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即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具有重要標誌性意義的一年。
體制機制改革:
建築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這一年,建築業改革持續深化,觸及行業的利好舉措持續落地,為行業發展提供新機遇;這一年,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減一半以上、強制招標項目範圍縮小等政策持續發布,為建築業指明發展方向;這一年,建築業在工業化、綠色化、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向高標準、高品質、高效益發展邁出了一大步。在此,本刊通過梳理2018年建築行業的關鍵詞,回顧這一年以來建築業的發展歷程,迎接未來建築業的新變革、新氣象。
2017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建築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深化建築業體制機制改革,包括:
改革承(發)包監管方式:縮小並嚴格界定必須進行招標的工程建設項目範圍,放寬有關規模標準。民間投資的房屋建築工程,試行由建設單位自主決定發包方式。簡化招標投標程序,推進招標投標交易全過程電子化。推行提供履約擔保基礎上的最低價中標,制約惡意低價中標行為。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鼓勵以技術專長、製造裝配一體化、工序工種為基礎的專業分包,促進基於專業能力的小微企業發展。
鼓勵工程諮詢:引導有能力的企業開展覆蓋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項目管理諮詢服務。
國務院辦公廳正式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的通知》(國辦發〔2018〕33號),明確要求:將審批時間壓減一半以上,取消施工合同備案、建築節能設計審查備案等事項,簡化招標投標程序,推進招標投標交易全過程電子化。
2018年7月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實施工程擔保制度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出:採用最低價中標的工程實行高額履約擔保。並對建設單位拖欠工程款及到期未退還保證金等情況也都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大大保障了施工企業的利益。
深化建築業體制機制改革,對解決當前行業發展方式粗放、建築工人技能素質不高、監管體制機制不健全、建築業仍然「大而不強」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全面提升審批效能
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
2018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開展提升辦理建築許可指標排名專項行動,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再壓減一半」。
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試點的通知》,決定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等16個地區開展試點,同時要求,2018年,試點地區建成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框架和管理系統,審批時間壓減一半以上。2019年,在全國範圍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上半年將審批時間壓減至120個工作日。2020年,基本建成全國統一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和管理體系。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多數地區在提高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同時也要看到,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手續多、辦事難、耗時長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更凸顯出改革的重要性。
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的重大決策部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提出,意在徹底改變過去串聯審批、多頭審批的模式,打破部門藩籬,重新梳理設計統一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流程,大力推行並聯審批,全面提高審批效能。業內專家表示,在建築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大力推行對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投資效益、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工程總承包:
或將成為未來發展主流趨勢
2018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於印發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築市場監管司2018年工作要點的通知》中指出,要推進工程總承包,出臺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工程總承包管理辦法,健全工程總承包管理制度。繼續修訂工程總承包合同示範文本,研究制定工程總承包設計、採購、施工的分包合同示範文本,完善工程總承包合同管理。
加快推行工程總承包作為我國建築業改革發展的重點任務,一直以來都是業內關注的焦點。就當前的建設市場而言,政府採用工程總承包發出來的項目越來越多,正成為推動工程總承包市場發展的主要力量。
2018年,推進工程總承包的步伐明顯加快。2018年3月,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印發《2018年全省建築業管理工作要點》,將工程總承包作為重點推進工作。2018年10月,陝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聯合印發《陝西省政府投資的房屋建築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開展工程總承包試點實施方案》,共同推進全省工程總承包試點工作……各地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努力推進工程總承包模式。
在新常態下,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之一,建築業大力推進工程總承包模式快速發展,是必然的選擇,也是行業未來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經過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推動以及試點項目的不斷推進和建築市場長時間的醞釀,我國工程總承包模式逐漸孕育成熟。
工程質量:
實現建築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2018年3月,《關於印發住房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2018年工作要點的通知》中指出,2018年,將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以提升工程質量安全為著力點,加快推動建築產業轉型升級,深入開展工程質量提升行動和建築施工安全專項治理行動,著力解決工程質量安全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全面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強化政府對工程質量安全的監管,健全工程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提升工程質量安全水平。
工程質量安全問題,始終是市場競爭的焦點,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提高工程質量,是眾多建築企業不懈追求的目標,也是擴大建築市場佔有率、提高企業信譽的根本途徑。
2014年,住房城鄉建設部開展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2017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再次發布《關於印發工程質量安全提升行動方案的通知》。經過近幾年的嚴防緊守與多措並舉,2018年的多項數據顯示出建築業工程質量管理水平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同時,與工程質量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工程安全問題呈現出平穩形勢,整體安全態勢優於往年。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這是無數血和淚實例教訓的總結。質量安全是工程建設的「底線」,不僅關係到投資者和客戶的切身利益和居住人權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也是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要求,更是推動建築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誠信體系建設:
