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工具,為場景而生 | Surface Pro 6 & Laptop 2 評測篇(下)

2021-02-24 MIP社區

上篇文章

小編給大家從體驗和跑分方面

全面評測了 Surface Pro 6 和 Laptop 2

而這一回

小編把大家帶回到日常生活場景中

作為一臺優秀的生產力工具

需要全方位地滿足各種場景的需求

學習、辦公、影音、娛樂

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見證一下

Surface Pro 6 和 Laptop 2

能否經受住各種輕度、重度使用場景的考驗

本文共有 5000 多字,近 60 張配圖

想要深入了解使用場景評測的小夥伴們

請耐心仔細地閱讀

小編此次評測用的設備統一為:

Surface Pro 6 i5-8250U 8G / 256G

Surface Laptop 2 i5-8250U 8G / 256G

首先模擬一個小編的日常辦公場景

測試方法:

同時啟動

5 個 100MB 的 PowerPoint

5 個 10MB 的 Excel 表

5 個 5MB 的 Word

並其中一個文檔複製粘貼 10 張 4K 圖片

結論:

針對較為繁重的辦公場景模擬

即使同時打開多個文檔進行處理

Pro 6 和 Laptop 2 的表現均非常出色

幾乎沒有卡頓,響應非常迅速

總體來說辦公體驗非常好。

小編的日常工作時不時會有修圖的需求

看看手裡這兩臺設備的表現如何?

測試方法: 

電池設置為最高性能,連接充電器

打開PS CC 2018

載入 100M 的 psd 文檔 「馬」

使用內容感知移動工具圈選馬

向左側移動,並縮小為原圖 2/3

點擊確定並記錄渲染時間

結論:

Surface Pro 6 和 Laptop 2

均適用 Photoshop 進行日常修圖

微信後臺上傳視頻會有大小限制

往往需要用到視頻軟體

對一個較大的視頻進行解碼或壓縮

在這種情況下

這兩臺設備的表現又如何呢?

測試軟體:

Adobe Media Encoder CC

測試方法: 

電池設置為最高性能,連接充電器

打開Adobe Media Encoder CC

進行視頻轉換

將一個 2.8G 的視頻從 720P 轉換成 480P

建議使用 CPU 方式進行解碼

測試轉換視頻時間

測試結果:

Surface Pro 6:

用 CPU 轉換:31分鐘

Surface Laptop 2: 

用 CPU 轉換:32分鐘

結論:

Surface Pro 6 和 Laptop 2 

均可以做一些 1080P 以下的視頻轉換工作

對於 15W 的低功耗 CPU 來說

1080P 視頻處理已算是重度使用場景

可見第八代處理器 i5-8250U

表現可圈可點

在視頻轉換方面

性能相當於上一代 i7 產品的性能

要把需要解碼的視頻拷貝到兩臺設備中

就需要通過接口進行傳輸

之前很多人質疑說

這兩款產品均沒有像 Surface Go 那樣

配有 Type-C 的傳輸接口

傳輸速度會受影響吧

對此小編同樣也做了測試

測試方式: 

從 USB 3.0 移動硬碟拷貝單個 4G 文件

從 USB 3.0 移動硬碟拷貝 4G 大小的 RAR 文件

記錄所需時間和平均速度

測試結果:

Surface Pro 6:

將 3.89G 的單個文件拷貝到桌面

耗時 32 秒,平均傳輸速度 102~110M/秒

Surface Laptop 2:

將 4.26G 的單個文件拷貝到桌面

耗時 56 秒 ,平均傳輸速度 76-80M/秒

將 3.93G RAR 壓縮包文件拷貝到桌面

耗時 44 秒,平均傳輸速度 93.5M/秒

結論:

不管是 Pro 6 還是 Laptop 2

平均拷貝速度均可達 70-90M/秒左右

可以滿足日常各種文件的傳輸需求

在傳輸文件前後

小編通常需要把文件進行壓縮和解壓縮

而這兩個過程

同樣非常考驗設備的 CPU 和硬碟性能

實際在執行這兩步操作的過程中

小編也做了相應的記錄

測試方式: 

