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體」作文怎樣得到「深刻」分(上)
劉祥
近幾年,書信體作文已成為語文高考以及模擬考試的新寵。與傳統型命題作文或者材料作文相比,書信體作文具有任務指向更為明晰、內容要求更為具體、語言運用更顯個性、情感呈現更見真誠的特性。的確,書信體作文更能檢測出考生面對具體事件或現象時的邏輯思考能力與語言駕馭能力。
實際寫作中,書信體作文普遍性存在著「思維膚淺化」和「語言論文化」的欠缺。「思維膚淺化」主要體現為脫離具體的話語情境,空談看起來正確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抽象道理;「語言論文化」主要體現為缺乏第二人稱「你」的表達意識,習慣於以旁觀者身份分析闡釋,只關注「曉之以理」,不關注「動之以情」。兩方面的缺失,帶來的必然是作文缺乏思考深度,可讀性不強。
要修正上述病症,寫出書信體作文的文採與深度,需重點關注以下三方面問題。
立足人情人性,遠離道德強加
書信體寫作採用的第二人稱表達方式,有利於營造一種面對面交談的訴說情境。此種特徵決定了書信體作文在陳述事理時必須充分考慮收信人的情感體驗,語言需得體,謹防道德強加和貼標籤。
經典課文《答司馬諫議書》堪稱書信體寫作的典範。王安石和司馬光本屬勢不兩立的兩大政黨的領袖,但王安石寫給司馬光的這封回信沒有任何的人身攻擊,而是從兩人間的私交引入,先拉近關係,然後才針對司馬光的批評而逐一陳述自己的觀點並做適度闡釋。整封回信語言得體,不卑不亢,既顯示出政治立場上的毫不動搖,又彰顯出人格修養上的謙誠寬厚。
下面兩個片段,分屬同一次作文中的兩篇文章,均為正文的開頭部分。比較兩個片段在閱讀感受和事理闡釋兩方面的差異,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書信體作文的表達技巧。
片段一:
作為你的同齡人,我很理解你的做法。家族聚會總有點束縛人,給人一種不自由的感覺,但你時常藉故不參加聚會的做法實在欠妥。
首先,百善孝為先,而孝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尊重,但你常常不去聚會,就屬於不尊重長輩了,這顯然有悖於我國的基本禮法。其次,家族聚會是一個聯絡情感的方式,讓同有血緣關係的一族人相見,是十分難得的機會,理應好好把握,不能一味追求自由而忽視親情,自動疏遠自己和親人。這不僅是對長輩心意的浪費,還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片段二:
和你一樣,我也曾有過不想參加家族成員聚會的苦惱,但煩擾之餘,我便想:長輩們為什麼要召集家族成員聚會?擬定日期,發出邀請,準備聚會所需各種物品,事後還要面對一大堆的清掃任務……如此麻煩,為何還要去做,並且樂此不疲?我想,除了親情,除了享受親人們團聚在一起時的融融暖意,別無他解。我甚至能想像到長輩們翻看日曆時的場景,以及找到恰當時間時的喜悅。
這就像是《紅樓夢》裡的賈母,分明只需在重大節日時邀家族同聚,平日裡卻總愛組織這樣或那樣的聚會,和她愛的小輩們共話流年。
我並不是在給你戴上道德的高帽,強迫你去參加聚會。事實上,板著張臉去聚會與藉故不去同樣糟糕。我只是希望,我們都能試著站在長輩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
片段一雖開始處也表達了理解之情,但立刻責備對方「做法實在欠妥」,並在第二段將其行為提升到「不尊重長輩」「有悖於我國的基本禮法」「對自己的不負責任」的道德高度進行批評。這樣的文字,站在道德高位上指手畫腳,將原本平等對話的雙方扭曲成「法官」和「犯人」的關係,自然不利於下文的進一步交流。
片段二則採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先將「我」帶入「你」的情境中,表達相同的苦惱;再將「你」引入「我」的思考中,隨著「我」一同推想長輩們組織家庭聚會的動因,將關注點導向親情;然後引《紅樓夢》賈母這一典型形象充當論據,證明親情對於長輩的重要價值;最後提出希望,倡導「我們」(注意:不是「你」)「試著站在長輩的角度去考慮這件事」。這樣的表達,既有理解和尊重,又有理性和感情,充滿了平等與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