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萬眾矚目,每年全國各省高考分數線一公布,各種升學率排名紛至沓來,各種議論不絕於耳,繞梁三月。
很不巧,2016年至2018年三年間,福建高考錄取分數線在採用「全國1卷」的十個省份中排名基本墊底,統計的211(985)院校錄取率卻高於其它省份。
福建高考被推上了全國輿論的風口浪尖,各種段子層出不窮,有些網友甚至質疑福建超額佔用了全國教育資源;更離譜的是,網傳許多高考移民暗渡陳倉,紛紛奔赴福建搶佔高考資源。
成績擺在那裡,福建人被網絡議論搞蒙圈了,一時之間,無言以對。
都知道福建經濟發展好,福建人有錢;福建人出差旅遊做生意,很多人見面就稱「土豪」,但往往後面附帶的潛臺詞是:沒文化,我喜歡。
這下麻煩了,「沒文化」的帽子扣上了,還帶高考認證的。
遍布全國各地的福建生意人最先急了,經常被調侃,很沒面,壓力山大。
「這幫小子太不爭氣了,老子在外面打拼,你們卻不認真學習。」
其實福建的家長錯怪孩子們了,福建的孩子有大愛、有擔當,很上進,太委屈。
事實究竟怎麼樣,我們一起去看看。
全國高考升學率排名統計採用「一本升學率」和「211(985)錄取率」來比較,表面看有一定合理性,其實很不公平;教育資源分全國性資源和省級資源,真正能比較、分高低的只能是「211(985)錄取率」,全國性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合理性要按人口來比較才是真實準確的。
2016-2020年期間,全國各省的升學率相對穩定,為了有個直觀的感受,我們把採用「全國1卷」的省份和公認高考升學難度高的江蘇省、浙江省2017年高考數據放在一起比較。
數據顯示
福建、江蘇、浙江的考生絕對數很低,按考生統計的211錄取率偏高,按人口統計的211錄取率很低。
廣東、江西是兩個極端,兩種算法都牢牢佔住榜尾和榜首。
211院校全國人均錄取率為0.332‰,有趣的是,經濟發展越好的省份分配到的全國性教育資源越少。可能的原因是:經濟好,教育投入大,省級的教育資源多,國家關注就少了。
福建考生有點冤,分配到的資源少還要被質疑;人家廣東、江蘇、浙江至少還博了一個好名聲。
福建考生到底怎麼了
資料顯示,福建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一直保持全國的前列。但福建考生絕對數卻一直很小。
福建2008年考生人數為歷史最高,達到326873人,按人口比例計算與其它省份相當;然後逐年下降,2016年甚至只有17.5萬考生,近幾年也只保持在20萬上下。
孩子們都去哪了?
福建孩子守規矩。
一個中考分流政策讓福建孩子近一半上不了高中,有些地市甚至中考各科平均分(百分制)達到75分都上不了高中。
豁達的福建年輕人,強忍淚水故作平靜道:「沒事,你們好好上高中,考個好大學;我去闖社會創業,以後你們可以到我公司上班。」
毅然決然轉身,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福建的孩子有大愛、有擔當。
高考向來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激烈,好學校就這麼些,考生一多機會就少;孩子們的大哥大姐都是過來人,深有體會。
一些沒考上理想大學的,大都不再復讀;一些沒考上大學的,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條條大路通羅馬,直接走上社會,挑起家庭重擔;他們都把機會留給弟弟妹妹。
福建考生太委屈
福建地處邊陲,臺海前沿,一向爺爺不疼姥姥不愛;全省只有兩所211院校,其它領域的全國性重點大學一個都沒有,高等教育資源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綜合考慮,福建分配到的全國性教育資源基本是最少的。
福建只能自力更生,福建人民勒緊褲腰帶,幾十年如一日,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推動省級高等教育產業蓬勃發展,為福建孩子打造了良好的教育平臺。
福建人民砥礪前行辦教育,福建孩子不負韶華求上進,好不容易抹平與其它省份的教育資源差距,高考升學率有所上升,孩子的求學機會有所增加,沒想到卻引來了鋪天蓋地的質疑。
全國人民應該還福建一個公道,還福建考生考生一個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