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鐵自然保護區
蘇鐵科(Cycadaceae)植物一般稱為鐵樹,屬於裸子植物門中的古老植物,據推測系起源於中生代早期,距今約一億四千多年之時代,曾一度成為陸域生態系最茂盛的植物群落。惟地球經長時間的環境演變及物種演替之大變動結果,使大多數蘇鐵科植物相繼滅絕,而現在殘存的蘇鐵屬(Cycas)植物約17種,因此有蘇鐵原始群落生長之地區,實有加以保育之必要。
臺東蘇鐵為常綠棕櫚狀喬木;樹幹圓柱形;葉叢生於莖頂;雌雄異株,雄毬花呈圓錐形,三角尖頭;雌毬花呈卵形,大孢子葉有細長紅色裂片;種實橢圓形或長圓形,熟時紅褐色;樹幹上密集螺旋狀排列之葉痕有耐火性。臺東蘇鐵兼具抗火燒、喜溫暖、畏冷溼、忌遮蔭等特性,因此分布範圍極為有限。另外,由於樹形優美,加之華人傳統上對鐵樹開花的鍾愛,向為園藝界熱衷之觀賞植物,因而一度遭受極大的盜採壓力。
有鑑於此,臺灣林務部門於1980年時,在臺東林區管理處所轄之延平及成功事業區範圍內,分別規劃設立「臺東紅葉村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及「海岸山脈臺東蘇鐵自然保護區」,以保護其物種資源及生育地,並能維持現有族群,使其得以繼續繁衍,並供為科學及研究教育之用。2006年4月10日再依新修正之森林法以農林務字第0951700407號公告成立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概況
本保護區位於海岸山脈中段,其地質皆由中新世巖層所構成,海岸山脈自火山巖流噴出後,繼 為火山碎屑之堆積,再為水成巖之沉積─都蘭山層,覆蓋其上者為石灰巖,如此由下而上為安山巖─都蘭─石灰巖等三種地質。地表巖塊風化崩解甚為嚴重,溝岸、巖壁陡坡處之巖塊甚易崩裂或滑落成流石堆。
本區土壤屬於泰源系土壤,由海岸山脈砂頁巖、泥巖及一部分集塊巖物質衝積而成。土壤為深層 (>90公分) 之坋質壤土,土壤呈色以棕色為主,形成於小谷邊之衝積臺地上。
本區最低氣溫者為12月至翌年2月時,其平均氣溫為 16℃;最高氣溫者為8月,其平均氣溫為27℃,年均溫為21.6℃ ,變距不大,可謂終年暖熱。本區全年降雨量最少者為1、2月,僅50、56mm;3月以後雨量漸增,5月遽增,而至9月時降雨量最大,可達325mm ;11月以後減半下降,其年降雨量為 1995mm 。由此可知,本保護區之雨量分布不均勻,集中5月至10月;本保護區之年降水日數為124日,平均相對溼度為86%左右。
生物資源
經調查結果顯示,保護區內之植物種類計有155種;其中稀有植物計有臺東蘇鐵、臺灣黃楊、唐杜鵑、南仁鐵色、臺灣假黃楊、灰背櫟、太魯閣櫟、薄葉嘉賜木、山肉桂、林氏木姜子、臺灣紅豆、臺東石楠、鉤藤、臺灣香檬及莎勒竹等15種。
大致可將保護區植群分為四型:A.山黃麻型;B.山鹽青型;C.五掌楠─軟毛柿型;D.灰背櫟─紅皮型。A與B植群型為演替初期植物社會,而C與D 型則為已趨極盛相之植物社會。由於臺東蘇鐵屬於演替早期之陽性樹種,林下小苗不多,為保育稀有的臺東蘇鐵,因此可考慮以人工方式復育臺東蘇鐵之族群。
本區哺乳動物共記錄得8科10種,目睹與記錄之各類獸跡者實得臺灣獼猴、赤腹松鼠與刺鼠三種。根據訪問資料本區出現過臺灣野豬、山羌等大型哺乳動物,鬃簑貓、白鼻心、野兔、大赤鼯鼠、白面鼠等中型哺乳動物。其中以臺灣獼猴與赤腹松鼠數量最多,在保護區內隨時可。臺灣獼猴尤其會在保護區周邊的果園出沒,區內山澗常可發現新鮮排遺。小型哺乳類則僅刺鼠一種,多分布於保護區出口處之茅草叢地帶。
出現在本區的鳥類總共有17科24種,秋冬季與春季的鳥類相有很大的差異。秋冬季出現最多的優勢種是粉紅鸚嘴、繡眼畫眉、綠繡眼、白腰文鳥。夏秋季則以鵯科的紅嘴黑鵯與烏頭翁為優勢種。秋冬季時紅山椒鳥多以一雄一雌同時出現。大冠鷲則隨時出現於本區上空,在周緣地區亦可見其棲息於樹上休憩。其中朱鸝為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瀕臨絕種動物,4種珍貴稀有鳥種,應予保育類3種。本區出現鳥類臺灣特有種2種(烏頭翁和紫嘯鶇)、特有亞種15種。普遍留鳥佔本區種多數,共計17種。
爬蟲類方面,據訪問資料至少有蛇類7種,調查期間則在本區發現法定珍貴稀有保育類之雨傘節屍體。蜥蝪類則以麗紋石龍子為常見,多次夜間調查但未曾發現夜行性之守宮類。
在本區的野溪山澗與鄰近果園之蓄水池,發現兩生類共6種,是臺東三個小型保護區中兩生類最多的保護區。日本樹蛙在8月時開始由蝌蚪變態為小青蛙。僅莫氏樹蛙為法定珍貴稀有之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