促進誠信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取向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指出,失信被執行人,將遭受從事特定行業或項目限制、政府支持或補貼限制、任職資格限制、準入資格限制、榮譽和授信限制、特殊市場交易限制、限制高消費及有關消費等多項限制,可謂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建立和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成為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的必然舉措。《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07〕17號)明確指出:「行業信用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築市場誠信體系被視為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加快建立建築市場有關企業和專業技術人員信用檔案的通知》(建市〔2002〕155號)等一系列的規章條例,則明確了建築市場誠信體系建設的具體實施。加強建築市場誠信體系建設,不僅是整頓和規範建築市場現存問題的治本之舉,也是建築業深化改革和實現長遠發展的重要保證,同時對社會信用體系的健全和市場經濟秩序的規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8年5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及《全國建築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臺數據標準(徵求意見稿)》,10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開《社會保險領域嚴重失信「黑名單」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於信用信息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一系列政策的落地,標誌著建築業的信用時代或將來臨。
全過程工程諮詢:
有利於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和價值延伸
2017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辦發[2017]19號文《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建築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首次提出了「全過程工程諮詢」這一理念,文中明確寫到「鼓勵投資諮詢、勘察、設計、工程監理、招標代理、工程造價等企業採取聯合經營、併購重組等方式發展全過程工程諮詢,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全過程工程諮詢企業。制定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技術標準和合同範本。政府投資工程應帶頭推行全過程工程諮詢,鼓勵非政府投資工程委託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在民用建築項目中,充分發揮建築師的主導作用,鼓勵提供全過程工程諮詢服務」,對「全過程工程諮詢」這一理念下了定義。
之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建市[2017]101號文《關於開展全過程工程諮詢試點工作的通知》,選擇8省市和40家企業開展為期兩年的全過程工程諮詢試點工作,為地方上全過程工程諮詢的推廣發展打通了渠道。
傳統的建設模式是將建築項目中的設計、施工、監理等階段分隔開,各單位分別負責不同環節和不同專業的工作,這不僅增加了成本,也分割了建設工程的內在聯繫,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缺少全產業鏈的整體把控,信息流被切斷,很容易導致建築項目管理過程中各種問題的出現以及帶來安全和質量的隱患。和傳統的建設模式不同,全過程工程諮詢高度整合的服務內容,在節約投資成本的同時也有助於縮短項目工期,提高服務質量和項目品質,有效地規避了風險,這是政策導向,也是行業進步的體現。
綠色建築:
創造高質量生態環境
2018年3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在《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築節能與科技司關於印發2018年工作要點的通知》中指出,要深入推進建築能效提升和綠色建築發展。引導有條件地區和城市新建建築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擴大綠色建築強制推廣範圍,力爭到今年底,城鎮綠色建築佔新建建築比例達到40%。
在建設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我國一直注重環境保護。在城市規劃和綠色建築方面,早在2005年,國家就出臺了《綠色建築技術導則》,旨在引導、促進和規範綠色建築的發展。近年來,綠色建築實踐工作穩步推進,全社會對綠色建築的理念、認識和需求逐步提升。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全國共評出10927個綠色建築標識項目,較上年增加了3000多個,建築面積超過十億平方米。
綠色建築作為建築行業的增量市場,將迎來行業的大發展。目前,隨著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傳統產業快速融合發展,綠色建築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將融合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全面實現節能、節水、節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全面提升綠色建築的質量,使綠色建築更加生態和人性化。這不僅給相關產業帶來了融合發展的機遇,也必將成為建築行業發展的潮流。
建築產業現代化:
實現建築產業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建築產業現代化是以建築業產業升級為目標,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以新型建築工業化為核心,以信息化為手段,對傳統建築業的全產業鏈進行更新、改造和升級,實現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轉變,全面提升建築工程的質量、效率和效益,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目標。
建築產業現代化是隨著當代信息技術、先進建造技術、先進材料技術和全球供應鏈系統而產生的。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的《建築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到要推動建築產業現代化,推廣智能和裝配式建築、強化技術標準引領保障作用、加強關鍵技術研發支撐。《建築產業現代化發展綱要》也明確了未來5年~10年建築產業現代化的發展目標,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建築產業現代化的市場機制和發展環境,建築產業現代化技術體系基本成熟,形成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關鍵核心技術和成套技術。
建築產業現代化不僅包涵了設計、生產、施工的標準化、工廠化、裝配化,而且強調信息化管理,不僅要求建築形成產業化,還要求具備現代化的生產能力和管理手段。推進建築產業現代化,一是要把構配件生產工廠化、施工現場裝配化放在重要位置。二是要用建築施工過程信息化來降低管理成本和生產成本。三是要實現建造過程的綠色化,要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降低建築能耗,提高能源效益,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勞務用工:
改變建築業多年來的用工制度
早在2014年發布的《住房城鄉建設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建築勞務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就提出加強和完善建築勞務管理工作的整體要求,加強建築勞務用工管理;落實建築施工企業在隊伍培育、權益保護、質量安全等方面的責任;保障勞務人員合法權益;構建起有利於形成建築企業產業工人隊伍的長效機制。201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再發《住房城鄉建設部關於批准浙江、安徽、陝西3省開展建築勞務用工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函》,同意浙江、安徽、陝西3省開展建築勞務用工制度改革試點工作。
勞務用工制度改革的重點是,「建立施工總承包企業自有工人為骨幹,專業承包和專業作業企業自有工人為主體的多元化用工制度」。 未來施工企業的用工主要有3個來源:1.自有員工隊伍,可將一部分技能水平高的農民工招用為自有工人;2.外部用工,同專業作業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3.勞務派遣。此外,試點方案鼓勵現有建築勞務企業採取獨資、控股、混合所有制或通過收購、兼併等多種形式,組建法人經濟實體做大做強。
隨著建築業生產方式向工業化轉型,新業務、新模式、新技術的不斷出現,農民工逐步被新型的產業技術工人替代。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推行的勞務用工制度改革,將從根本上改變建築業多年來的用工制度,逐步取消或弱化勞務資質,鼓勵小微企業發展,培養一批現代產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