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中小學優秀實驗教學說課50例 集錦!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小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包括自己確定實驗目的的能力;自己設計實驗方法的能力;獨立、正確進行實驗操作並得出實驗結果的能力;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科學結論的能力。
小學科學課實驗教學能力
一、實驗材料的選擇是重要的環節
1.實驗材料要多樣,可以讓學生自己搜集一些感興趣的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科學規律,光靠一張嘴巴,兩根粉筆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實驗,研究。學生提出的假設是多樣的,教師就要為驗證這些假設提供多樣的材料,而不能把學生框死在幾種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準備多種多樣而且有結構的材料呢?我的做法是:合理利用小學生科學學具材料袋內的材料,因為它是與教材配套,而且適合分組實驗;充分利用學生的資源和力量,在每上一個單元前,我就開出一張材料清單,讓學生提前去收集實驗材料。
2.材料的選擇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我在教學《種子變成了幼苗》一課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難題――鳳仙花種子一下子找不到。在教學前,我發現四年級小朋友種在水中的蠶豆種子都發芽長出了莖和葉子,我就選擇了蠶豆。原因是我考慮到一些實際教學的需要:學生們了解和熟悉蠶豆種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裡面提到的鳳仙花有些學生則很陌生,而且他比較難收集到,出芽長大也相對較晚。通過蠶豆種子的演示,學生清楚地發現了種子變成幼苗的現象和過程,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和操作過程
1.明確實驗目的。在觀察事物、做一件事前,只有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具體的任務,才能使他們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緻地去觀察去做。因此,每次實驗前都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說的白一點,就是讓他們明白為了研究什麼做這個實驗。
2.明確操作過程。每個學生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操作的把握程度。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他們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盲目亂動,做了這一步不知下一步該做什麼,顛倒操作過程,少做漏做,導致實驗失敗,所以在實驗前就要明確操作過程。為了不遏制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實驗能力,我們可以用多種方法明確操作過程。當然,我們更贊成學生能用別的實驗來研究同一問題,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或實驗就更好不過了。
三、給予充足的時間空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體驗科學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實驗的時間和空間,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實驗能力的必要條件。學生在充分的自主探究活動中,才能體驗科學,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如在上《蚯蚓》一課時,讓學生帶了小鐵鍬自己去挖蚯蚓,讓他們置身於大自然,自己去觀察蚯蚓的外形特徵,體會蚯蚓的生活環境,他們甚至還能感受到蚯蚓對植物的幫助呢。將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觀察自然現象,雖然很費時間,而且由於學生的活動範圍很大,給教師的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學生在觀察中獲得了豐富的感性認識,提高了動手能力,培養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實驗具有探究性,它能使學生在提取生活事實的基礎上,對照已建立的原有概念,對問題提出自己的假設,並通過獨立操作工具或儀器,進行探究性的驗證,自主發現知識的生成過程;實驗具有重複性,它能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多次的反覆,使知識有序再現,供學生反覆觀察、思考;實驗具有趣味性,它能使學生懷著對自己提出的假設是否成立的強烈興趣,在驗證實驗中發現需要的證據;實驗具有實踐性,它能讓學生直接接觸到有關知識客體的真實、形象、生動的感性材料,有效地作用於學生的感覺器官;實驗既能夠對觀察現象進行全過程的定性研究,還能夠通過測量數據、計算數值關係,進行定量研究。這些特點,能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實驗手段研究問題的途徑,從實驗事實和獲得的證據出發,形成科學概念,進而上升為科學規律,編織起科學知識的網絡。這是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不及的。
原文來源:https://www.xzbu.com/9/view-5103420.htm,如有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長按二維碼 關注公眾號 更多資料等你
小學科學資源共享QQ群
交流群 :605281765
VIP群:415921847
覺得不錯,請在下方點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