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當老牌藝術雜誌遇到一群超會玩的藝術家,會摩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展覽現場
11月24日下午,雖然天氣寒涼,但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內,大家熱情高漲。這裡,由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畫刊藝術中心主辦的「《畫刊》45周年封面計劃」展,正式開展。
△策展人孟堯(左二)在做導覽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畫刊》主編、策展人孟堯介紹說,展覽源於創新和嘗試,展出的內容都和2019年《畫刊》封面圖有關。吳俊勇、何工、陳丹笛子、柯明等12位藝術家,以「媒體」為命題創作了封面作品,為觀眾展示了藝術與傳統媒介之間,所碰擦出來的絕妙火花。
【現場】
驚豔,他把「畫刊」刻在柔美的背影裡
△吳俊勇 封面就是書的皮膚
走進展廳,一整面牆的塗鴉十分吸睛,定神一看才發現,原來每一張照片都是一個文身圖樣,而最上方的一張女人背影的照片,就是《畫刊》2019年第1期的封面。中國美術學院老師、藝術家吳俊勇介紹,這個作品的名稱叫《封面就是書的皮膚》,他認為,紙質可以是媒介,手機可以是媒介,人的身體和皮膚也可以是媒介。「我將『畫刊』文在皮膚上,又把它拍成照片,做成封面,無形中,兩種媒介打破了邊界,很有意思。」
很多人好奇,這個背影裡的人是誰?「她是一位杭州的女攝影師。」吳俊勇告訴記者,他在微博和微信公共號上發布徵集後,大概有20多個人報名,有不同城市和職業的參與者,最終選擇了這位攝影師。他覺得,作為一本雜誌的封面,最好能起到在一堆書中脫穎而出的作用,一個女性柔美的背影,目光自然會被吸引。而這幅作品背後,更是把意義擴展到了人和書本上,也讓更多人有機會去了解這本雜誌。
有趣,既是消息樹基站又是二維碼
△李勇政 等待救援的基站
在展區內,有一張風景照受到大家關注。乍一眼看去,圖片上是松樹,而遠看發現,圖片上的無數小星形組成了一張二維碼,拿出手機掃一掃,竟出現了英文字「Help Me」。該作品的創作者李勇政介紹,作品名叫《等待救援的基站》,圖片上的樹其實是一棵複製樹形發射基站。當觀眾走進作品展覽空間,用手機掃碼後,就會收到一段求救的信號。
之所以有這樣的構思,源於他與紙媒的淵源。「《畫刊》這本雜誌曾經很有影響,以前經常讀。我們那個時代學藝術的人,當時獲得很多關於藝術與藝術界的信息,都是這樣一些媒體單向度傳播的。」李勇政認為,如今的4G、5G也似乎有著相同的力量,兩者意象的碰撞,相信會給每個觀眾一點思考。
炫酷,「失敗」也可以這樣玩
△展覽現場
這是一個關於「失敗」的故事。
展牆上,貼著一個手機,一張長達兩米多的對話聊天記錄……你可以戴上耳機,聽聽手機裡是誰在對話;也可以站在長長的聊天記錄前,細細看聊天的內容。
這件作品名字叫《一次失敗的封面計劃》,也是《畫刊》2019年4月的封面內容。不同的是,畫刊上的封面圖是,手寫的聊天記錄上,寫著「一次失敗的封面計劃」幾個大字。
「我恐怕是和孟堯通話最多的。」《一次失敗的封面計劃》的作者柯明說。
柯明說,最初,自己想的是把自己化妝成不男不女的樣子,但是,一次次的化妝造型,都不滿意。怎麼辦?伴隨時間越來越近,柯明和孟堯都有些著急。於是,孟堯拍板,「要不就做『一次失敗的封面計劃』」。柯明說,怎麼做呢?他這個人有一個特點,喜歡把聊天記錄存下來。於是,誕生了把他自己和孟堯的聊天記錄做成封面的樣子。「設計了幾個版本。有手繪的,有鉛字版的……那段時間不斷試錯,每天幹到凌晨兩三點。」柯明說。
【幕後】
46歲的《畫刊》,從封面再出發
△畫刊
很難想像,這樣一場極具先鋒力量的展覽是源於一本雜誌封面。
孟堯對現代快報記者說,《畫刊》雜誌今年46歲了,曾經是行業內的標杆,想要了解最新最全的藝術資訊,就要通過這本雜誌。
為紀念雜誌創刊45周年,《畫刊》在2019年推出了年度藝術項目「《畫刊》45周年封面計劃」,力圖以每年一次項目的方式攜手藝術家,以媒體生產的形式聯動藝術創作,對中國當代藝術現場提出某種問題,並形成整體性的藝術出版與傳播序列。
去年項目策劃伊始,孟堯就將「《畫刊》封面計劃」定性為一次複合型、系統性的媒體實驗:每年設定一個命題,以12期為一個項目周期,每期雜誌邀約1位藝術家參與封面計劃。「封面之外,雜誌每期還刊載創作手記與藝術家訪談。這些內容構成了『《畫刊》封面計劃』基本面,也成為雜誌媒體生產進一步深化與擴展的前提,探索紙媒的更多可能。」
這還沒完,這次展覽將被集結出版
△展覽現場
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本次參展的12位藝術家,吳俊勇、何工、陳丹笛子、柯明、龔新如、張權、謝曉澤、姚朋、李勇政、秦晉、黃小鵬、蒼鑫,都是現在最先鋒的藝術力量,他們從事繪畫、攝影、裝置等各個細分領域,為雜誌封面增添更多「玩法」。
孟堯介紹,藝術家中有來自史丹福大學的終身教授,有四川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還有很多職業藝術家,他們的想法是很多元的。「把作者媒介表達與思考路徑的豐富性,連結到展廳,為藝術家尋著更多出口。」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之後,本次封面計劃紙刊與展覽的內容,還會被重新編輯與梳理,以圖書的形態出版。那時,由紙刊內容生產、物理空間的藝術展覽、主題文獻出版共同建構的項目才真正達成。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胡玉梅 卞唯偉 宋經緯/文 牛華新 錢念秋/攝
(編輯 範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