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畫廊/硒有嵐皋
嵐皋資訊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傳統美食,在嵐皋人的味蕾記憶裡,金黃蛋餃那夾肉夾蛋的香氣,約等於過年的味道,是尋常百姓家餐桌上難以割捨的美食。今年91歲的四季鎮天坪村人祝振鳳,按照傳統手工方法製作蛋餃,用一柄鐵勺「攤」出歲月煙火氣。
早晨8點,祝振鳳便開始忙碌起來,生火、拌餡料,準備做蛋餃的食材,雖然已是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鑠,幹起活來手腳麻利。
91歲的祝振鳳是四季鎮天坪村人,從小在農村長大,她告訴記者:自小從父輩那裡掌握了做手工蛋餃的手藝,2005年規劃了「巴山樣子 楊家院子」景區,附近村民和家人都辦起了農家樂,她就想著要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也讓更多的人能吃到「家的味道」。
手工蛋餃傳承人 祝振鳳
還是高興,越做越高興呢。我一直都想勞動嘛,越勞動越身體好嘛!只要哪個肯學我都教。
蛋餃好不好吃,食材尤為重要,祝振鳳選的蛋餃肉餡兒,必須是肥瘦相間的本地五花肉,肉質七分精三分肥,口感不柴不膩,雞蛋選用本地土雞蛋,色澤才會金黃。
手工蛋餃傳承人 祝振鳳
蔥、蒜苗、大蒜、花椒麵,那些都要,別的不能放,放了顏色不好。關鍵是鹽味要掌握好,肉越剁越細越好。
蛋餃好不好看,全憑手裡一柄鐵勺。祝振鳳手裡的鐵勺雖其貌不揚,通體黑乎乎,卻是她攤蛋餃從來不粘皮的「秘密武器」。
手工蛋餃傳承人 祝振鳳
這個勺子一二十多年了,用鐵打的。用完了,洗的乾乾淨淨的,抹點油,把它包著,然後收起來,不抹油就生鏽了。
做蛋餃的精髓,又全在一個「攤」字。多年來,祝振鳳一直堅持用蜂窩煤攤蛋餃,鐵勺受熱均勻,才能攤出色香味俱全的蛋餃。在蜂窩煤爐上燒熱鐵勺,刷油,再舀進一調羹蛋液;隨後提起手腕,輕輕轉上一圈,讓蛋液在半球形的勺底均勻攤出一張圓形蛋皮來,再夾上一小團肉糜放入勺內,待蛋皮起泡了,用筷子輕巧挑起一邊,蓋住肉糜,合攏,輕壓幾下,蛋餃便成型了。
手工蛋餃傳承人 祝振鳳
再一個就是油,晃的時候要慢一點。火候就是一般的火候最好(不大不小), 火大很了,就煎糊了,雞蛋皮皮,反正要厚一點,薄了不好。肉也要勻淨,放少了就癟,不好看呀。
蛋餃成型後,祝振鳳將金黃色的蛋餃一排排碼在盤裡,便準備裝碗蒸製,在她這裡裝碗也是頗有講究。
手工蛋餃傳承人 祝振鳳
不抹油,裝碗就要裝整齊,裝漂亮,十個。為啥團年要裝雙數呢?裝雙數又好看又整齊。因為農村嘛,就是團團圓圓的嘛。
待全部蛋餃依次擺放在碗中,上籠隔水蒸15分鐘取出,再澆上自己燉的雞湯就可以食用了。因為對食材、火候溫度等工藝有著20多年琢磨鑽研,祝振鳳家的蒸蛋餃湯獲得大眾青睞,前來品嘗的人絡繹不絕。
客人
雞蛋餃子使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爸媽的味道,說實在的,讓我回憶起了小時候的味道,吃了,還想吃,我給他們點讚。有時候我們在這來了之後,還要再多加一份,帶回去家人再嘗一下,家人吃了之後都讚不絕口。
客人
一直聽說這裡的手工蛋餃很不錯,正好周末就帶著家人一起過來來嘗一嘗,吃到的味道也確實不錯,以後還會多常來。今天吃完了之後呢也打包幾份帶回家去,讓自己家的親戚朋友也嘗一下咱們嵐皋的特色。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從營養豐富到美味健康,食物的發展變化,往往折射出時代的變遷。一個傳統美食的生命力,正是對傳統的繼承和升華。正如祝振鳳老人一樣,通過一代代傳承人秉承匠人精神,精益求精,讓傳統美食煥發新生。
本臺記者:陳雲 王昌科
實習編輯:劉文兵
責編:塗慷
審核:周恩慧 蘇鵬
作者/來源:嵐皋廣播電視臺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