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不像放鞭炮,可以一下打響!」來自真如鎮街道真西五小區志願者朱紅福說,正如他所言,垃圾分類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
「小區雖舊,但是弄乾淨了大家都住著舒服是吧!」朱紅福笑著著告訴記者說,他已經在南大街住了幾十年,實施垃圾分類以來,小區已經從一些人眼中的「貧民窟」變成了溫馨的家園,能為這些變化貢獻一份力量,他義不容辭。
真如鎮街道位於普陀區委區政府所在地,面積6.05平方公裡,人口11.86萬人,自實施垃圾分類以來,已宣傳64237戶,入戶宣傳率達92%,此外已建成70處「兩網融合」服務點,目前全街道溼垃圾分類量日均已達25噸。
宣傳接地氣:攜手《上海日報》和童謠作家將垃圾分類編成童謠唱出來
寵物的糞便是什麼垃圾?小龍蝦呢?喝到一半的珍珠奶茶呢?...... 關於如何正確進行垃圾分類,大多數人依然有些困惑,也有一些居民對定時定點扔垃圾仍有一些分歧。
關於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各個街鎮也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到底什麼方法宣傳能起到更為廣泛的推廣作用,讓更多居民自願關注,真如鎮街道一直在探索。
「垃圾分類再垃圾倒!倒!倒!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吃子儂格肉,還子儂格殼!張家老伯伯,儂曉得哇?垃圾分類再垃圾倒!」,近期,真如鎮街道攜手《上海日報》以及上海童謠創作人王淵超,將垃圾分類編成歌,用上海童謠和rap唱出來,通過視頻和歌曲傳唱的方式科普了垃圾分類。
歌好聽,通俗易懂,傳唱度高,這種接地氣宣傳,對於增強分類意識及推廣都相對接受度高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垃圾分類原創MV以真如老街、真如寺、上海西站等真如地標為軸線,還融入了社區、機關、學校等各類群體,進而展現真如鎮街道參與垃圾分類的決心和承諾。
今年以來,真如鎮街道一直持續發動各式各樣的宣傳力量,向公眾推廣垃圾分類,包括面對面的入戶宣講、發放統一採購的貼有真如自創垃圾分類打油詩標籤的兩分類垃圾桶、編發科普類微信、舉行垃圾分類主題論壇、生活垃圾分類遊園會、綠色環保群團定向賽、分類投放遊戲等多種方式,用來調動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宣傳。
截至目前,真如鎮已組織宣傳活動400餘場,涉及2萬餘人。「乾濕帶下來,投溼並破袋,單獨放有害,能賣拿去賣」已成為了真如膾炙人口的打油詩。與此同時,真如鎮街道還要求,各個小區每月5日定期組織「一月一主題」的集中宣傳活動。
未來,真如鎮街道將繼續以喜聞樂見的「文化元素」「流行產品」,引導更多的居民群體掀起垃圾分類時尚化的潮流風向。
自治美麗家園:要臭那就先臭自己,因為決不能讓居民臭
「如今,小區居民走進樓道大門就走進一個美麗家園。」來自曹楊花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劉夏萍在講述小區美麗樓道現狀時談到。
「美麗樓道從最初清運樓道堆物到實施建成是非常不容易。」劉夏萍告訴記者說,曹楊花苑是個老舊小區了,小區樓道沒改造之前,樓道裡殭屍車亂停、雜物亂堆、牆體剝落、布滿灰塵……這種現象在老小區的樓道裡屢見不鮮。
劉夏萍說,幾十年了有些居民都已經完全習慣,清理樓道居民十分排斥和反對。為此,居委也多次組織上門給居民做工作,才得到理解支持。
「最初的樓道清理工作也不輕鬆,59個門洞樓道堆物清運需要一個一個來進行,將樓道堆物進行全部清理,我們也頂著極大的壓力,用了30多天才全部清理乾淨。」劉夏萍告訴記者。
隨後,在黨建引領下,曹楊花苑打造出「睦親樓」「綠苑樓」「健康樓」「環保樓」「平安樓」和「傳承樓」六大主題美麗樓道。
據她介紹,「美麗樓道」八種元素包括一處綠化小景、一塊黑板公告欄、一個置書架、一個寵物拾便袋、一個廢舊電池回收袋、一把共享雨傘,一處牆繪樓梯和一面主題展示牆。
「在 30號『綠苑樓』,以『垃圾分類』為主題,樓梯上的彩繪畫是騎自行車綠色出行的畫面,而1樓到6樓的牆上則布滿了垃圾分類的小常識。」劉夏萍說,比如哪些是常見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除了小常識,也有「從我做起,垃圾減量」等宣傳標語。
