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30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行政部門首長賴清德7月底宣布準公共化託育(準公託)政策,全臺私立託育機構、私立幼兒園一致決定不加入準公託。因私營者佔臺灣幼兒園的近7成,一旦串聯抵制,將使賴清德的準公託政策難以推行。臺灣學者指出,蔡英文當局為了年底選舉,急著要把這項政策推出,事前卻沒有跟業者溝通。
臺灣幼兒園。臺灣《中國時報》資料圖
為了應對臺灣生育減少,賴清德7月底宣布準公託政策,包括準公共化幼兒園政策,也就是當局和符合條件的私立託育機構、私立幼兒園業者籤約合作,讓私營者變成公共託育的「加盟店」,當局補助近8萬個名額給2-5歲幼兒就讀,一般家庭每月自付金額僅4500元(新臺幣,下同),和公立幼兒園的學費差不多,預計2022年可增為21.9萬個名額。
而根據臺灣教育部門統計,2017學年度全臺共有6323家幼兒園,其中,公立2041家,私立共4282家,私立佔68%。
不過,私營幼教團體完全不認同這項政策,明確表示,全臺私立託育機構、私立幼兒園一致決定不加入準公託。因私營者想要加入準公託,必須同時降低收費、調高員工薪資。但是,幼教不是高利潤產業,又不像非營利幼兒園有來自政府的數百萬補助,「一定入不敷出」。此外,家長補助金是延後發放,孩子今年8月上幼兒園,當局11月底才會撥付補助,幼兒園如果沒有準備龐大的周轉金,就要先向家長收取全額費用,年底再退還。
私營幼教團體認為,臺灣當局把非營利幼兒園當成準公託政策的收費與薪資標準,對私營者根本就是一個「保證虧損」的收費標準,因此他們一致決定不加入準公託。
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主任洪福財表示,當前臺灣對私立託育機構、私立幼兒園的需求增大,供應量卻不足,當局選擇非營利或準公託政策,但對私營者來說,他們看不到利益,「招生也不是當局幫我招,場地也不是當局給我的,家長還是慕我名而來,我跟當局一起推行公共政策,到底對我有什麼好處?」
洪福財說,蔡英文當局為了年底選舉,急著要把這項政策推出,事前卻沒有跟業者溝通。何況私立幼兒園不是只有一個樣子,準公共化幼兒園政策對偏僻地區的私立幼兒園或許是一條活路,但是對臺北市大安區等繁華地區的幼兒園就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