讓堂,崇禮堂,讓德堂,思讓堂,均安堂,履成堂,敦厚堂,德讓堂,源德堂,樹德堂,仁澤堂,世享堂,世德堂,世篤堂,世讓堂,永思堂,永懷堂,至德祠,自求堂,孝言堂,孝敬堂,吳詒堂,奉先堂,尚德堂,金陵堂,怡清堂,治平堂,承先堂,思源堂,泉源堂,徐倫堂,振宜堂,倫敘堂,純修堂,報本堂,敬思堂,敦行堂,敦敘堂,敦倫堂,道生堂,渤海堂,瑞本堂,槐慶堂,飴遠堂,雍睦堂,義順堂,源一堂,經遠堂,聚慶堂,德禮堂,澄瀾堂,篤敘堂,澤遠堂,濟美堂,識春堂,懷仁堂,寶誥堂,繼述堂,觀止堂,觀樂堂(共66個)
郡望
延陵縣,濮陽郡,陳留郡,渤海郡,吳興郡,汝南郡,武昌郡
堂號典故
延陵堂:季扎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逝世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至德堂:孔子對泰伯的謙讓精神十分敬佩,感嘆道:「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德而稱焉!」在孔子看來,泰伯的品德已達到了極高境界,人世間再也找不出什麼言語來形容他的美德了。因而泰伯被稱為「三讓王」,援引孔子的贊語,吳氏的總堂號稱為「至德堂」。
掃
描
關
注
傳承姓氏文化,
弘揚中華精神。
譚論古今
您的關注與鼓勵,是小編最大的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