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學校被稱為競技場上的常勝將軍: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獲2金5銀7銅的驕人成績;連續5年獲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一等獎,5年競賽總成績居全國第一;CCF大學生計算機系統與程序設計競賽(CCSP)獲6金2銀5銅,團體總分位居全國第三;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評估結果中,該校全國排名第48位。
這所學校每年都有引發媒體關注的「學霸」班:保研人數佔全專業名額71.4%,考研成功率達58.3%,除考研外全部就業,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車、五凌電力等向他們伸出了橄欖枝,今年剛踏出校園的他們用累累碩果獻禮自己無悔的青春。
這所學校的畢業生一屆屆傳承:他們「底色亮、實踐強,有情懷、敢擔當」,在2018年開通的世界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建設中,活躍著上百名校友,且大部分是管理中堅或技術骨幹,他們來自多個專業,畢業年份前後跨度長達30年。
這所學校就是長沙理工大學。
近年,矚目的成績讓長沙理工大學被媒體譽為「黑馬」,而更引我們深思的是,一組組閃亮數字背後,學校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所踐行的路徑與探索。
思考: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底色亮」、「實踐強」、「敢創新」無疑成為高頻詞。為此,長沙理工大學致力於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堅守「創新引領是大學的使命」。
學校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確立了「兩好」(思想品德好、專業知識好)、「兩強」(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底色亮、實踐強,有情懷、敢擔當」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和行業精英,這已成為學校的辦學傳統與育人特色。
學校在人才培養體系中持續探索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實踐,打破專業壁壘,實施跨學科的「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大類培養,積極開展校企聯合培養ACCA班、中法班等特色人才班、卓越人才班和教學改革試點班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個性化成長成才的通道和保障。
格局:打造「大國工匠」的人才培養體系
大國工匠,國之脊梁。他們與國家改革發展、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緊密相連。
長沙理工大學深諳哺育工匠精神遠非一朝一夕之功。學校不僅長期服務於國家基礎產業建設,更在一項項攻堅克難的實踐中,鍛造出交通、電力、水利等具有領軍優勢的特色專業,被譽為我國基礎產業人才的搖籃。
「以本為本」,突出創新人才培養。作為湖南省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學校積極推進5個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把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電氣工程、工商管理、水利工程5 個一級學科列入「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項目」。
實施「課堂革命」,打造「精品課堂」,教授授課比例達到90%以上。
此行採訪,正值高溫夏日,一間間教室裡,老師正揮汗如雨的傳道授業。而眼前並不引人注目的老教師們卻是中國學科界的「流量」擔當。據統計,學校擁有本土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國家傑出經濟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高端外國專家項目文教類計劃人選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人……
在人才培養上,學校整合學科整體優勢,建立了大類+專業招生、特色班、卓越人才班、教學改革試點班等多層次、多元化的人才培養體系。
「大學缺乏不拘一格育人才的路徑與方式。」如今高校人才培養最大不足是很多學生因高考分數制約不能選擇心儀的專業。對此,長沙理工大學實施「零門檻轉專業」,最大限度給予學生專業選擇權。這一舉措打破了原有的辦學慣性,學院更加注重專業建設、專業認同感引導,教師更加投入,注重提高課堂質量。
路徑:人生何處不舞臺
什麼樣的青春才不負韶華?
在長沙理工大學,我們找尋到各式答案。他們是科研「大牛」,將科研看作學習生活的調味劑,走向更高學術殿堂;他們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多次問鼎素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德國紅點設計概念大獎;他們是國家戰略工程、重大項目的建設者和骨幹力量,在奮鬥中實現自己報效祖國的人生理想……
人生何處不舞臺。人生沒有統一的標準,卻有始終如一的追求。
長沙理工大學以鮮明的辦學特色,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設置學科和專業,為行業發展、「一帶一路」建設、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培育等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南路橋,北財會」是全國交通行業對學校畢業生的充分肯定。財經類專業畢業生遍布全國交通、電力行業,有行業內財經人才「黃埔軍校」之美譽。
60多年來,「靠得住、下得去、留得下、上得來」日益成為社會賦予畢業生的標籤。港珠澳大橋、南海島礁、洋山深水港四期、蒙內鐵路等家喻戶曉的重大工程中活躍著一大批長理校友。央視紀錄片《伶仃洋上的兩千個日夜》中,10位接受採訪的港珠澳大橋建設骨幹,其中有6位是學校校友。
奮鬥是青春的底色,學校是奮鬥的搖籃。在長沙理工大學,所有「底色亮、實踐強,有情懷、敢擔當」的青春都值得致敬!(張 笛 戴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