電池設置為最高性能,連接充電器

準備 1 個 4G 左右的單獨文件

和若干個大小相加約 4G 左右的零散文件

進行壓縮和解壓縮

分別記錄這兩個過程所需時間

測試結果:

Surface Pro 6:

壓縮 4.41G 的單個文件:5分26秒

CPU 佔用率 100%

CPU 睿頻加速至 3Ghz 左右

解壓相同 4.41G 的壓縮包:20秒左右


測試結果:

Surface Laptop 2:

壓縮4.41G的單個文件:5分26秒

CPU 佔用率 100%

CPU 睿頻加速至 3Ghz 左右

解壓相同4.41G的壓縮包:20秒左右


壓縮4.6G包含若干零散文件的文件夾:5分33秒

CPU 佔用率 100%

CPU 睿頻加速至 3Ghz 左右

解壓相同4.6G的壓縮包:24秒左右

結論:

在常規的壓縮測試中

Surface Pro 6 和 Laptop 2 均表現優異

可以給用戶提供良好的使用體驗

壓縮速度出色

得益於 CPU 睿頻加速下的滿負荷運轉

解壓速度快

得益於優秀的SSD

一天 8-9 個小時工作下來

又是修圖又是轉視頻又是壓縮文件的

還開著一堆辦公軟體和溝通工具

這麼輕薄的設備

散熱能行嗎?

行不行,虐一虐才知道

小編分別從輕度辦公和重度使用兩個場景

分別對這兩臺設備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暴虐

看看它倆能否在高強度的施壓下依舊保持冷靜

測試軟體:AIDA64 

測試條件:

電池設置為 「更長的續航」 

打開 2 個 20M 的 PowerPoint

打開 1 個 5M 的 Word 文檔

用 Edge 打開 3 個門戶網站

後臺開著 QQ 和百度雲

使用 AIDA 64 測試並記錄設備溫度

測試結果:

Surface Pro 6:

待機時:33°C

啟動上述應用後:35~36°C

用手觸摸背部 CPU 位置,基本無熱感

測試結果:

Surface Laptop 2:

待機時:33°C

啟動上述應用後:34-36°C

用手觸摸底部CPU位置,基本無熱感

測試條件:

電池設置為「最高性能」,連接充電器

打開 4 個 100M 的 PowerPoint

打開 5 個 20M 的 Excel

Edge 打開 3 個門戶網站(新浪/搜狐/網易)

後臺運行微信和百度網盤

用視頻播放器播放一部電影

用 PS CC 2018 打開一張 100M 的 PSD 圖片

運行狂野飆車 8

用 AIDA 64 測量並記錄設備溫度

測試結果:

Surface Pro 6:

待機時:33°C

開啟除狂野飆車8外的其他 app 後:48°C

背部 CPU 處溫度明顯上升,有微熱感

開啟狂野飆車8後:60°C

30 分鐘內基本維持在 60℃ 左右,最高 66°C

背部 CPU 處會有燙手的感覺


關閉所有應用後:

10 秒內核心溫度降至 50°C

1 分鐘後:降至 47°C

3 分鐘後:降至 41°C

5 分鐘後:降至 40℃

用手摸底部CPU處有微熱感

測試結果:

Surface Laptop 2:

待機時:33°C

開啟除狂野飆車8外的其他 app 後:50°C以上

風扇稍有響聲

底部 CPU 處溫度明顯上升,有微熱感

開啟狂野飆車8後:60°C

進入遊戲後,風扇立即高速運轉

30 分鐘內基本維持在 60℃ 左右,最高 66°C

風扇維持在高速運轉

底部 CPU 處會有燙手的感覺

關閉所有應用後:

10 秒內核心溫度降至 54°C 

2 分鐘後:降至 47°C,風扇轉為低速轉動

5 分鐘後:降至 41°C 

6 分鐘後:風扇無任何響聲

用手摸底部 CPU 處有微熱感

結論:

