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社會不斷的發展中,紫砂壺也演變了許多,無論是造型、裝飾、還是最基本的成型工藝以及技法。
而對於紫砂壺來說,最最最基本也是獨特的,莫過於拍身筒、百件制壺工具以及神奇的「膠水」脂泥了。
今天紫先生就和大家說一說這奇特的「膠水」脂泥。
相信大家在剛接觸紫砂壺的時候,一定會仔細的了解全手工紫砂壺的製作流程。一般是拍打身筒的成型流程。
從開始的泥料處理,將泥料拍打成厚薄均勻的泥片,泥片的厚度一般在三到四毫米左右,,然後再經過制壺藝人對於壺體的把握,裁切出適當的長方形泥片。
將裁切好的泥片放置於轉盤之上,進行圍轉的過程,形成圓筒狀,再將兩端多餘的泥片切除,而在這裡,分兩種切除方式,直切與斜切。
切完之後,就會開始用到我們紫砂壺製作所用到的「膠水」脂泥了,將脂泥均勻的抹到接口處,再將兩者進行粘合調整。
脂泥其實很像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水泥,只不過脂泥是通過製作此壺的相同泥料通過加水混合而形成的厚厚的泥漿。
脂泥一般是將幹的紫砂泥敲碎,放入器具中,再讓其自身吸收水分後調製而成的。需要注意的是此間對於水量的掌握需要制壺藝人有著熟悉的經驗來進行把握,不然調製出的脂泥可能與原泥料出現偏差。
同樣的,脂泥也不光光只有這一個「膠水」的作用,相對於很多紫砂壺的造型處理我們也會經常運用到脂泥。
例如,紫砂壺的壺蓋、紫砂壺的壺底以及紫砂壺的肩線等都會運用到脂泥的地方,來進行調整造型。
一般來說無論是半手還是全手,都會運用到脂泥,而對於灌漿壺等基本上是可以不用到脂泥的。這也與自身的成型工藝有著莫大的關係。
當然了,很多人把脂泥當做一個不怎麼重要的角色,其實你就錯了。像很多瑕疵壺出現的壺底壺身出現裂縫、壺把掉落、壺嘴掉落、甚至於壺鈕的掉落,都是源於這個脂泥的製作不到位,從而導致這類事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