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石門鄉新營苗族風情小康寨
11月14日,在新營苗寨村民張玉芬的家裡,感受到了苗族的熱情好客。
新營苗寨位於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石門鄉。過去,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山高坡陡,自然環境惡劣,發展滯後,石門鄉成了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石門坎社區新營苗寨更是石門鄉脫貧攻堅難啃的「硬骨頭」,家家戶戶住茅草房,吃洋芋坨坨,出門就是泥巴路。
熱情好客的張玉芬坐在自家客廳的沙發上話家常
「謝謝脫貧攻堅好政策,讓我們有了新家。」張玉芬打開話匣子說起生活的變化。
2015年10月,得益於脫貧攻堅政策,總投資2700餘萬元的項目款投向新營苗寨,項目在拆除舊房的原址上重新設計建設統規統建。苗寨在外觀設計上融入了苗族風俗文化元素,既體現古代苗族文化風貌,又彰顯現代建築文化氣息,並有了寨名「新營苗族風情小康寨」。2016年12月,新營苗寨建成並整寨搬遷入住,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張玉芬過去的家舊照
「搬進新居後,家家戶戶都住上了120平方米的小樓房,用起了電視、冰箱。」張玉芬招呼大家在屋裡坐下,她家的房間乾淨整潔,客廳裡的轉角沙發圍著鐵爐十分溫馨。
石門鄉人大主席楊鼎介紹,新營苗族風情小康寨在建設過程中把以前的83棟破舊茅草房變成了亮麗的風情小「別墅」,寨子實現了雨汙分離,髒亂的院壩變成了寬敞潔淨的文化廣場。
同時,寨子還引進貴州宏華公司「動車式」扶貧帶動養殖生豬,帶動46戶貧困戶每戶增收1200元。舉辦勞動力轉移培訓500餘人次,實現100餘人外出務工就業,增收200餘萬元。今年,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從外地引進先進農業科技公司入駐建廠進行訂單種植80餘畝萬壽菊,戶均分紅達1500元。苗寨扶貧產業全覆蓋,預計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
「日子越來越好,我就盼著身體硬朗能多享幾年福。」張玉芬樂呵呵地說。屋外,金燦燦的萬壽菊迎風招展,83棟小樓房呈同心圓狀成了一道靚麗風景,見證著時代變遷,山鄉舊貌換新顏。
【來源:畢節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