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er」創業團隊創始人合影。採訪對象供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3日電(記者 王曉芸 實習記者 劉梓婷)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投身創業大潮,拼創意,比創新,勇當時代「弄潮兒」。這其中,有這樣一支由清華、北大學子組成的青年創業團隊,他們的創業項目可「不一般」——通過自主開發的答題交友APP巧當「紅娘」,幫助在校大學生交友「脫單」。目前,他們的「校園社交網絡」已經延伸到全國多所高校,在大學生中間流行起來。
創意相碰撞 同走創業路
2015年8月裡一個炎熱的夏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通信工程專業學生王榮山的腦子裡,一個想法忽然蹦了出來——他要做一個項目,解決大學生戀愛交友需求。
這此之前,王榮山已經是學校小有名氣的「創業達人」,比如開創校園水果O2O銷售平臺等,有了一定的創業經驗。可唯獨這個點子,他遲遲沒有「開刀」。用王榮山自己的話說,並不是害怕創業失敗,而是怕「才華不夠,時候未到」。
轉眼到了2017年,在清華大學的校園裡,善於觀察校園生活的女生李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可同學們的交友範圍卻還是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很多同學天天喊著要「脫單」,但成功的卻不多。學習新聞專業的她思維活躍,一個點子隨即在腦海裡閃現——在智能通信時代,為什麼不用網際網路產品去解決同學們社交面窄的問題呢?
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治通過好友結識了王榮山,他們的創意不謀而合。此時的王榮山已經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了幾年,積累了不少資源。而李治則有著豐富的校園活動組織經驗。規劃好前期方案,搭建起技術團隊,他們決定放手一搏。
實踐出真知 「走心」最重要
然而,創業過程並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順利。為了更好地確定這款軟體的定位,他們在大學生中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女生們普遍更傾向「交友」而非「戀愛」軟體。而且大部分同學對交友軟體用戶身份的真實性及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有較高的要求。
基於此,他們決定做一款大學生專屬的、走心的、人性化的社交軟體,首先就要保證軟體使用者身份的真實性。據王榮山介紹,每名用戶在註冊時需要上傳能夠證明自己身份的學生證或者學生卡圖片;軟體後臺則安排有專門運營人員對用戶上傳的學生證件信息和用戶填寫的信息進行比對,兩方符合才能通過審核。同時,為了保護用戶的隱私,在審核通過後系統就會刪除其證件圖片。
另一方面,與一般社交類應用軟體不同,考慮到大學生的社交習慣,王榮山、李治和團隊小夥伴們發揮「腦洞」,決定通過答題考試的方式幫助用戶尋找契合自己性格、興趣愛好的朋友。在軟體平臺裡,由女生出題,男生答題,只有通過考試,雙方才能加為好友,進行下一步對話。
「日常生活中,任何兩個人之間的交流本身就是一種你問我答的形式,我們想到了把這種你問我答的方式通過一方出題另一方答題的形式來實現。出題的人要真誠的設置一些問題用來考察對方的交友態度和目的,答題的人又可以通過出題人的題目來判斷是否去回答,這樣就實現了一個雙向的過濾和篩選,讓大家真誠、走心的去交流」,王榮山說。
終於,經過無數次試驗,2017年6月,這款名為「Summer」的大學生交友軟體正式上線。9月,「Summer」率先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推廣,很快引發「爆點」,2個月的時間就有近8千名同學註冊。趁熱打鐵,「Summer」創業團隊獲得了「天使投資」,並進一步擴展了業務團隊。
創業坎坷多 初心走向前
「一炮打響」後,王榮山、李治和團隊成員們並沒有鬆一口氣,對於他們來講,前路漫漫,有更多的困難等著他們去克服。
據王榮山介紹,Summer APP上線後,「答題交友」的模式很受用戶歡迎,平均每天都有一萬多份問卷產生;同時,軟體內設置的「黑板牆」(用戶之間問答交流專區,用戶可發起關於學習、就業等方面的提問,其他用戶可以幫忙解答)等欄目,也受到很多在校大學生的青睞。
但是,收穫掌聲的同時,也有用戶也提出了批評,抱怨身份審核過程緩慢、軟體使用體驗不流暢等問題。另一方面,由於目前開放的學校有限,未能涉及的學校的學生則不能註冊使用該軟體,引起了一些不滿和質疑。
對於此,李治表示:「我們想為大學生們提供一個專屬的、單純的交友平臺,只對高校同學開放,相比其他社交軟體,這樣做保證了用戶的單純性。而未來,等我們運營能力進一步提升,會繼續開放其他學校,也感謝其他學校小夥伴們耐心的等待。」
「在學校開放範圍問題上,我們比較克制,採用了逐步開放的策略。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把保證Summer的社區氛圍放在了第一步。現在我們已經完善了舉報機制,可以很好的處理一些不合適的內容和用戶。」王榮山談到:「目前已經有100多所學校的大學生可以註冊體驗。對於很多同學由於學校無法開放給予差評,我們表示理解。未來,等我們運營能力進一步提升,會繼續開放其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