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當中,部分人經常將大額存單與國債的年收益率進行對比,此外,還會注意流通性、安全性、靈活性以及利率穩定性,因為想辦理符合個人需求的理財業務,而每個人的自身情況存在差距,所以,在面對銀行儲蓄、貨幣基金以及儲蓄國債時會產生難以選擇的現象。當然,對於銀行大額存單業務,年收益率明顯高於定期,不過起購資金門檻最少為20萬元,這一點與國債恰好相反,換句話說,在起購資金門檻方面電子式國債更低一點,年利率也相對較高,投資風險低,可能比較適合於低收入群體或老年群體。
再者,目前部分銀行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4.125%,即存款利率在央行基準利率2.75%基礎上上浮50%,而該年利率比四大國有銀行官方公布的存款利率較高,假如儲戶起購資金為20萬元,意味著三年時間產生的總收益約為2.475萬元,基本相當於部分普通工薪階層小半年的薪資,尤其比定期存款更加划算,對應一年的收益為8250元左右,那麼較國債平均年收益如何?
首先,今年國內發行的儲蓄國債(電子式)年利率以下調為主,以上個月第三、四期為例,其中三年期票面年利率為3.80%,五年期票面年利率3.97%,較去年同期分別下調20BP和30BP,郵政儲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六大國有銀行和部分大型商業銀行均以下調後的年利率出售,這也意味著今年儲蓄國債年收益率與銀行大額存單拉開差距。由於部分銀行存款利率再度上調後,其中大額存單利率上浮50%左右,即三年期實際執行年利率4.125%或4.18%,顯然較三年期國債年利率低出0.325個、0.38個百分點,因此,儲戶存入一定資金的年收益自然存在高低之分,對於追求高收益率的投資者,一般選擇前者的可能性較大。
其次,假如儲戶將20萬元購買3年期票面儲蓄國債,即各大商業銀行會按照3.80%結算利息,在付息方式按年的情況下,儲戶得到的平均年收益約為7600元,即三年後產生的總收益為2.28萬元,較大額存單平均年收益少650元左右,三年存期總收益接近少2000元,這表明當存入的本金相同時,與去年同期相比兩種儲蓄方式產生的收益差距更加突出,其原因是大額存單和國債年利率出現調整,前者總體運行基本趨於平穩,而後者三年到五年利率下調20BP和30BP,促使平均年收益率出現明顯變化。
總的來說,部分銀行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4.125%,比國有銀行存款利率上浮點位更高,而較國債平均年收益高出0.325%,因為同存期年利率下降20BP,三年期票面年利率跌破4.0%關口,所以,儲戶存入一定資金獲取的平均年收益率不及去年同期,並且低於部分銀行大額存單年利率,從而最後產生的收益有點偏低,不過卻仍比定期存款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