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嘗試藝術,我可以保證,30年後孩子們將找不到工作,因為他們沒辦法競爭過機器。」——馬雲
—這是動聽在線的第102篇文章—
藝術類的學習不是閉門造車,必須通過不斷的比較,不斷的展示,不斷的去適應各種表演環境才能夠得到提高。
當孩子表演完精心準備的節目,家長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這不僅僅意味著一種學習成果的展示,更是意味著選擇藝術道路有多么正確。
特別是捧著獎盃和證書的那一刻,榮譽讓從前付出的辛苦都變得值得,也會讓未來前行的腳步更堅定,這種成就感只能從比賽中獲得。
因此,越來越多的家長們鼓勵孩子參加比賽。但是,除了這份自豪感和榮譽感,你知道參加比賽對孩子自身的成長來說,意味著什麼嗎?
比賽是有舞臺的,讓孩子站在萬人中央,在眾目睽睽之下釋放天性,接收來自觀眾或者評委們不同的眼神、表情,他才能慢慢學會克服緊張,勇敢戰勝內心的恐懼,展現自我。
在比賽中塑造勇敢的個性,清洗恐懼害怕,解放天性,不斷收穫自信,才能讓每個孩子完成真正的蛻變。
對於學習語言的孩子來說,即使比賽前已經背得滾瓜爛熟,登上舞臺之後也會被現場震撼到,緊張得說不出話來。這時候,就很需要讓孩子更多地去適應賽場環境。
習慣成自然。大膽開口說話和現場應變能力也就被慢慢地培養出來了。
比賽的規模越大,舞臺也就更大,來到這裡發光發亮的優秀少年也就更多。只有站上更大的舞臺,才能有機會和全世界的高手正面對決,切磋技藝。
對手的強大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動力和挑戰。教會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超越對手,能讓藝術學習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心理學研究證實,6-12歲是孩子自我意識最明顯的時期,這期間孩子對各種競爭的結果特別敏感。家長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積極地參與集體活動,激發孩子參與競爭的熱情和動力。
適當參與比賽能激發起孩子的鬥志和活力。因此,參與到競爭性的活動之中比獲勝更為重要。這個過程中,不僅僅有競爭,更有合作。
學習音樂的孩子,可能會在一個樂隊裡發揮領導的作用;學習舞蹈的孩子,可能會在舞團裡擔任中心的位置;學語言的孩子,可能需要和自己的搭檔磨合好語句的銜接……
在每一場大型的比賽中,學會與搭檔完美配合,這是藝術人生的一門必修課。如果和夥伴之間有著高度的默契,就很容易給表演加分。
每一次比賽都可以通過觀摩其他選手的表現,既能學習別人的優點,也發現自己的不足。抱有一種學習、欣賞的心態,而不要徒生嫉妒心或者過分的失落感。這樣易於培養孩子健康的心性、寬廣的胸懷。
在電視節目《我是歌手》中,參賽歌手憑著對音樂的無比熱愛和執著追求,用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正視競爭對手。
排名靠前者,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送去衷心的祝福;排名落後者,大家給予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勵和誠摯中肯的評價。
其實這只是一場比賽,沒有一個對手是失敗者。大家在一起唱歌建立了情感,彼此間相互欣賞對方的音樂才華,已經超越了賽制的殘酷。
欣賞自己,更要成就別人。
在很多語言類賽事中,孩子表演完自己的節目之後就開始游離於整場比賽。此時,家長應該幫助他集中注意力,告訴他即使自己的節目表演結束之後,也要學會傾聽,聽聽別人是如何遣詞造句,如何抑揚頓挫,如何敘述一個有趣的故事。
做好你自己,也要有格局接受並欣賞對手。這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
無論學習什麼,最重要的就是堅持!
易烊千璽的童年是在各種興趣班之間不停穿梭。從小經歷大量的、嚴苛的訓練,易烊千璽當然也會有不理解、想偷懶的時候。這時,他的父母就對他說:「只有這樣,你才能與眾不同。」
只有堅持,才能與眾不同,才能有所成就,這是父母給千璽植入的信念,也可以說是他不畏困難,堅持下來的支點和勇氣。
我們總告訴孩子,只要不放棄,只要一直在努力,未來就是光明的。但是,每一件事都做到堅持不懈,決不放棄,是很難的。很多時候,孩子往往三分鐘熱度,最後變成了家長的堅持。
而參加比賽,會讓孩子嘗到「甜頭」,知道了堅持,懂得了堅持,學會了堅持。
全國不同藝術領域的比賽,規模大小不一。家長應該選擇更有儀式感的舞臺,高品質的舞美和特效,正規的演播廳錄製,專業的平臺,權威的背書……一定能給孩子更好的參賽體驗,也能給孩子留下珍貴而又不可復刻的記憶。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正是因為你的堅持,你的不放棄, 你為自己贏得了一次站上頂級舞臺展示自我的機會,這已經是巨大的成功了。
哪怕不能站在領獎臺上,哪怕成績只提高了一點,孩子都已經實現了自我的超越,從而更有毅力,更發自內心地熱愛。
只要是比賽就會有輸贏,成績也有高低。家長可以通過比賽這一契機對孩子適當進行挫折教育,教會孩子面對挫折的正確心態和方法,比如:
面對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我們可以再接再厲,每次提高一點,用積極的心態面對比賽,即便失敗,我們可以重頭再來;
在比賽活動中,有成績不理想的,有發揮出錯的,有本身水平存在差異的……沒有人總是贏家。
讓孩子適當地忍受失敗,就能讓他建立起面對挫折的防禦和反應機制,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有了勇氣的培育,經驗的累積。
他認識失敗,就像認識一個老朋友,當這個朋友再出現時,他就不會感到恐慌和驚異。
成長的路上,痛苦和挫折是必要的。只是說教並不能讓孩子真正明白,要把孩子放在充滿各種挑戰的大型比賽裡,在比賽中磨鍊心智。
比賽像一面鏡子。孩子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和自己的優點。
比賽中有的孩子發揮穩定,但有的因為過度緊張一上場就忘動作了。這時候,孩子往往會下意識尋求幫助,依靠老師和家長在臺下提醒。
參賽經驗不足的孩子因為壓力過大產生低落情緒,一場比賽就只能在慌亂和哭泣中結束。相反地,擁有一定參賽經驗的孩子不會因為自己發揮失利而氣餒,仍然選擇完成了比賽。
這樣的孩子能從比賽的體驗感中判斷出自己的能力,更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目標,深刻感受到一次比賽對自己的成長形成的影響,帶來的改變。
因為,他在思考,在總結,在反省,在為自己下一次表演積累經驗。
比賽是學習交流的過程,即使再好的成績也有不足之處,但更積極的一面是,孩子有機會和明星導師、行業內資深評委互動,這些寶貴的指導是無價的並且受益終生的。
藝術教育本身是素質教育,參與各類大型比賽是一種基於藝術活動的鍛鍊方法,從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或改變孩子的身心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