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始終不願收留難民?並不是太狠心,而是歷史教訓太慘重

2020-12-17 騰訊網

如今全球蔓延著嚴重的新冠疫情,各國幾乎大部分的精力都用於疫情的防控了,但是部分國家雖然也著急疫情的態勢,卻沒有辦法專注於疫情的防控,因為他們正在面臨的是比疫情更可怕的事情,就是戰爭,而該地區便是一直以來都炮火連天的中東。這裡的國家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抗擊疫情,抗擊敵人已經讓他們疲憊不堪,在這些年的戰爭中,無數的士兵和民眾死亡,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難民。

有部分歐洲國家還是願意接收這些難民到自己國家的,但是接收一定數量之後就不再允許難民進入了,他們需要的是廉價勞動力,而不是真的大發慈悲。但是難民還是有很多,於是這些歐洲國家便在國際上呼籲各國接收難民,但是我國卻遲遲沒有動作,很多人可能會問,中國不是一向是一個有愛心且善良的民族嗎?那麼中國為何始終不願收留難民?其實並不是我國太狠心,而是歷史帶來的教訓實在是太慘重。

我國歷史上發生過三次因為大量接收難民,而導致國家政權被推翻的事件。第一次是在東漢年間,匈奴人發生內亂,許多南方匈奴就來到我國的國土上,他們驍勇善戰,幫助漢朝擊敗了北方的匈奴,於是當時的皇帝龍心大悅,將他們留在朝廷,沒有及時遣送回國,於是這些南方匈奴對漢朝不斷發動了攻擊,雖然很多次都被漢朝的武力鎮壓了,但是多次的戰亂還是導致百姓民不聊生,直到西晉年間,匈奴一位非常具有謀略的首領徹底導致了西晉的滅亡。第二次是在唐朝的時候,上百萬的東突厥來到我國境內,當時我國朝堂上突厥人就不在少數,為了防止引發動亂,這些難民就被安排到了邊境,他們也確實戰鬥力十分強悍,建立了許多功勳,直到唐玄宗上位後期,朝廷中有兩位突厥官員,帶領這些突厥人發動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於是唐朝也就此覆滅。

第三次就是在明朝期間,努爾哈赤的祖先來到明朝的遼東地區,這裡是有本土的宗族女真族人的,兩派之間互相看不上眼,但是在努爾哈赤時期,他一步一步收復了女真族,統治了整個遼東地區,最後大舉對朝廷發動進攻,最終顛覆了明朝政權。所以這些歷史的教訓使得我國在對待難民的問題上也不得不小心謹慎,甚至還要提高警惕。當然除了歷史的原因,還有一些當代的其他原因導致我國目前不願意接收這些中東難民。

其一,中東難民不斷增加的原因是很多西方國家對該地區進行的戰爭行為,誰製造誰負責,我國絕不會為西方國家的過錯買單,我國的愛心用於幫助這些地區的人民進行戰後重建工作已經足矣。其二,我國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雖然大部分地區的物資還是比較富饒的,但是也只是夠我國本土人民的生活。一旦有了第一批難民的進入,就將會有源源不斷的難民進入我國,對於我國來說將會是非常沉重的負擔,不要開始就是在源頭上解決了這樣的麻煩。

其實接收難民也並不能從根本上幫助這個國家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沒有戰爭,但是對於西方國家來說,不再中東地區挑起事端那是不可能的事,於是我國只能在戰後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我國在國際上一直以來遵循的原則就是很平共處五項原則,不輕易挑事,也會在國際需要的時候,第一時間對其進行捐款或援助。但是接收難民這件事,是我國對自己的保護,西方國家別想對我國進行道德綁架,畢竟我國的善良也總得帶點鋒芒。