在運行重度任務時

Pro 6 屏幕中後部分以及右側會有發熱情況

Laptop 2 的機身底部會有發熱情況

溫度快速上升且會出現燙手的情況

穩定後溫度會被控制在 60°C 左右

關閉相關應用後,溫度快速下降

Pro 6 大約 3 分鐘後,機器後部無明顯熱感

Laptop 2 大約 5 分鐘後,機器底部無明顯熱感

綜上可述

Surface Pro 6 (i5) 採用無風扇設計

雖然是被動散熱,但整體表現良好

同樣 Laptop 2 在輕度使用場景下表現十分冷靜

即使在重度使用時

核心溫度也能穩定在 60 度左右

別看小編整天寫稿修圖發微信

小編也是個十足的移動辦公人士

對所用設備的續航能力要求很高

作為兩款以輕薄便攜著稱的設備

肯定在續航能力上做足了工夫

官方給出的兩款設備的續航時間分別為

Pro 6: 13.5 小時,Laptop 2: 14.5 小時

且測試的機型與小編使用的如出一轍

測試過程中除了 Wi-Fi 保持聯網狀態

自動調整亮度被禁用以外

所有設置均為默認值

那麼如果模擬日常學習、辦公、娛樂等實際場景時

這兩款設備的續航能力又如何呢?

小編同樣從輕度和重度兩個使用場景進行了測試

測試條件:

將設備保持在如下設置狀態:

電源模式「推薦」

屏幕保持「建議亮度」且從不熄滅

Wi-Fi 連接,藍牙關閉

打開 2 個 20M 的 PowerPoint

和 1 個 5M 的 Word 文檔

用 Edge 打開 3 個門戶網站

後臺運行 QQ 和百度網盤

用愛奇藝播放視頻,音量15%

測試結果:

在測試條件所列出的設置狀態和環境因素下

Surface Pro 6 的續航時間:7h51min

Surface Laptop 2 的續航時間:8h1min

因為測試條件和環境與官方設定的不同

導致了續航時間產生了明顯差異

測試條件:

將設備保持在如下設置狀態:

電源模式「最佳性能」

屏幕保持 「建議亮度」 且從不熄滅

Wi-Fi 連接

打開 4 個100M 的 PowerPoint

和 5 個 20M 的 Word 文檔

用 Edge 打開 3 個門戶網站

後臺運行微信和百度網盤

運行極速狂飆 8

用愛奇藝播放視頻,音量80%

測試結果:

Surface Pro 6

9:48:電量100%,開始測試

10:52:電量72%,1小時耗電28%

11:50:電量48%,2小時耗電52%

預計整體使用時間在 3.5-4 小時

測試結果:

Surface Laptop 2:

9:48:電量97%,開始測試

10:49:電量67%,1小時耗電30%

11:50:電量37%,2小時耗電60%

預計整體使用時間在 3 小時


結論:

Surface Pro 6 和 Laptop 2

在輕度使用場景下,續航表現強勁

完全能滿足一整天不接電辦公的需求

即使在較為重度的使用場景下

兩臺設備也本能保持 3-4 小時的續航時間


因為實際在日常使用的過程中

設備會因設置、使用、環境等各方面因素

電池使用時間會產生顯著差異

最終導致無法達到官方公布的測試數值

移動辦公一天下來

設備的電量已幾近見底

眼下的當務之急就是立即充電

充電速度的快慢

往往也是移動辦公人士非常看重的一個方面

正好拿手頭這兩臺剛做完續航測試的設備

進行充電速度的測試

測試軟體:Battery Report 

測試條件:

屏幕亮度 60%

後臺開啟百度雲

打開 2 個 20m 的 PowerPoint

一個 5m 的 Word

每半小時觀察一次充電速度

測試結果:

Surface Pro 6:

起始電量:2%

半小時後:24%

1小時後:48%

1.5小時後:72%

2小時後:93%

整個充電過程 (0-100%):2h40min

Surface Laptop 2: 

