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Jenny
——BAMAHEIBANBAO
前幾天,三個月大女嬰因為被趴睡訓練窒息而亡,看到這條新聞時氣得心絞痛!
更讓人生氣的是,這個女嬰媽媽的一系列操作,參加了一個叫 @芝士小餛飩 的育兒付費睡訓VIP 群,然後在進行趴睡訓練時,看到監控裡的孩子一直在哭,不但沒進去看,反而是在群裡發視頻問別的媽媽,最終導致錯過黃金搶救期女嬰窒息而亡。
有網友說,這位媽媽缺乏的不僅是育兒知識,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
確實啊,一個孩子哭一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是餓了,累了、渴了、困了、尿了、拉了、冷了、熱了,各種不舒服等等,也有可能是來自心理方面的需求,煩了、無聊了、生氣了、緊張了、害怕了等,總之「哭」對於不會說話的嬰兒來說,是他主動向外界發出的信號,是他的表達方式,是需要父母及時去關注和反饋的。
身邊有個媽媽看到這個新聞後就說:我家孩子一哭我就會去看看,即便是她在睡覺的時候,我寧願再哄一次讓她入睡,也要進去檢查一下。
嬰兒趴睡是個大「坑」
美國兒科學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都強調:對還不會實現 180° 自由翻身的寶寶來說,最安全的姿勢只有仰臥。
所以,所謂的「提前解鎖趴睡技能」是違法孩子身體發育規律的。
而且在嬰兒趴睡眠過程中,嬰兒發生猝死的比率極高,多數在發現時嬰兒已經死亡。
什麼是嬰兒猝死症候群(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SIDS又稱童床猝死(cot death),國際上對其的定義為:嬰兒突然意外死亡,死後雖經屍檢亦未能確定其致死原因。
在美國,每年有大約 4000 名嬰兒死於 SIDS;日本報告的廣義 SIDS 發病率為 0.4%—0.5%。SIDS 的發病年齡一般在嬰兒出生後的 2 周-1 歲之間。
導致 SIDS 的原因並不明確,不過有初步的結論:研究者認為有幾項因素的重疊可能更容易導致這一慘劇發生。
為此,美國兒科學會還特意寫過一篇專題文章,呼籲不要讓寶寶趴睡。
在嬰兒能 180° 自由翻身之前,不建議趴睡。
所以在孩子 1 歲半之前,千萬不要給孩子趴睡啊,孩子自己趴著也儘量把孩子翻過來,以防萬一,當父母這件事,得上一萬個心啊。
其次,早年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一篇社論也說到:既然嬰兒猝死的起因是源於呼吸困難,不要把嬰兒放在俯臥的姿勢下睡覺看上去就是合情合理的,而是應該讓嬰兒仰臥或者側臥入睡,因為俯臥睡覺的時候,吸氣的力量要將整個身體的軀幹部分託起來,而仰臥睡覺的時候,吸氣的力量只需打開肋骨和腹壁。
另外,文章中還引用了匈牙利Pikler嬰幼兒發展中心裡觀察嬰兒發展的科學實踐案例,向人們展示了嬰兒從出生開始仰臥的益處:
有助於嬰兒與成人之間的互動交流;有助於嬰兒手眼協調的動作發展;有助於臀部的發育;有助於嬰兒雙腿自由活動以及各個關節靈活度;有助於他的骨盆、大腿以及整個下肢為從仰臥到俯臥的翻身過程中起到保護和支持的作用;
實踐證明,嬰兒從出生開始在仰臥時能夠積極地發展他的大肢體動作和精細動作,而關於仰臥容易產生扁平頭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環境的調整來避免。
目前,訓練嬰兒趴睡的涉事公司已被停止經營活動,但再多的責罰和賠償都無法挽回孩子的生命,作為父母,或許能從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不要迷信所謂的權威和國際標準,要追蹤方法源頭的可信度。
靠譜的科學育兒實踐都要經過多方查證並進行親自確認,避免踩入大坑。
為人父母,這些育兒坑也不要踩
其實除了趴睡,市面上還有很多坑人的育兒法,打著科學育兒的旗號,大肆宣傳。
比如以下3種:
1)六個月以後的母乳就沒有什麼營養了,趕快給孩子斷奶,喝奶粉
真實情況是,母乳在任何時候都是有營養的。母乳在產後7天所分泌的免疫蛋黃白對寶寶的免疫是非常有幫助的,可以幫助寶寶形成抗體,所以也被稱為「液體黃金」。在產後15天左右,母乳就會逐漸成熟穩定,其中所含有的脂肪含量是奶粉含量的幾十倍,所以斷然給寶寶停止母乳餵養才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
所謂的六個月以後的母乳沒營養,其實是因為隨著寶寶的生長發育,寶寶所需要的營養元素更加多元化,所以要開始添加輔食了,但是此時對寶寶最好的選擇不是停止母乳餵養,而是要儘量的堅持到寶寶2歲。
2)認字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
幼兒早識字不會破壞想像力!
