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五一路周圍的老建築多不勝數,隨著五一路改造工程的順利推進,道路兩側原來隱藏在小巷深處的一處處歷史建築、文物單位清晰地出現在大眾面前。歷史文物串起了一條街的文化風景,也讓眾多歷史文物離百姓更近了。
五一路,南起五一廣場,北至勝利街,是條飽經滄桑的老街。如果說有 「太原之最」,那麼五一路應該就是太原市最早問世的通衢大道了。
修建幾年的五一路東側仿古建築群,目前已接近完工。改造以前的五一路破舊不堪,曾是太原市明星擁堵道路,開車的司機能繞則繞,改造完成後,通行效率大大提高。
這個建築群由二十四個院落組成,中間由道路分割。這個建築群南北向,北起精營東二道街,南至精營中橫街。東西向,東起精營東二道街,西至五一路,目測東西大約150米,南北大約400米。
這是巷子內的情景。寬度不到建築設計防火規範要求的六米,所以牆面為實牆,開門窗的面積很小且門窗是錯開的,以滿足規範要求。
結合五一路厚重的歷史底蘊,沿線較多歷史建築保存尚好的這一特點,將打造成為民國風情系步行街,道路沿線多個地塊將打造賦有民國風情外立面的建築。面對著昔日擁堵的道路和周邊破舊的民居,城市建設者們充分利用五一路不同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特點和歷史,開始了以打造民國風為特色的街區改造。
面臨五一路的一棟民國風格建築,陽臺採用了清式建築的一些元素。磚混結構。一個五開間的清式建築,如果在清代老百姓要蓋這樣一座樓恐怕就要殺頭了,老百姓最多能蓋三個開間的房子,如果要蓋五間兩端的兩間高度就要低下來,面積也要減小,作為耳房才被允許,這就是房間社會的住房等級。那年頭有錢也不敢任性胡來。
五一路這組建築,看得出來是正規的設計單位設計的,總體規劃,單體建築的體量,尺度,細部構造,彩畫裝修都無懈可擊。
民國式建築的入口,這種建築風格有時也稱為殖民地式的建築。這個風格的建築說不上太好看,但為什麼不設計成完整的一群清式的建築呢?估計這些民國建築是作為防火分隔而存在的,因為他的防火性能要比磚木結構的輕質、清式建築好的多,一旦失火,它可以阻斷或延緩火災的蔓延。
細看,這片古建築群是純木質結構,現場沒有任何鋼筋混凝土的痕跡。這些造型別致的建築全部為實木雕刻和拼接而成,最大程度的繼承和發揚了古代高超的工匠技藝。待到這些古建築群全部完工時,與原有的老舊建築連城一片,還是很有看點的。
經了解,未來五一路的建築高度整體不會很高,一般在三層左右,均為灰磚外牆,窗戶比較高大。建築既有中國的傳統風格,又吸收了一些西洋建築的風格。五一路兩側限高,所以未來新建的沿線建築不會很高,預計將來整條街的建築都將走民國範兒。
在全國這樣的風情街已有很多,如南京民國風情一條街、四川安仁鎮民國風情街、重慶兩江民國風情街,這下再也不必羨慕別人家的風情街了!太原也有民國風情街了
如今,那一座座完全採用中國傳統工藝建造的具有民國建築特色的仿古院落正在崛起,為千年龍城再添新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