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則「科學睡眠方法導致嬰兒趴睡窒息」的消息刷爆網絡圈,讓為人父母的我們十分揪心。
4月16日,一名新手媽媽在「某付費睡眠引導群」提問,稱小孩翻身趴著睡覺一直哭,向群內的老師尋求幫助。「老師」回應「不是大哭就沒事」,然而約兩小時後,孩子嘴唇發紫,最終在漆黑的空間中不幸身亡。
無知的父母真是太可怕了。。。。
【事件中嬰兒圖片】
為什麼很多寶寶會喜歡趴著睡
趴睡能夠讓嬰兒有重回母親子宮的感覺,獲得安全感。並且可以緩解腸絞痛,睡得更舒服,所以很多小寶寶都喜歡趴著睡。
但是,趴睡是要有前提條件的。
因為趴睡已被認為是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最常見的危險因素之一,所以在一歲前,是不建議趴睡的!
為什麼不建議寶寶趴睡?
因為4個月以下的寶寶頸部肌肉是還沒有發育好的,還不能熟練地抬頭翻身,趴睡極容易造成窒息,增加猝死的風險。所以,小月齡的寶寶都是要以仰臥為主。
4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酌情趴睡,但家長一定要保持警惕。1歲以上的寶寶翻身靈活了,趴睡是沒問題的,但注意床邊不要有過多的雜物。除了趴睡,許多父母還迷信所謂的哭聲免疫法。
哭聲免疫法對幼兒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當孩子入睡後醒來哭鬧時,不要馬上回應,應等待幾分鐘再回應,每次延遲的時間逐步增加,直到孩子不再哭泣自行入睡。這樣做其中最致命的是對情緒的敏感度。
嬰兒的哭聲本來是這個世界上最「揪心」的聲音,這是藏在人類基因中的本能反應。但長期學習忽略嬰兒哭聲的看護人將會同時喪失同理心,這是一個很微妙的變化,漸漸地看護人可能會不自覺忽略人際交往間那些對方傳達需求的微妙信號,變得不近人情甚至鐵石心腸。
在育兒的道路上,這些誤區你別再踩
1
過早讓孩子學習遊泳
最近幾年過早讓孩子學習遊泳最近幾年,嬰兒遊泳在育兒圈很是流行,有的家長在寶寶出生兩三個月送去學習,使用頸圈進行遊泳訓練的。這樣做真的可取嗎?
事實上,嬰兒因為骨骼肌肉發育不全,用頸椎遊泳時得用頸椎支撐著自己全身的重量,非常容易造成頸椎損傷,同時新生兒抵抗力沒那麼強,如果在遊泳中吸入不乾淨的水,造成感染對幼兒是很不利的。
建議:新生兒至少在5-6個月會坐之後再學習遊泳,此時孩子腰背部發育「有力」了,可以使用套在胳膊下的遊泳圈,而且此時孩子體能提升了,許多預防針也打了,會更加適合。
2
嬰兒睡覺使用「定型枕」
嬰兒睡覺使用「定型枕」有些商家的宣傳可能會讓你迫不及待想買個定型枕給自己的寶寶,因為傳說中的定型枕是可以可以防止幼兒睡偏頭,塑造漂亮頭型,甚至連已經睡偏的頭型都可以矯正過來。
實際上,用了定型枕之後,你的寶寶頸部得一直保持一個姿勢,這樣可能容易造成肩頸肌肉緊繃,不利於頸椎發育,另外因為定型枕兩邊有阻擋,寶寶一旦睡偏,反而容易堵住口鼻,增加窒息危險。
3
孩子過早學習站立和蹦跳
現在很多家長很焦慮,看到自己的寶寶能比別家的寶寶快速走路或站立就特別自豪,所以幫助孩子進行站立訓練。
但事實上,寶寶的成長需要遵循身體本身發育的規律,如果你過早進行站立走路等方面的訓練,孩子的腿部肌肉發展不健全,站立時主要靠腿部骨頭支撐全身重量,導致腿部骨骼變形,造成O型腿或X型腿。
4
給嬰兒戴上手套防止「抓傷」
寶寶出生後,可能會抓傷自己的皮膚,甚至在臉上留下疤痕,很多父母選擇給孩子戴上手套,因為這樣可以防止寶寶被自己的指甲抓傷。
但事實上,寶寶嬰兒時期生長發育很快,戴上手套有可能影響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如果寶寶經常抓傷自己,那麼家長需要留意孩子是否出現過敏等不適反應並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