我國的繪本界大咖彭懿曾經說過:在絕大多數的繪本裡,圖畫與文字呈現出一種互補的關係,缺一不可,具有一種所謂的交互作用。一本繪本至少包含三個故事:第一個是文字講述的故事,第二個是圖畫講述的故事,第三個是文字與圖畫相結合而產生的故事。我們讀繪本,其實讀的就是這第三個故事。
給孩子看繪本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讓你看著圖畫去想像的,而是讓你看圖文講述的故事,孩子對這個故事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識字的孩子對繪本的理解力得分高,反而證明了識字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赤裸裸的好處,因為很多時候,文字反而比圖畫會帶給孩子更大的想像空間,相比文字,圖畫反而有時會妨礙、甚至扼殺我們的想像力。
不管是孩子到了識字敏感期自己想識字,還是父母想教孩子識字,都大膽地去做吧。
3)、不要立即滿足孩子的需求
得益於風靡全球的棉花糖實驗,很多的父母就開始學到了一個新的名詞——叫延遲滿足,並覺得只要延遲滿足就能讓孩子走上人生巔峰一樣。
事實上,孩子的延遲滿足是建立在已經滿足的基礎之上的,對於那些未曾被滿足,或者被看到的需求進行打壓和禁止,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他只能感受到家長的不理解和冷酷,心理總是受阻,有一種什麼願望都不能達成的絕望感,成為在家長面前表面服從,但內心卻有委屈感的孩子,這種孩子可能人前規規矩矩,但在人後卻行為乖張、違反規則。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首先滿足了生存需要、安全感、歸屬感等相對基本的需求,才會順利完成社會化過程,發展出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要,以及自律、利他等優良品格。
如果在孩子年齡很小的時候,一味地進行「延遲滿足」就會破壞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帶來的心理傷害也是不可逆的。
為人父母,是一場考試,孩子的安全是重之之重
在時不時看到有父母隨心所欲胡亂帶娃,然後給孩子的生活造成各種傷害或者陰影的時候,身邊很多人都會由衷地發出一句感慨:「一想到為人父母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出自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
在Reddit上就曾有一群網友發起過這樣的討論:「如果生娃得提前考執照,你們覺得考試的問題應該有哪些?」
節選了幾個問題,如下:
搖晃嬰兒能讓它停止哭泣,對or錯?
孩子的教育問題由學校單方面負責,對or錯?
疫苗,要or不要?
打線上遊戲打到一半要暫停,能or不能?
從這些問題中可以看出網友們對為人父母養娃這件事的思考和吐槽。
當然,這也只是個紙面考試,在考試中不上心最多是丟一分,而帶娃的時候不上心可能出大事。
所以,為人父母,究竟意味著什麼?
只是生下他們嗎?
嬰兒安全島為什麼會存在?
為什麼會發生那麼多兒童意外事故?........
為人父母,並不是「生」下來而已,而是「養」和「教」,意味著「教養」的責任!
要力所能及地養育孩子,保證她的生命安全;
要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多了解生存安全的常識;
要讓孩子學會獨立,培養他獨立思考能力;
要讓孩子愛上讀書,知識讓人生擁有更多可能;
要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行為必須在一定的規則和邊界內。
盧梭說,孩子生而為孩子,但父母卻並非生而為父母。
一旦為人父母,職責便長久在身。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