相關焦點

  • 難民被迫「流浪江湖」,中國拒絕收留,不是無情,而是教訓慘重
    據了解,現在中東很多國家的難民被迫「流浪江湖」,而我們國家也是拒絕收留他們,但是並不是我們無情,而是歷史教訓慘重!中東難民雖然現在很多的國家都處於和平的階段,但中會出現一些大國為了資源問題,而去針對一些國家。我們都知道中東地區常年處於戰亂的階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當地地區有大量的資源,就好比石油。
  • 中國地大物博為何不接納難民?不是冷血,而是曾經的教訓太慘痛
    但是土地面積都十分的狹小,根本無法容納這麼多的難民。那麼,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是世界上領土面積第二大的國家,為何中國不收留難民呢?是因為沒有同情心嗎? 並不是的,中國人講究"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著這種胸懷寬廣的博愛之心。
  • 西方公開發難:中國有義務收留難民!專家回4個字太霸氣
    而難民處境為何越來越窘迫,不得不引得各國深思。造成難民數量只增不減的主要原因是戰爭,這些戰爭的主戰場就是中東地區。近些年來,中東地區一直動蕩不堪,由於這個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使得爭奪頻發,而這些由爭奪引發的戰爭直接受害的就是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民。這些人民被迫流浪,成為了歐洲國家不願收留的難民。
  • 西方想不通,為何中國不願意接收難民呢?
    所以一直以來,難民問題就是困擾全世界的一個主要問題,為此很多國家就加入了接收難民的陣營,包括西方,而我國一直以來那是堅決不接收難民。為此,西方想不通,為何中國不願意接收難民呢?其實原因只有四個字。我們知道西方接收中東難民,近幾十年來接收了數千萬,而且到現在還有源源不斷的難民在向歐洲遷移,所以西方一直標榜自己是接收難民最多的地區。但是其實西方接收難民,絕不是其所謂的人道主義和世界情懷,這兩個詞在西方是沒有的。
  • 德國人收留難民是患了「聖母癌」?
    不少國人因對難民有看法而諷刺德國人「聖母」,在德中國人尤甚敘利亞難民危機,本是一場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但很多人在對溺亡的3歲敘利亞小童表示同情的同時,也認為收留難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所謂「7歲女孩被難民強姦」等德國人遭殃的說法,基本上都是不實消息這幾天流傳的「德國人因收留難民而遭殃」的消息,包括「Chemnitz 7歲女孩在公園被強姦」、「Freising女學生臨晨被強姦」、「慕尼黑老城區28歲中國女生被難民強姦未遂」等等,但基本上都只在社交媒體上流傳
  • 西方聖母:拿出你們的大國擔當,中國有責任收留難民
    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幸福的環境裡,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裡有不少難民,一些西方國家這時候就拿我們的大國擔當說話了:你們有責任收留難民。難民是如何產生的可能在很多人的概念裡,難民是一個非常遙遠又陌生的名詞,但是世界上難民群體還是非常龐大的。
  • YC事件,看看收留難民有多危險,千年歷史前車之鑑,不要做聖母婊
    蹭一下熱度,這什麼卓的懟YC,稱之為惡之花,查了一下居然是聯合國難民署正式任命其為聯合國難民署中國區代言人,也不知道這個頭銜是幹嘛的,反正從此就好像上升了格調,呼籲收留難民。真是應了那句話,戲子誤國,男兒口大食四方 女兒口大食窮郎,沒這文化底蘊和思想境界就不要去幹這些事情,你不是因為本身就參與救助難民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被授予這個稱號,而是因為有了這個稱號,才去關注難民問題,可當你關注了這個問題,又沒有足夠的知識底蘊去操作這個事情,不是你嘴大就可以胡亂說。
  • 國道教訓太深刻,不願悲劇重演
    在之前,就有過一個中國最美國道G315在網絡上爆紅。這個最美國道就在中國的甘肅,旅遊的時候選擇經過這裡,還能夠一路遊覽各種甘肅的大好風光。被評為最美國道,可不是因為路上的景點。而是這條甘肅的國道,本身就有一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壯氣息,在這裡旅遊的時候能感受到古代邊塞的肅殺之情,也能體會到在大漠中那種一望無際,四下蒼茫的感覺。而最美省道212同樣不逞多讓,相比與國道G315的美,省道212的美則更加溫柔婉約,同時卻是另一種浩然大氣。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省道212,這條被譽為中國最美省道的212,其實就被藏在了中國的陝西。
  • 歐洲難民危機禍起"聖母心"泛濫?基督信仰揭秘"被誤解的真相"
    此前,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也借發表傳統新年文告的契機,視捍衛移民難民為己任。他曾表示,一個只考慮築牆而不是建橋的人,不是基督徒。以「建橋」而非「築牆」的態度對待移民難民,的確與基督信仰在西方文化中的影響頗有關聯。在法國,基督徒因信仰而幫助和接待他們的事例有很多。「地中海七國」(Med 7)第四次領導人會議於1月10日在義大利羅馬舉行。