起始電量:3%

半小時後:24%

1小時後:48%

1.5小時後:71%

2小時後:93%

整個充電過程 (0-100%):2h50min

結論

在測試條件所描述的情況下

無論是 Pro 6 還是 Laptop 2

均可在 2 小時左右充 93% 以上的電量

充電錶現相當不錯

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運行不同應用的環境下

因為不同應用負載和能耗不同

導致最終的充電時間也不盡相同

除了移動辦公需求以外

小編還經常會玩一些輕量級的遊戲

比如英雄聯盟、爐石傳說等

相信很多人也跟小編一樣有同樣的訴求

上篇中的顯卡跑分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

這兩臺設備均適合運行一般性網路遊戲

以及對顯卡要求不高的遊戲

不適合進行大型 3D 遊戲

對此小編在這兩臺充滿電的設備上進行了驗證

測試軟體:遊戲加加

測試條件:

電池設置為最高性能,連接充電器

運行《英雄聯盟》

將遊戲解析度調至最高

Pro 6 調至 2736*1823

Laptop 2 調至 2256*1504

圖形效果調至中等偏高

打開遊戲加加

記錄遊戲的實時幀數

測試結果:

整體運行較為流暢

多數情況下維持在 60 幀左右,甚至更高

遇到多人釋放技能時幀數會掉至 40 左右

Surface Pro 6 全局平均幀數為 63

CPU 佔用率 24%,溫度 59°C

遊戲過程中出現一次卡頓現象

Surface Laptop 2 全局平均幀數為 64

CPU 佔用率 31%,溫度 61°C

運行遊戲時風扇轉速高,有明顯聲音


結論:

充分證明 Surface Pro 6 和 Laptop 2

能夠運行輕量級娛樂遊戲

運行時畫質和遊戲體驗各方便也比較出色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Surface Pro 6 定位是二合一設備

Surface Laptop 2 的定位是時尚輕薄筆記本

兩者在測試遊戲性能表現時

機器 CPU 部分會有明顯熱感

不能像遊戲本那樣運行大型遊戲

列舉了這麼多場景

進行了這麼多性能測試

大家應該對這兩款設備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最後小編再來匯總一下這兩款設備的要點

