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本文以《行道樹》為例,通過「創設情境――整體感知――自主、合作、探究――朗讀、品味、體驗――遷移、運用、創新」等五個環節,談新理念下怎樣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創設教學情境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一股強大的動力,它能催人奮發,使人對感興趣的事物不滿足於膚淺的了解,總是尋根究底地去追求更深刻的東西,從而走向創造。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的情境創設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誘發好奇心、求知慾的有效途徑。教師要恰當地運用生活展示、角色扮演和多媒體再現等方法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
《行道樹》一文主要採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多媒體課件播放柳樹、松樹、梅花的圖片,而後出示公路兩旁的行道樹,伴以《好大一棵樹》的優美、抒情的音樂。教師導入:樹是大自然中一道美麗的風景,我們欣賞過「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滌」的柳的風韻,我們瞻仰過「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們讚美「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梅的倩影,那麼,對於行道樹,我們又欣賞它的什麼美呢,現在就讓我們從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的《行道樹》中去找
二、朗讀、品味、體驗
《行道樹》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通過朗讀,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行道樹的喜怒哀樂,並為之動情。閱讀本文時要求學生「自由選取課文中的一個句子或段落,進行聲情並茂地朗讀,讀完了再談談為什麼這麼讀,讀這個句子,體驗到了行道樹的什麼情感,促進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立在城市的飛塵裡,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我把『憂愁』讀延長音,『快樂』讀重音,讓我體驗到了行道樹為了不能改變人類生存的環境而憂愁,為人類製造出清新的空氣而快樂的心情」;「是的,我們的命運被安排定了,在這個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裡,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但你們盡可以節省下你們的同情心,因為,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否則我們不必在春天勤生綠葉,不必在夏日裡獻出濃陰。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我把『悲涼的點綴』『自己選擇』『痛苦』『深沉』這些詞讀重音,並延長聲音,把『春天勤生綠葉、夏日裡獻出濃陰』讀成輕快的音,讓我體驗到了行道樹生活的環境很差,而且得不到人們的理解,但是他心甘情願地選擇這種生活,而且努力地獻出自己的綠葉和濃陰,讓人們能生活的好一些。行道樹的這種心甘情願為人類做貢獻的精神讓我很感動」……通過朗讀,學生體會到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並批判了人類肆無忌憚的破壞環境的不良行為。教師要緊緊抓住朗讀品味這一環節,重視引導學生體驗課文中作者的感受,與作品主人公一起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進而去感受、理解文本。
為進一步體驗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師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像行道樹一樣的人。學生舉出很多事例:李時珍為了編著《本草綱目》,不僅拔山涉水,而且還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品嘗草藥,終於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著作;諾貝爾為了減輕挖土工人的繁重勞動決心發明炸藥,有一次試驗,他被炸得渾身是血,但他仍然堅持發明炸藥,在成功發明炸藥之後,他用賺來的錢去獎勵各個領域有突出貢獻的人;張海迪為了自學醫術,熟悉針灸,熟悉針灸穴位,在自己的身上針灸以體會針感,功夫不忘初心人,她掌握了一定的醫術,醫治了很多人;還有如園丁;清潔工;教師等人。
三、遷移、運用、創新
學習課文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解決疑難問題,最重要的是學會運用,能進行拓展遷移。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和「觸類旁通」的教育思想。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也指出:「只有能夠舉一反三,方談得上理解;只有不斷地運用,才能談得上鞏固,教學的目的是不以學生掌握書本知識為終結,而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遷移能力為目標。」所以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嘗試運用,使學生的思維有所啟發,能力有所提高。
如《行道樹》一文中,在學生理解文章主題思想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模仿作者「借行道樹來讚美那些為人類作出貢獻的默默無聞的人「的這種借物寫人的方式進行遷移運用創新。教師引導:「行道樹讓張曉風想起無私奉獻的人,紫藤蘿瀑布讓宋璞感嘆生命的長河無止境,香瓜子讓杏林子讚嘆生命的頑強,大自然的一景一物或許能觸發你們的一些感悟,請說出你們的感悟,與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學生的思維很活躍,紛紛借自然界中的各種景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悟:「柳樹總是長條低垂,象一位謙遜的君子,以平和的心境待人處世,從不邀功請賞,我們也應該做一個謙遜的人」;「一串紅的花總是緊緊地挨在一起開放,這讓我聯想到一個班集體,也一定要有團結合作的精神」;「野草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正如詩歌所說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們也要有這種精神」;「松葉像針一樣根根直立,而且全都指向上方,一副倔強不服輸的樣子」;「仙人球不怕風吹雨打,有著頑強的生命力,我們也應該有不怕困難的精神,因為陽光總在風雨之後」;「一片顏色蒼翠的樹葉仿佛是懼怕風的撫摸,無力地搖了搖,悄無聲息地脫離枝頭。我開始驚嘆,綠葉雖然抵不住風兒的摧殘,但它卻默默地深埋於泥土,為來年的生命之樹積蓄養料。它告訴我,這也是我們人類所應該追求的無私奉獻的人生品格」……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進行拓展延伸,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理解、記憶、運用知識方面等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有靈活性和創造性。在課堂教學中應當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幫助學生走入文本,通過與文本、他人、自我的心靈對話,達到視界的融合、精神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從而人人有自己的獨特發現,形成自己的獨特思想和言語表達方式,發展自己獨特的個性,學會審美創造,完善人格,淨化心靈。
#選調生#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