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代開始有人把一些觀賞石稱為「拳石」?
「拳石」是一個盡顯漢語特色的詞彙。百度解讀為:園林假山,小石塊。具體的解釋為:一指園林假山。唐白居易《過駱山人野居小池》詩:「拳石蒼苔翠,尺波煙杳眇。」《舊唐書陽惠元傳》:「凡歷三朝,殆二十年,國家不敢興拳石撮土之役。」亦指供陳設用的玲瓏巖石。清孔尚任《桃花扇傳歌》:「這是藍田叔畫的拳石呀!」
二指小石塊。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七:「劍門關皆石無寸土,潼關皆土無拳石。」明劉基《擬連珠》之三五:「蓋聞奔馬之輪,拳石礙之而格; 迅川之水,束草投之則凝。」
本文開始說到:拳石,這是一個盡顯漢語特色的詞彙。那麼究竟體現了什麼漢語特色呢?毫無疑問,這個詞彙是以形為主凸出了石頭形態。我的新認識是:拳石者,蜷石也。蜷(縮縐、卷形)。因為這也就能憑藉著蜷這個字的字意,從本質上點明了假山是微縮型的山體形狀。當然,假山還有一個人工堆積的重要屬性。至於微縮性這一個重要特點,在盆景假山上更是達到極致一一縮龍成寸。然則現實中這個「拳石」詞彙,雖然令人眼前浮現出象形立體畫面,筆者仍暫且無情剝去其靈秀套:「拳」乃「蜷」的假借字也!漢語造字有六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實六法中的後二法均屬於用字法。假借用字法,就是借用同音且意思相近的字表示新義的一種方法,蘊含借取的意味(不同於用釆借代的音同而意無關的那種「通假字」)。確實,拳(捲曲)和蜷音同義相近。而「拳石」的文字藝韻比較於「蜷(形)石」,無疑更符合中國語言的內外兼具的優美性。
雖然拳石也有「小石塊」意思,但這似乎也應該是「蜷石」的假借用法。因為「拳」形之物大多呈玲瓏狀,自然含有「小」之意。不言而喻,拳(蜷)石,也著重體現了古代文人士大夫情有獨鐘的「漏、透、皺、瘦"賞石審美。同時也蘊含了中國士大夫式的含蓄性格與回歸自然的獨特品味。從而讓一種神凝氣斂,彰顯風骨的文人品性,得以千百年沉澱,並鑄就了中國的一種重要文化符號。
不過,如今「拳石"的指向,倒是被更多的人理解為可盈握可把玩的小型觀賞石。有人也專門舉辦了拳石小型展覽。前些時筆者去日本遊玩,在白川鄉美麗山谷風光中的溪口邊,摭拾到幾枚可盈握可把玩的水石,倒也頗感不虛此行焉:
《白川鄉覓水石几枚》
數寸之高低調臥,玩堪盈握質玲瓏。
桃源幽谷萃青黛,嗜石此行緣又逢。
文:潛虛六藝精舍
圖片:綜合網絡,僅供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