請大家務必牢記於心

Surface Pro 6 較上代產品整體提升了 67%

主要體現在搭載的第八代CPU上

同時兼顧了平板電腦的便攜和輕薄

以及筆記本電腦的生產力和穩定性

能輕鬆高效地滿足工作、學習和娛樂的需求

Surface Laptop 2 較上代產品整體提升了 85%

主要體現在第八代CPU、固態硬碟兩個方面

新增的典雅黑大氣沉穩

是時尚男女辦公娛樂的不二選擇

相關焦點

  • 真正的便攜生產力工具—Surface系列歷代產品回顧!
    前幾天剛剛發布了7代surface,今天來就來聊聊生產力工具—surface系列的歷代主力產品。 註: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5、surface pro4—2015.10 4代蘇菲,是轉折產品,標誌著surface系列,徹底邁入生產力工具行列
  •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蘇菲2代(Surface book2)在今天還是否堪用
    無論是工作還是遊戲它都能完美應對,那我為什麼在茫茫的筆電市場中一眼就看中它呢,如果說筆電行業談設計感,蘋果是當之無愧的,從賈伯斯時代確立的優勢一直傳延至今,而Windows陣營卻鮮有出彩者,於是微軟就親自操刀打造了Surface系列,為OEM廠商樹立了方向,雖然surface前期的小問題磕碰不斷,但終究還是集萬千技術於一身成就了我們看到的Surface pro、laptop、book、studio等系列
  • 華為MatePad Pro評測:娛樂平板和生產力工具的「雙面人生」
    除了擁有高屏佔比之外,華為MatePad Pro屏幕參數也是相當傲人,包括2K QHD解析度、6:10長寬比與DCI-P3色域覆蓋,PPI為280,對比度為1500:1,通過萊茵低藍光認證,同時還支持華為獨家"銳屏"顯示增強技術,可幫助創作者實現精準的色彩表達。
  • 明仔的新玩具——Surface Pro 5(上)
    明仔的平板是三年前買的,當時快面臨高考了,不知道出於啥心理買了個iPad Air 2(當然買過了也沒讓我成績有啥變化,考多少還是多少,指不定不買可能還能多那麼一兩分)。iPad不管怎麼說還是陪著我度過了高數十幾分,電子技術四十幾分,教育心理學差幾分及格的日子;當然還陪著我度過了從黃金一路上分到鑽石三的還算愉快的時光。
  • 為生產力而生 LEGION Y9000X評測
    從創作者職業角度出發、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產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產力工具。LEGION Y9000X就是這樣一款產品。在連接電源的前提下,通過Fn+Q可在安靜、均衡和野獸三種模式下切換,其中安靜模式適合移動辦公,均衡模式適合輕度生產力,野獸模式適合高強度生產力,相信大家對該功能已經比較熟悉。
  • Surface Laptop Go與Type-c顯示器使用心得
    追求輕薄,A面是金屬材質,C、D面為聚碳酸酯搭配玻璃纖維,使得重量只有1110克。屏幕還是熟悉的3:2 PixelSense屏,亮點是終於實現了三邊窄邊框。大小為12.4英寸,支持觸控但是不支持手寫筆。PixelSense特性,支持多點觸控,能夠識別出放在屏幕上的手指、手及其他物體。
  • 微軟Surface Pro 7詳細評測:仍舊是最好的二合一平板電腦
    10月4日,微軟Surface Pro 7在中國市場正式上市,價格為5788元起。IT之家也在第一時間拿到了這款產品(i7+256GB版本),現在為大家帶來這款產品的評測報告。點擊可查看原圖2、sRGB模式:在該模式下,微軟Surface Pro 7屏幕為96% sRGB,AdobeRGB為73%。
  • 高顏值專業生產力工具 微星 尊爵 Prestige14評測
    在電腦領域提到「生產力工具」這五個字,慣性思維中聯繫到的詞說好聽點叫沉穩、內斂,說難聽點其實就是平庸、甚至帶點土氣。我們印象中的生產力電腦都是一個要麼黑、要麼灰的外殼,加上一個厚重的機身,美其名曰皮實,但實際就是沒有什麼特點。那麼我們就要思考一個問題了,「生產力工具」真的要和傳統劃等號嗎?
  • Surface Pro X的輕薄便捷,讓你自在暢亮
    今天葉紫小編為各位介紹微軟新款平板電腦,這款surface pro x輕薄便捷,隨時隨地都能幫你從容地應對難題,高速的LTE功能,令人驚豔的13英寸窄邊框觸控屏和兩個USB的埠,融合於這款輕薄的surface機身之上,它足以脫穎而出。
  • ipad Pro:別再讓這麼貴的生產力工具,只用來看劇!
    自從ipad升級系統後,可謂是最強移動生產力了。不再是以前的那個「買後愛奇藝」了。當然再強的生產力,也需要軟體的支持。我也總結了我覺得好用的幾款app,推薦給大家~學習類(配合 iPencil完美使用)1,Nebo:配合iPad pro的分屏功能,可以一邊看視頻,一邊記筆記。或者一邊做作業,一邊手寫計算習題。
  • 新款Surface Pro X體驗:顏值在線,為移動辦公而生
