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中南大學招生在多省出現嚴重「斷檔」,被很多人質疑實習嚴重下滑。但實際上,中南大學作為老牌985,不但本身的實力強勁,近年的發展也有目共睹。
特別是中南大學在人才的重視和提拔上,完全打破了論資排輩的固有思維,大量啟用年輕學者,相當部分的青年學者成為了該校的特聘教授。
比如,年僅22歲的中南大學學生劉路,因為攻克了困擾國際數學界20餘年的「西塔潘」猜想。就被母校特聘為教授級研究員。
被特聘為教授的齊衝衝,僅在讀博期間就發表了40篇SCI,其中,一作和通訊就高達35篇。而同樣被中南大學特聘為教授的劉惠穎,更是我國最年輕的社會學教授。
91年出生的劉惠穎,是湖南長沙人。從小就是一個標準的學霸。在本科期間,她就以專業課第一的成績拿到了國家獎學金。
本科畢業後,直接申請了香港大學的研究型碩士,畢業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僅用了3年就拿到了博士學位。
劉惠穎在香港大學師從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的樓瑋群教授,她也深受其導師的影響,立志,將為老人做一點事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
她的研究方向是關注社會心理因素對於人口老化和健康的影響,積極推動生態瞬時評估法等跨學科研究方法在老年學臨床研究方面的應用與發展。
從讀博開始,她就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10多篇,均發表在JCR一區或二區,其中9篇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
2018年,她發表在Ageand Ageing 上的關於中國老人家庭照護和慢病發展的論文被路透社健康專欄(紐約)進行了專題報導。
劉惠穎還當選為2018-2019年度美國富布萊特學者,此外,她還擔任國際期刊Aging and Mental Health, Gerontology等審稿人,以及香港秀圃老年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
如此一位才華橫溢的青年學者,被中南大學特聘為教授也屬於正常現象,彰顯了中南大學打破常規,對青年人才破格錄用的理念。
劉惠穎除了才華出眾外,顏值也極高。她因為特別年輕。走在校園內,經常會被誤認為學生,甚至有本科生主動上前搭訕表白,也是中南校園中的一段趣事。
對於劉惠穎被破格特聘為教授一事,也有相當部分人表示質疑,一個剛出學校走入社會的社會學系教授,究竟能不能勝任呢?
理工科,尤其是一些新興學科,發展極為迅速,人才也比較容易湧現。而文、史、哲等人文類學科,知識更新就沒有那麼迅猛,人才培養周期也相當長。
沒有一定的社會閱歷,沒有時間的積累和沉澱,很難出成果。一般而言,在這些領域中,30歲能當個副教授,已經是頂級的優秀人才了。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對學術型人才,不應該看其本身的年齡,關注的重點應該是他們的學術能力和個人素養。
當前社會已經進入了轉型期,創新並不僅僅體現了科研上,更需要體現了人才的發現和提拔上。某種程度上來說,重能力,重貢獻要比重年齡,重資歷更為科學,也更符合整個社會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