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⑴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⑵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⑶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遠芳:草香遠播。芳,指野草那濃鬱的香氣。侵:侵佔,長滿。
⑸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⑹王孫:本指貴族後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譯文:古原上長滿茂盛的青草,年年歲歲枯萎了又昌榮。原野上的大火無法燒盡,春風一吹它又遍地滋生。遠處的春草侵佔了古道,陽光下的綠色連著荒城。我又在這裡送友人遠去,萋萋芳草儘是離別之情。《賦得古原草送別》作於唐德宗貞元二年(786)、三年(787)間,是白居易少年時準備應試的試帖詩習作。按科考規矩,凡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似。
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二句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傳誦千古。
貞元三年,十六歲的白居易從江南到京都長安,帶著自己的詩稿去拜會名士顧況。顧況看到詩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意思就是長安米正貴,居住不容易啊!後來這個顧老先生看了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後,不禁讚嘆:「道得個語,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夠寫出這樣的詩,你就不怕長安米貴,容易在這都市居住發展了。後來,顧況經常向別人談起白居易的詩才,盛加誇讚,白居易的詩名就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