  • 美媒:德國人為何願意接納難民
    觸動歷史神經敘利亞男孩艾蘭·庫爾迪的屍體被衝上海灘;移民們在邊界關閉後被困在匈牙利;另有難民因窒息死在奧地利的一輛卡車裡——這些畫面使本地的冷淡和漠然情緒一掃而光。不過,這種震撼是發自內心的,觸動了歷史的神經。
  • 大批難民無家可歸,西方國家想讓中國擦屁股,最終中國霸氣回絕
    美國讓中國接收難民雖然在經濟方面他們十分落後,但中東地區的石油資源是十分豐富的,而且有著很大的經濟優勢。但這並沒有給他們帶來福音,而是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災難,讓他們置身於內憂外患之中,長期的分裂就像是一盤散沙。歐洲隨著中東地區難民的不斷湧入,這也讓歐洲國家都感到吃不消,承受不起。
  • 讓我們看看德國當年是怎麼接收越南華僑難民的
    很多從中國來的,或者在國內的學者有自由主義的傾向,然而如果再進一步升華為注重人為關懷,社會公正的民主左傾學者,就不是太多,錢老師通過他一系列的文章,從理論上闡明兩者的關係,他對我知識的積累,理念的提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下面說說轉發的這篇文章,我自認為非常重要。
  • 為何老師不告訴你,田忌賽馬的後續?付出的代價實在太慘重
    也就是這樣的考慮,也包括對於孩子們成長發展的長期考慮,於是會在孩子們長期所使用的課本上,選擇一些適合他們的閱讀理解的歷史故事。就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就有這麼一個在中國歷史上非常出名的歷史故事——田忌賽馬。其實,對於這個故事,幾乎所有的家長朋友在小的時候,也會聽說過。
  • 故宮為何下午五點必須關門?61年前的教訓太可怕,不得不小心
    遊客參觀故宮博物院時,一定要知道必須在下午5點前離開故宮博物院,因為故宮博物院下午5點就要清場閉館了,但其實下午5點太早了,而且現在很多景點都是晚上開放,只有故宮博物院下午5點後會馬上閉館,今天我要說的是故宮為何下午五點必須關門?61年前的教訓太可怕,不得不小心。
  • 歐美國家徹底急了:希望中國接收難民!
    本著誰製造誰負責的原則,只有歐洲個別國家願意為難民敞開大門,這並不是因為這些國家有多善良,而是因為他們需要廉價勞動力,也想通過收留難民來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但畢竟他們不是聖母,所以在接收一定的難民後,就開始關閉了大門,但為了維持自己的善良形象,歐洲各國一直在號召其他國家引進難民,最先被他們盯上的就是土耳其,作為中東的老鄰居,土耳其其實並不想接收難民,但在歐盟的金錢誘惑下,果斷表示會安置好一部分難民,在收到歐洲的好處後,土耳其又想在中東戰場上撈好處,於是希望歐洲各國能支持一下自己!
  • 越南的戰亂:上層貴族難民流入清朝,清朝的做法盡顯大國主義
    歷史上,越南北部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古稱交趾、安南。從唐朝滅亡後,越南就逐漸獲得獨立,到宋朝時,宋朝已經無法收回故土,之後以藩屬國的條件,與中國形成宗藩關係。後來的歷史,即使中原王朝佔領越南北部,但不久又被推翻,又獲得獨立。在文化上,中原王朝一直對越南有影響,越南也是漢文化圈的一員。
  • 知道這些深層原因後,中國絕不會接收中東難民
    第一,中東難民問題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因素,錯綜複雜,既有宗教因素也有政治和能源因素,中東最新一輪難民潮並不是自然災難引起,而是美國和歐洲國家在中東有意為之,是一場國際政治災難,要消解這場災難必須尋找災難的根源,而這場災難的根源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中東發動的基於所謂民主、人權及西方價值的戰爭和顏色革命,既然是美國引發的人道主義政治災難,就理應由美國去解決,這跟中國人民有沒有同情心和悲憫情懷沒有半點干係
  • 歐洲難民題材竟能與二戰納粹歷史相互穿越互文,這部電影太恐怖
    《過境》的落敗可以說「成也歷史,敗也歷史」。影片《過境》改編自德國著名流亡文學家安娜·西格斯的同名小說。為了逃避納粹政權的審判,安娜·西格斯在1933年離開開德國,踏上流亡。在流亡途中,安娜·西格斯寫下了《人頭懸賞》、《拯救》、《第七個十字架》等帶有強烈批判意識的小說,這給她帶來了世界範圍的聲譽。
  • 守著醜妻過日子的「登徒子」,為何成不正經的代名詞?教訓太深刻
    登徒子到底是什麼人,為何成了好色之徒的代名詞呢? 插一下原文裡的話: 「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這段話在歷史上很有名,寫美女就得這麼寫。 宋玉接著說:這個美女愛慕我,老是爬牆偷看我,三年了,我都沒有跟她交往,如此一來,能說我好色嗎?
  • 新婚媽媽的血淚教訓:婆婆太年輕不是福,而是禍
    李然認為孫浩的母親太年輕了,和她幾乎沒有代溝,這個話題肯定會更特別。這樣,和孫浩,結婚後,婆媳之間就不會有矛盾了。 李然嘆了口氣,「年輕的婆婆不是福,而是禍。 婚後生活不是李然想像的那樣。年輕的婆婆並沒有讓婆媳矛盾歸零。李然在她的婚姻生活中仍然感到無助和痛苦。生完孩子面對婆婆,她感到無比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