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區飛英街道餘家漾社區,有位被孩子們叫做「寶塔爺爺」的老人。他叫張憲榮,今年63歲,自2016年退休以來一直在家潛心鑽研做木質工藝品,無師自通,不會看圖紙的他硬是用撿來的碎木料等廢棄物,揣摩搭建出了兩座一米來高的木質寶塔。
張憲榮搭建的寶塔。
「小區裡的孩子都喜歡來看我做寶塔,所以他們給我取了個外號叫『寶塔爺爺』。」張憲榮一身工裝,頭戴鴨舌帽,說到小區的孩子眼角都是笑。
張憲榮
走進張憲榮的家中,一座高80cm、通體朱紅色的木塔引人注目,飛簷翹角上展翅欲飛的仙鶴栩栩如生,口含寶珠的龍頭神採奕奕。木塔共有五層,每層的飛簷下迴廊相繞,透過鏤空的花窗,可以清楚地看見一座金色木扶梯直貫塔頂,供塔裡的「遊人」登高遠眺。「這是『五福塔』,為什麼這麼叫呢?你看它有四個面門,中間一個塔,所以我給它取這麼個吉利的名字。」張憲榮一邊比劃著,一邊打開寶塔邊上的開關,剎時寶塔內彩燈齊亮,紅綠交輝,煞是好看。
五福塔
張憲榮說這整座塔是由1萬多塊小木料拼成的,為了美觀和增加牢固度,一塊小木板都有可能由三四塊小木料拼接而成。寶塔每層的木板都「暗藏玄機」,「你看這塔樓的地板並不是一個樣式的,這一大塊木板中間的螺紋花樣,就是拼接了其他小木塊。」
張憲榮搭建木塔的原材料大部分都來自鄰居們裝修下來不要的木料,「既省錢了,而且又廢物利用,你看塔頂上的窗,我就是用小孩子吃剩下的餅乾盒子做的。」張憲榮指著塔頂的那層的窗戶說,窗戶玻璃色澤暗黃不均,頗有點古色古香的味道。
塔樓其中一層的窗戶就是用塑料餅乾盒製成。
做出如此精美寶塔的張憲榮,其實退休前根本沒有接觸過木工活。他做過架子工,開過飯店,當過校車司機,但沒有一樣跟古建築有關,甚至他在做這些寶塔樓閣時,連一張圖紙都沒有,全憑自己想像。「我做這些,完全出於興趣,我從小就喜歡用有機玻璃做東西,給女同志做髮夾。」張憲榮笑著說,「現在退休了,有大把的功夫可以去琢磨,琢磨琢磨東西就出來了。」
當然張憲榮的「造塔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光『五福塔』這個塔頂,我就前前後後翻工了好幾遍,整個塔做了五個多月,塔頂就做了一個半月。」張憲榮說,塔頂是塔的關鍵,一個小的地方不對,整個塔都不好看。
張憲榮的工作室。
由於沒有建築學方面的知識,文化程度也不高,張憲榮就去請教小區裡的木匠,搭了不行拆了重來,光是塔樓的顏色他都試了好幾回,不好看褪漆重來,十分考驗耐心和功夫。那麼,這近一米的木塔怎麼保證其穩定性呢?老人神秘地指著塔樓內部,「這裡面有幾根鋼柱,撐起整個塔樓,我在裡面還裝了燈,一打開也看不到鋼柱。」
古塔每一面的門上都題了吉祥如意的對聯。
記者在老人家看到,在「五福塔」之前他還做了一座棕色的六角九層仿古塔。「做了這座塔後,我就著迷了,經常晚上睡覺都在想明天應該做哪一步。」張憲榮回憶,「有時候想到了什麼,兩三點鐘都會爬起來去做,就怕第二天忘了。」
此外,張憲榮還做了一座烽火臺,搖動上方的轉輪,城門能隨之打開,「這個還是從小時候看的小人書中獲得了靈感呢。」他說。
「接下去我打算做一艘古代的官船,我孫子說這個好看,不過難度也有點大,預計大概要花上8個月左右。」張憲榮希望等他這艘官船做好了,大家都能到他家裡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