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晉城發現61年前入團申請書 行文用毛筆書寫
發現於晉城,行文用毛筆書寫
16開白棉紙上,行文從右至左豎行書寫著工整有力的蠅頭小楷字體。近日,一份用毛筆書寫於1953年的「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申請書」在晉城被發現。這份保存了61年的「入團申請書」,是當年的申請者後人整理書籍時發現的。
5月13日上午,記者找到了申請書的發現人秦建平。他小心翼翼地從辦公室的書櫃中,取出了這份塵封61年的「入團申請書」。
申請書上記錄的細節
這份「入團申請書」共7頁,為16開白棉紙。除封面、封底外,還有5頁內容,上面的文字均為毛筆書寫的蠅頭小楷,字跡清秀端莊,工整有力,並按當時行文從右至左豎行書寫。
「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申請書」豎排居封面中央,「第一區衛生所秦志德」豎寫在封面右側,而落款時間「1953.6.9」則橫寫在封面的下方。輕輕翻開第一頁,正文寫著:「一、家庭狀況;二、個人歷史;三、入團動機;四、今後努力方向」四個部分。尾頁籤有介紹人:衛生所梁志成;申請人:秦志德。二人同時加蓋個人印章。
1930年9月,秦志德出生於晉城縣南畔鄉五門村小東溝自然村(現晉城市城區西上莊街道辦事處南畔村小東溝自然村)。「新中國成立前,貧農,人五口,土地五畝五分,房八間。新中國成立後,分到土地九畝六分及糧食、家具等東西,新中農。現在,中農,土地十五畝一分,人六口,房八間。」從這份「入團申請書」中,可以看出秦志德一家當時的大致情況。
「我也是從這份『入團申請書』中,了解了祖輩和父輩的歷史。」秦建平說,父親秦志德寫入團申請書時,年齡為23歲,是晉城縣「第一區(駐當時的南村鄉,現澤州縣南村鎮)衛生所」司藥兼會計。
在「個人歷史」部分,秦志德記錄了自己的成長曆程:7歲開始,讀3年初小,14歲起跑陽城董封討生計。1945年秋,晉城解放後,秦志德參加村農會,擔任小組長,鬥地主、搞土改,同時參加民兵組織,當小隊長,外出支前。1947年夏秋之交,秦志德到陽城縣中李丘村看管國民黨俘虜,秋後參加縣裡南下救護隊衛生員訓練班。1948年2月,他隨軍南下河南省孟縣北白坡村,做戰地救護以及河防工作。新中國成立後,秦志德通過繼續學習深造,進入公立衛生系統工作。
在「入團申請書」結尾部分,秦志德立下誓言:「學習政治、理論,提高文化水平,鑽研業務,廉潔奉公,提高工作效率,安心工作,自覺服從工作需要和組織分配,在司藥調劑方面要細心,早日使病人得到痊癒,恢復健康……」
據秦建平介紹,父親在向團組織遞交申請書半年後,於1953年12月,被批准加入團組織,成為一名光榮的青年團員。此後,他長期工作在衛生戰線上,救死扶傷,多次受到上級部門的表彰獎勵。
上世紀50年代末,秦志德被抽調回晉城縣城,籌建晉城縣人民醫院(現晉城市第二人民醫院),擔任會計一職直到退休。至今,秦建平還保留著1954年11月1日晉城縣人民政府核發給父親的《行醫證》,上面不僅印有晉城縣人民政府紅色方印,而且還籤有「縣長李明星」「副縣長郝子瑛」的印章。
整理書籍時被發現
晉城縣首任團委書記名叫王世淮。據他回憶說,1948年以前,晉城縣沒有團組織。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廣泛建立青年抗日救國會,簡稱「青救會」,還有兒童團,動員和團結青少年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直至1948年10月,晉城縣團組織建立,名稱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試辦)」。1949年4月,正式命名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7年5月,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簡稱共青團。
既然秦志德當年已經加入了青年團,為何「入團申請書」沒有裝入檔案?這份「入團申請書」又是如何被發現的?
據秦建平回憶,父親秦志德身前家教甚嚴,要求「兄弟姐妹四個,在獨立生活以前,都不允許抽菸喝酒,更不許賭博。」2001年,71歲的秦志德因病去世。秦建平有意將家中的歷史集納成書。多年來,他一直在尋找與父親有關的歷史資料。然而,到晉城市第二人民醫院查詢老人的檔案時,早年的文字資料已不存在。而老人身後,留下的多為醫用書籍。最近,秦建平在整理父親的書籍時,無意中發現了這份夾在書中的「入團申請書」。
翻閱這份「入團申請書」時,記者發現,申請書的第三、第四部分,在白棉紙的空白處,又用鋼筆對申請書內容進行了大量修改。
難道這是一份「入團申請書」的底稿?」這種推測,似乎又出現矛盾:因為在申請書最後落款處,介紹人、申請人是加蓋了私人印章的。一個正在起草的入團申請書底稿,是不可能加蓋私人印章的。
不過,仔細對照修改申請書的鋼筆字字跡,不難找出答案:申請書上出現的修改內容的字跡,為鋼筆書寫,與秦志德本人的毛筆字體完全不同。可以這樣推測:當年,秦志德將用毛筆工整書寫的「入團申請書」向團組織遞交後,團組織負責人在看閱後,又在此基礎上,對申請書內容進行了修改。秦志德將重新書寫的申請書遞交後,自己將原來的申請書原稿保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