她告訴記者,在她們小區,起初要確定箱房點位時難度非常大,因為誰都不希望自己家門口有一個臭垃圾箱房,幾經周折,劉書記與居委商量下來,說要臭只能先臭自己,決不能讓居民臭,於是垃圾箱房點位就確定在了居委會的窗邊,這樣也為日後居委人員時刻關注居民垃圾分類情況提供了便利。而且小區裡有一支叫「益夫人」志願者團隊,她們用巧手將舊衣服的邊角布料做成「藝術品」,將廢棄的瓶瓶罐罐變廢為寶,用創新的方式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工作。
除此之外,曹楊花苑還打造了美麗街道解決了油煙擾民問題;通過綜合改造建設美麗家園,37天拆除違建62個順利通過了第一批驗收。
「美麗家園建設後,居住環境得到了很好改善,實施效果獲得了居民們的高度讚許,居民獲得感得到明顯提升。」劉夏萍告訴記者,規矩養成開始是困難的,但是只要養成了習慣就可以受益終身。
摸索「三期十步法」:將垃圾分類從「最難做」變成「簡單事」
「垃圾都是有生命的,是需要延續的。」來自原真西二居民區書記徐培英性格直爽,直接打開了話匣子。
「用溼垃圾做的環保酵素,在社區活動上分發給居民使用,也是我們最初推廣垃圾分類的一種方法。做得多的還能和有機農場交換蔬菜瓜果,給我們的老年居民發福利呢,居民開心得不得了。」她在講述自己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經歷分享到。
據徐培英介紹,櫻花苑作為2013年起開始推動的垃圾分類試點社區之一,於1988年建成,面積約4萬平方米,有986戶居民,2700號人,首批垃圾分類志願者就有270人,佔小區人口的10%。
「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經過6年長效常態化運作,居民對垃圾分類的支持度很高,接近90%的居民現已能自覺進行垃圾分類投放工作,老書記們已經把最艱難的做好了,目前已步入維持期。」真西二居民區黨支部書記丁佳說,接下來我們要把垃圾分類這件「最難做」的「簡單事」,紮根在櫻花苑小區。
他告訴記者,在實踐中,他們還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法——「三期十步法」,用每一個過程每一步,來引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
丁佳向記者詳細介紹了「三期十步法」,第一步導入期——志願者招募、前期調研、業主宣傳、硬體改造;第二步執行期——志願者引導、保潔員拖底、工作小組例會解決問題;第三步維持期,成立長期志願者小組,保證社區垃圾分類行為習慣的持續性。
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相應的硬體改造也在不斷升級。
「從最初撤桶並點後用的塑料垃圾桶,到不鏽鋼垃圾桶,再到如今使用的感應式垃圾桶,垃圾分類硬體升級改造進入3.0時代。」丁佳說,經過重新打造,原來的3個垃圾投放點將變身感應式的「四分類」垃圾箱房,同時還配置了水槽、智能水龍頭、洗手液等便民服務。
據了解,真如鎮街道還設計了簡潔時尚的垃圾箱房,並且在每個箱房配備一套具有真如特色的統一標識標牌,目前真如已完成86個箱房硬體改造。
垃圾分類成為一種新時尚:時尚辦在做一項時尚的工作
真如鎮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陶峰表示,垃圾分類需要的是持之以恆的韌勁。要改變大家已經固化的生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成的。
今年以來,真如鎮街道成立了時尚辦,針對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做了大量調研準備工作,並總結出一條「一三三」工作路徑,即堅持一個機制,提高三點認知,把握三個環節。
接下來,真如鎮街道將堅持黨建引領下的「1+3+X」社區治理機制,著力解決好垃圾分類「要我分」的法律約束、「我要分」的自覺行動、「我會分」的實效達標這三個方面的認知問題,把握好垃圾分類操作層面的前端源頭分類、中端定點投放、後端規範清運三個環節,並在真如鎮全街道進行推廣。
目前垃圾分類工作進入到衝刺階段,真如鎮街道開展實行「掛圖作戰」,聯繫36個居民區、91個小區的六大管理片區、機關幹部聯絡員全部下沉到小區,居住在真如的308名工作人員直接參與垃圾分類工作,承諾「包家庭、包樓道、包樓組」。
看到「作戰圖」上的數據每周都有較大提升,小區參與分類的居民越來越多,街道上下信心也越來越足。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既是攻堅戰、持久戰,也是沒有退路的必勝一戰。真如鎮街道將全力以赴,有信心完成這項艱巨工作,早日創建成為垃圾分類示範街鎮!
(責編:實習生、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