    Surface Pro X的面世也的確如此:二合一的形態、LTE的連接功能、Windows on ARM的架構,這些元素組合下的Pro X,是微軟對於「移動生產力工具」的全新思考。 時隔一年,Surface Pro X升級款發布,帶來了全新的配色以及Microsoft SQ 2晶片等等升級。
  • 一代首發用戶答疑:Surface Go 2到底值不值得買?
    昨天微軟發布了surface go 2,作為一名首發的surface go用戶,哈叔來現身說法,說說surface go/go 2到底值不值得買。 我買的是高配版,起初只買了鍵盤,因為我ipad pro買了筆就拆封玩了玩,然後再也沒用過,今年終於送人了。
  • 你的下一臺電腦,還得是電腦!Surface Laptop Go 體驗評測
    本文作者為體驗師 @王努力,首發於糖紙眾測。當我們談到 iPhone,我們很難避開初代 iPhone 發布會上 Jobs 演示滑動解鎖的那個經典畫面。當我們談到 Surface,大多數人則會聯想到 Panos 15 年在 Surface Book 發布會的結尾,將屏幕和鍵盤分開,眾目睽睽之下上演一場視覺魔術。
  • 連續兩年奪冠,聯想蟬聯Laptop Mag筆記本品牌排行榜第1名
    Laptop Mag(https://www.laptopmag.com)是美國知名筆記本電腦評測網站,每年都會針對市場上最主流的筆記本電腦進行專業評測和排名,並發布最佳筆記本電腦排行。Laptop Mag評價,ThinkPad的商務筆記本電腦是生產力工具的黃金標準。而ThinkPad X1 Carbon作為ThinkPad的旗艦系列,以卓越的生產力價值成為商務精英和專業人士的首選。
  • 微軟Surface Pro 7 詳細評測:仍舊是最好的二合一平板電腦,沒有之一?
    點擊可查看原圖2、sRGB模式:在該模式下,微軟Surface Pro 7屏幕為96% sRGB,AdobeRGB為73%。在此前的文章中,IT之家對Surface Arc滑鼠和Surface觸控筆進行過詳細評測,這裡就不在重複體驗了,感興趣的小夥伴可點擊相關文章了解。當然,你想要加速Surface Pro 7的生產力,也得看看你是否捨得花大價錢買這些優秀的Surface周邊配件...畢竟隨便一個配件價格就要幾百上千。
  • Surface Pro X 評測:這就是我的第二臺 Windows 設備
    接口在評測 Surface Pro 6 時候,我們對這臺設備的評價是:「萬事俱備,只欠 Type-C」,這次 Surface Pro X 砍掉了 USB-A 接口,直接配置了兩個 USB-C 接口。對於我這樣以碼字為生的文字工作者來說,打字的體驗是不能將就的。 Surface Pro X 的鍵盤的穩定感和鍵程固然無法和機械鍵盤相提並論,但在旅途中寫稿時 ,掏出這樣一臺設備顯然更加輕鬆。
  • 這才能叫筆記本,海淘surface pro4及評測
    、畫畫時擺在前邊看圖用),學到後面可能還得入個數位板,這一套加起來1W7了快,錢可以咬咬牙認了,但是這一包東西背來背去想想我就先否定了這時surface book出來了,一眼就看上了,本來想買這個,這時技術宅又出現,他說surface book雖然有獨顯但是日常使用獨顯也沒啥太大優勢,有這個玩遊戲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性價比不高,平時做做PS,犀牛建個模買I5 8G的surface pro
  • Surface pro 6系列的產品到底怎麼樣,今天來說說這個系列
    之前很多的朋友都在用這個surface pro 6,所以我也是接觸到了很多的這個系列的產品,對於這個產品,我還是抱著非常不錯的態度,因為不管是設計還有surface系列的一些打造,其實都是非常精良。對於這個系列的看法,其實我覺得pro 6這個系列和之前的一些前代的更新相比來說,是有很多的變化。尤其是有一些改進的方面,這也是我覺得這個系列更加不錯的原因。比如說是在散熱的方面,設計的就非常的別具匠心,我覺得其實平板產品在散熱上,一直都是一個非常重點的事情。
  • 2020 iPad Pro 首發測評:別問我什麼是生產力
    2017 年 6 月份,我買了 10.5 英寸 iPad Pro,發了一條朋友圈,終於,接下來一周準備扔掉 MacBook Pro,試試 iPad 辦公。事實證明,我還是太年輕了。2018 年 11 月,我買了 11 寸 iPad Pro,還是想尋找傳說中的生產力,同時期還體驗了一段時間錘子 TNT,當時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庫克的生產力,羅永浩的生產力,和我的生產力,不是一個生產力。
  • 新生產力工具?你不可或缺的投影平板(全文)_聯想 YOGA Tab 3 Pro...
    不知道從何時起「生產力工具」這個說法被用在很多產品宣傳上成為新的賣點,也不知道從何時起生產力工具成為了用戶會關注的賣點之一。什麼是生產力工具?貌似百度百科也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從一些產品的功能賣點上不難看出,它應該是一種具備一定辦公能力或者可以幫助提升我們辦公效率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