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垃圾引發海葵爆發改變海洋底棲生態系統—新聞—科學網
垃圾不僅會堵塞海洋生物腸道,纏繞生物,導致生物無法攝食和逃避,此外,還可以作為載體,通過洋流的作用,將附著生物輸運到其他海域,甚至導致生物入侵。因此,垃圾汙染對海洋環境和生物具有重要影響。而大部分的漂浮垃圾最終都會沉積於海底,使得海底成為海洋垃圾的巨大存儲庫。受觀測手段、成本、研究方法等條件限制,對於海底垃圾的大規模調查往往難以進行,海底垃圾與底棲生物的相互作用過程更是難以觀測。
-
科學:不斷增加的海洋風暴可能會改變海藻森林生態系統
在南加州附近的海帶森林進行的一項大規模、長期的實驗為人們帶來了新的見解: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氣候的變化可能增加海洋風暴的頻率,沿海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會受到怎樣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正如一些氣候變化模型所預測的那樣,不斷增加的風暴頻率可能會極大地改變生活在加州海岸線上的海洋生物的比例和種類。
-
黃海水產研究所「藍海101」號渤黃海共享航次春季航次圓滿完成
半島記者 毛梓權6月11日,隨著一聲清脆的長笛,黃海水產研究所「藍海 101」號(國內最大的漁業科學考察船,又稱「漁業航母」)緩緩靠岸,駛回深海基地碼頭,標誌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黃渤海科學考察實驗研究(NORC2020-01)共享航次(以下簡稱「渤黃海共享航次」)春季航次圓滿完成。
-
中國首次在南極太空人海開展海洋生態調查
新華社「雪龍2」號1月5日電(記者 劉詩平)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隊員5日首次用大型底棲生物拖網在太空人海開展底棲生物調查,這是中國在太空人海首次開展海洋生態系統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海洋生態調查包括海洋浮遊生物、遊泳生物、底棲生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等各個類群。
-
重構貝藻礁生態系統 唐山海洋牧場打造海底「新綠洲」
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供圖長城網訊(記者 楊建民 趙曉慧 王守一)層疊的牡蠣礁上,貝類、海參附著生長;繁茂的海藻林中,魚類、蝦蟹追逐嬉戲……透過水下視頻實時監控系統,一個生機勃勃的海底「新綠洲」出現在記者面前。這片海域位於唐山國際旅遊島,是唐山海洋牧場實業有限公司十年耕耘的結果。
-
「大洋第一潛」海底有奇遇:發現至少8種新海綿
當地時間8月9日,北京時間8月10日,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王春生研究員在位於東北太平洋的中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創造歷史——中國科學家搭乘本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大洋第一潛」。最大下潛深度5268米。
-
黃海水產研究所專家與美國、西班牙科學家聯合主編的英文專著正式...
黃海水產研究所專家與美國、西班牙科學家聯合主編的英文專著正式出版2019-03-08 15:0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黃海水產研究所 瀏覽量: 2305 次 日前,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Hanping Wang教授、西班牙巴塞隆納海洋科學研究所的Francesc Piferrer
-
海底總動員!「珊瑚長好了,獅子魚來了」深圳梅沙海洋生態漸恢復
近日,深圳市鹽田區梅沙街道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的鯊哥發來獅子魚的視頻,告訴南都記者梅沙這片海正在逐漸恢復生態環境,還原回小時候看到的繽紛多彩的海底世界指日可待。近年來,鹽田區形成了官方和民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合力,以鯊哥為帶頭人的海洋生態環保服務中心多次出動船艇,種植了10000多株珊瑚,清理珊瑚區海底垃圾7噸多,保育珊瑚海域2.5平方公裡,使鹽田區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鹽田海域的海水質量持續保持穩定優良,引來海豚、獅子魚等屢屢「造訪」。潛水員志願者珊瑚種植進行中。
-
聯合國發布《海洋垃圾立法》報告:海洋垃圾汙染已對沿海生態系統造成極大威脅
2016年10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線發表題為《海洋垃圾立法:政策制定者的工具包》的報告指出,當前,海洋垃圾造成的汙染已經嚴重危害到海洋的生態系統健康與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
抖音推出「海底世界」直播,和陳學冬一起守護藍色海洋
近年來,海洋汙染正在使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現今這艘沉沒的疍家漁船早已與海底環境融為一體,成為各種熱帶魚類、珊瑚、海參、海星、海葵等的聚居地。 據了解,每年至少有800萬噸垃圾侵入海洋,僅是太平洋上的海洋垃圾就已達300多萬平方公裡,甚至超過了印度的國土面積。而海底垃圾的清理並不簡單,纏繞在海底礁石上的漁網需要先用割線器分解再和其他海底垃圾裝入網兜。因為水下行動的困難和海流的衝擊讓垃圾清理的難度遠比地上大的多。
-
99%的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了?原來海底有個垃圾場
