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國人的傳統,過完農曆春節才是新年真正的開始,但實際上我們早已跨入21世紀20年代。回想過去,每逢10的年代都意味深長,比如1990年、2000年、2010年,它們或是一個周期的開始,或是一個周期的結束,帶給我們完全不一樣的變化。
究其原因,「10年代」是很多政策的實施之年,這些政策會在各個方面影響我們的工作、生活甚至思維方式。那麼聚焦到細分的汽車行業,2020年哪些新政將會給汽車用戶或消費者帶來不同呢?今天我們就從2020年開始實施的汽車產業政策出發,一起來探究下未來有哪些變化。
購置稅變化 買車更貴or更便宜?
2001年開始已經實施18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購置稅暫行條例》在2019年正式落下帷幕,取而代之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法》,從「暫行條例」升級為「法律」,可見政策已經變得更加規範。那麼相比之前的「暫行條例」,如今全新的法律對消費者購車有什麼影響呢?主要變化有如下五項:
1、徵收範圍調整
《車輛購置稅法》中規定,車輛購置稅的徵收範圍是汽車、有軌電車、汽車掛車、排氣量超過150毫升的摩託車,而相比過去的徵收範圍,農用運輸車、排量小於150毫升的摩託車將不再徵收。
2、最低計稅價格取消
之前,汽車廠商需要向稅務部門報備最低計稅價格,換句話說一輛車優惠後可能只花了10萬元,但廠商報備價格如果為12萬元,那麼還將按照12萬元為納稅額收取購置稅。而如今,稅務機關將會按照納稅人申報的有效價格憑證核定納稅額,不會再出現「多繳稅」的情況。
3、新增退稅條款
根據《車輛購置稅法》第十五條規定:「已繳納車輛購置稅的車輛,發生下列情形之一的,準予納稅人申請退稅:1.車輛退回生產企業或者經銷商的;2.符合免稅條件的設有固定裝置的非運輸車輛但已徵稅的;3.其他依據法律法規規定應予退稅的情形。
上述三條政策的變化從消費者角度而言是降低稅費負擔的,第一條很容易理解,農用機械和150毫升排量以下的摩託車將不再徵收購置稅。第二條針對購車時優惠較大的消費者有很大的好處,而對於加價的車型其實也不用擔心,繳納車輛購置稅時只需按照官方指導價計算即可,並不會因為加價提車給消費者帶來額外的稅費負擔。第三條針對購車之後又因質量等問題退車的消費者來說是個福音,法律層面已經保護了這部分消費者的切身權益。
年檢升級 車輛合格更難了?
去年,針對車輛年檢全國實行兩項新規定,分別為《汽油車汙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雙怠速法及簡易工況法)》和《柴油車汙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載減速法)》。在這兩項新標準中,汽油車和柴油車的排放檢測均有較大變化。
第一:對汙染物的排放限值進一步縮減
相比之前僅僅檢測尾氣的做法,此次增加了車輛OBD(診斷系統)檢查規定,也就是說上線檢測尾氣的車輛必須要經過OBD與尾氣的同步檢測,但凡有一項不合格檢測結果也會被判定為不合格。這項規定直接將大眾、奔馳等通過軟體對排放造假的手法從根源上杜絕了。
第二:增加柴油車加載減速測量方法
之前的柴油車檢測方式為自由加速,也就是通過檢測員自由踩油門來採集尾氣數據。但新規定中,柴油車需要進行加載減速的測試環節,工況檢測原理為利用底盤測功機使受檢車輛依次運行在最大功率對應速度的100%、90%、80%三個測試點,再進行尾氣測試。並且這一過程中還明確了氮氧化物(NOx)的排放限值。
第三:限定同站復檢
對第一次檢測不達標的車輛,需要前往有資質的機動車排放維修站進行維修,合格之後還需返回同一檢測機構進行復檢,通過之後才能發放合格標識。
相比之前的檢測標準,新標準確實提高了很多,車主想要順利通過年審並不容易,尤其是年代較老的車型。針對如此嚴格的排放檢測,首先需要做好保養工作,機油、機濾甚至空氣濾芯都要做到勤洗勤更換;其次應該避免野蠻駕駛,防止發動機損傷;最後,三元催化、氧傳感器等關鍵部件要經常檢查,一旦損壞立即更換;當然去正規加油站加油,避免使用劣質汽柴油等也非常關鍵。
駕考改革 想在哪兒考在哪兒考?
時至今日,機動車駕駛已經成為一項重要技能,根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18年9月我國機動車駕駛人已突破4億人。不過很多在異地學車的朋友一定知道,想要拿到一本駕照真的不容易,需要在老家和工作的城市來來回回跑很多次。然而去年開始,小型汽車駕駛者將實現全國「一證通考」。
新規出臺後,申請人可以持本人身份證在全國任一城市直接申領小型汽車駕駛者,不需要再提交暫住證等居住登記證明。此外,針對補證、換證、驗證等行為,也無需再返回戶籍地和提交居住、暫住證明,直接在所在地辦理即可。
不僅如此,如果您報考的小型汽車駕駛證已經通過部分科目考試,但因工作、生活、學習等原因居住地發生變化,也可以申請變更考試地點,繼續參加剩餘科目的考試,原來已通過的科目成績繼續有效,全部考試完成後直接在現考試地領取駕駛證。
寫在最後
2020年前後實施的關於汽車方面的新政其實還有不少,例如涉及平行進口車、新能源汽車補貼、國六排放、上牌政策等等,但受制於篇幅挑選了上述三條與普通消費者關係最為密切的,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轉瞬之間,我們已經投進2020的懷抱半個月之久,這些新政究竟能為汽車產業帶來多大變化?又將給我們的出行、生活甚至思維方式帶來多大改變,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