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子宮內膜息肉是慢性子宮內膜炎的另一類型,即炎性子宮內膜局部血管和結締組織增生,形成蒂性息肉狀贅生物突入宮腔內,息肉大小和數目不一,多位於宮體部,頸管內息肉可引起頸管擴張並脫出外口。<br><br>
多年不孕原來是小小息肉作怪
今年34歲的張女士已結婚8年,從結婚起就想當媽媽,但一直未能如願。她和丈夫曾到多家醫院求醫,但每次檢查的結果表明,她丈夫的精液正常,她自己的子宮輸卵管造影提示雙側輸卵管通暢,月經有規律,B超監測也顯示她有成熟卵泡發育和排卵。張女士還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在快排卵的時候同房,可是幾年過去了,張女士還是沒能懷上寶寶。
近日,張女士再次到醫院就診。醫生讓她做宮腔鏡檢查時發現,張女士子宮腔形態正常,只是子宮內膜上長了兩粒綠豆大小的息肉。醫生幫她摘除了那兩粒小息肉。沒想到過了兩個月,多年不孕的張女士居然就懷孕了。原來,導致張女士多年不孕的,竟然是這兩粒小小的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是慢性子宮內膜炎的另一類型,即炎性子宮內膜局部血管和結締組織增生,形成蒂性息肉狀贅生物突入宮腔內,息肉大小和數目不一,多位於宮體部,頸管內息肉可引起頸管擴張並脫出外口。
引起子宮內膜息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
1)慢性子宮內膜炎或子宮肌炎。
2)宮腔異物如IuD,異物存留。
3)特異性感染如結核、阿米巴和血吸蟲病等。
4)胎盤殘留並發感染。
子宮內膜息肉引起不孕的機制如下:
1)內膜息肉充塞宮腔,妨礙精子和孕卵存留和著床。
2)內膜息肉合併感染,改變宮腔內環境,不利於精子和孕卵的成活。
3)內膜息肉妨礙胎盤植入和胚胎發育。
4)合併輸卵管或卵巢炎,可引起梗阻性或無排卵性不孕
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表現:
1)有急性或慢性子宮內膜炎病史。
2)月經失調如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痛經等。
3)原發性或繼發性不孕。
4)有病理妊娠史如流產和死胎史。
5)子宮正常或輕度增大,伴有下腹墜痛、白帶增多、性生活後出血等症狀。子宮內膜息肉超聲檢查宮腔內有實質性強回聲光團或充盈缺損,且宮腔形態異常,內膜線不規整,HSG子宮內出現充盈缺損。專家建議應積極而有效地採取治療,待炎症控制後經宮腔鏡或手術切除息肉並同時行診刮術,組織送檢,以排除惡變。
用宮腔鏡診斷摘除子宮內膜息肉
專家介紹,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過去多以子宮輸卵管造影、B超和診斷性刮宮為主。但是造影時注入造影劑過多又可掩蓋息肉,也容易與子宮黏膜下肌瘤、宮腔內的氣泡等相混淆;B超檢查受月經周期的影響,對過小的息肉會漏診;診斷性刮宮可能存在漏刮,或有時將組織刮碎不能明確診斷,故子宮輸卵管造影、B超和診斷性刮宮診斷子宮內膜息肉均有局限性。大多數子宮內膜息肉體積很小,即使使用上述傳統方法多次檢查,也難以發現,讓醫生得出「子宮正常」的假象,從而延誤治療。
現在,醫院更多地採用宮腔鏡來進行診斷。宮腔鏡可以直視下觀察宮腔,直觀清晰,在排除子宮內膜癌等宮腔內惡性病變後,單發的、小的內膜息肉就可在宮腔鏡直視下直接摘除,而對於多發病灶、年輕、有生育要求的病人可以在宮腔鏡下作全面的刮宮,這樣能避免漏刮。對於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來說,既可以徹底治療子宮內膜息肉,又可以保持子宮的完整性。專家提醒,宮腔鏡診治內膜息肉宜在月經乾淨後一個星期內進行,因為這時子宮內膜比較薄,不容易掩蓋息肉。
39健康網( www.39.net)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實習編輯:黃秀傑)
39健康網(www.39.net)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內容合作請聯繫: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