本文作者:學術頭條,題圖來自:視覺中國人們通常認為,海洋表面的微塑料顆粒會直接沉降到下面的海底,失蹤的99%海洋塑料可能抵達深海,但仍不清楚其具體位置。本研究的主要作者,曼徹斯特大學伊恩·凱恩博士說:「幾乎每個人都聽說過臭名昭著的海洋垃圾帶漂浮塑料,但我們對在深海海底發現的高濃度微塑料感到震驚,這些微塑料並不是均勻分布在海洋區域,相反,它們隨著強大的海底洋流分布,這些洋流把它們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區。」
-
【推薦】|中國小型底棲生物研究的40年——進展與展望
中國海底棲橈足類的分類學研究. 青島: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王擺, 汝少國, 於子山, 等, 2007. 自由生活海洋線蟲Chromadorina sp.的生活史研究. 水生生物學報, 31(5): 751–754王小谷, 周亞東, 張東聲, 等, 2013. 2005年夏季東太平洋中國多金屬結核區小型底棲生物研究.
-
科學網—分析海洋底棲魚類重金屬鎘累積機制
本報訊(記者徐海、朱漢斌)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悉,該所張黎團隊利用多重穩定同位素示蹤技術,在研究海洋底棲魚類中重金屬鎘累積方面獲重要進展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鯨落」!
鯨落及其生態系統鯨落(WhaleFall)的含義其實和從字面上來了解差不多,當鯨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屍體最終會沉入海底。生物學家賦予這個過程一個名字,就叫鯨落,意為鯨沉落的過程!不過對科學家來說,它有著更加深刻的含義,因為鯨落其實代表了深海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
海洋生態保護警鐘長鳴:全球海洋治理中國在行動
專項行動方案的舉措包括:壓減重點湖泊網圍養殖規模,壓減海洋捕撈漁船,推進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實施,推進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推進水產健康養殖,推進海洋捕撈裝備更新升級,提升海洋與漁業生態修復能力,提升海洋與漁業生態保護執法水平。
-
近200年海洋表層水pH值下降0.1——海洋真的在「變酸」嗎?
其實,在地球地質歷史上,並非沒有過海洋酸鹼度大幅度變化的先例。距今5500萬年前,由於海底「可燃冰」融化釋放出巨量的甲烷,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突然增加,在短短幾千年時間裡,地球溫度上升了6℃左右。2萬億噸的碳溶解到海洋中,海水的pH值急劇下降,造成海底碳酸鹽大量溶解,進而導致大量海洋底棲生物滅絕。地球歷史上出現過的4次生物大滅絕事件,都伴隨著海水酸化的現象。
-
南海所《南海海洋牧場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獲2018年度中國水產...
南海水產研究所榜上有名,由陳丕茂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南海海洋牧場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成果榮獲2018年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成果由南海所、汕頭大學、廣東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預報中心、廣東工業大學和汕頭市海洋與水產研究所共同完成。
-
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始建於1950年8月,前身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1月擴建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多學科綜合性海洋研究機構。 海洋研究所主要以物理海洋學、海洋地質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化學和海洋環境科學為基本學科,緊密圍繞著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和全球變化這兩大核心問題,在「海洋動力過程及其資源環境效應」和「『藍色農業』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2個重點研究方向下,優先開展實驗海洋生物學與生物技術、海洋生物區系與生態、海洋環流及其相關動力過程、海洋地質動力過程與古環境等4個重點領域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研究。
-
海底也有茂密的「草原」?海南大學教授為您揭秘
海底草原——海草床。本組報導由海南大學黃勃教授供圖文海南日報記者單憬崗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自然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海南是我國海草分布最為豐富的省份之一,海南島周邊海域分布著較大面積的海草。
-
山東:青島百果山上建造「海底森林」
2014青島世園執委會與中國海洋大學 「牽手」,會聚以管華詩院士為代表的老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海洋植物的分類、生理、生態、增養殖、遺傳育種、加工利用和藥物研發等方面的「頂尖智慧」,將在世園會園區——百果山上建造一處 「海底森林」,以喚起人們對自身生存環境的危機意識、對海洋家園的珍惜和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