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故事,動物有故事,植物也不例外。比如辣椒是在明朝末期才傳入我國,之前的中國人想吃辣,主要用姜、胡椒和茱萸調味;再比如西紅柿,曾經的名字是「狐狸的果實」「狼桃」,因為色彩嬌豔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它有毒。這些植物都是從國外傳入我國,那什麼植物是從我國傳到國外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推薦一部畫面超美的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
一百多年前在我國四川,一個探險者沿著小溪進入叢林,這裡人跡罕至灌木叢生,常常有毒蛇、毒蟲、野獸出沒。探險者一路尋找,他想找一些特別的植物。並且後來人應該感謝他,因為他的探險,所以全世界的水果蔬菜都變得豐富了。他叫威爾遜,英國植物學家。在中國他採集了65000種植物標本,並成功把1500種原產於中國的植物引入歐美。也就是在四川的大山,他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野果。
獼猴桃,這種口感酸甜質地柔軟汁水豐富的水果原本只產於中國四川,它的味道就像草莓、香蕉和菠蘿的結合,並且還富含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一種非常養人的水果。
獼猴桃的「母體」其實是一種藤蔓植物,它必須攀援在其它木本植物上,方能獲得成長的空間,離天空更近,就能獲得更多的陽光和雨露。為了爬得更高,獼猴桃會在一個足球場那麼大的空間裡拓展自己,一根藤蔓往往能鋪滿一個林子。
獼猴桃還有一個「秘密」,它是雌雄異株植物,只有授粉的動物把雄蕊的花粉傳播到雌蕊的花心,才能結合孕育出果實,所以獼猴桃會拼命地開花,吸引蜜蜂蝴蝶等小動物前來。但這個秘密威爾斯不懂,所以他帶去國外的獼猴桃種子很不巧,全是雄蕊,所以只會開花不會結果。第一批「留洋」的獼猴桃全部陣亡。
後來威爾斯把獼猴桃帶到湖北宜昌,給其他外國人分享這種果實,一位紐西蘭的女教師伊莎貝爾留下了種子並帶回了老家,1904年,獼猴桃第一次紮根紐西蘭的土地。沒想到,紐西蘭簡直就是獼猴桃的天堂,這裡冬天沒有連續低溫,春天沒有霜降,土壤還足夠疏鬆透氣,而且那把種子中有一株雄蕊兩株雌蕊。1910年,獼猴桃終於在中國以外的地區結出了果子。上帝眷顧了紐西蘭,紐西蘭人叫它「中國鵝莓」。
後來經過不斷改良,獼猴桃的口感變得更好,紐西蘭也將這種果子改名為「奇異果」——kiwifruit,kiwi是紐西蘭的國鳥,奇異果也成為了紐西蘭的國果。目前,紐西蘭奇異果產量佔全球的三分之一,遠銷56個國家和地區,而最大的市場,您可能想不到,就是中國。1904年,獼猴桃還是一種野果,它從四川出發,輾轉經過湖北,踏足過英國和美國,最後流連於紐西蘭,兜兜轉轉多年後,它改了名字又回到了中國。
這就是今年央視推出的紀錄片《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中,一個小小的故事。紀錄片團隊共有一百多位攝影師,在全球同步進行4K超高清拍攝,採用延時攝影、定格動畫、空中航拍和顯微攝像等方式,記錄了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中國植物。因為畫質十分精美,因此不少觀眾將它比肩BBC的紀錄片,它的製作團隊也十分給力。
導演 李成才:神農架那邊(攝製團隊)春節是在那裡過的,冬天在那邊過的,追野生熊貓你不覺得危險嗎?我們這次可都是自己拍攝下來的野生熊貓,我們竹子那集的野生熊貓就是那樣拍攝的,然後拍攝古茶樹的,上去的時候是帶著糧食去的,對天氣預報也是明顯的,但是你根本不知道那雨下起來不停下來,雨不停說明什麼?所有的路是不能走的,只能往下滑,滑是很危險的。
導演李成才和他的團隊歷時三年,終於讓我們能通過鏡頭,如此近距離地觀察中國植物,並且了解它們的故事。地球上的植物大約有三十萬種,其中十分之一生長在中國。比如在遼寧發現過生活在1.45億年前的植物——古果,它也是地球上第一種開花結果的植物。
在青藏高原生長著藏合歡、蝦脊蘭、大花黃牡丹、紫玉盤杜鵑等美麗植物,在南方熱帶雨林有鑽喙蘭、虎舌蘭等,離天空最近的有塔黃、大花紅景天、綿頭雪兔子、寬葉綠絨蒿、羽裂雪兔子等,還有被稱為活化石的鵝掌楸,金花茶、裟欏等植物。
再比如現在的時令水果柑橘,是全世界種植量最大的水果種類,它的祖先:香櫞、橘子、柚子,都源自我們中國。它們任意兩個品種雜交,都能誕生新的水果,橘子和柚子雜交出橙子,橙子和香櫞雜交出粗檸檬,橙子和柚子又能雜交出葡萄柚。觀眾在一邊咽口水的同時,一邊也漲了知識。
最後,就紀錄片本身來說,它的故事性較強,但也有缺點,那就是講述方式過於雷同,10集紀錄片給人感覺過於冗長,並且一部分植物還是與吃有關,感覺很像「舌尖上的植物」。但瑕不遮瑜,總之這是一部讓人眼前一亮的中國紀錄片。
這是一部植物史,也是一部中國史,更是一部人類史,準確地說,是一部中國人藉以馴化和改良植物,而影響了自己和整個人類的傳奇故事。反過來,也有無數發源於國外的植物被我們引進,吸收,融入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的飲食和文化當中。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的才是民族的。多多交流,風味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