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小學開展科學實驗教學,有利於學生驗證理論知識結論,同時結合結論探究問題的內在關聯。現階段教學秉持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實驗教學也應該落實貫徹這一原則,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在小學教學中開展多樣化的科學實驗教學,有助於學生樹立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一、當前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向計劃性和目的性不足
部分教師逐漸意識到實驗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在科學實驗教學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難以根據實驗教學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科學、合理地安排實驗內容,以至於學生對科學實驗教學興趣較低,難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最初接觸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時,學生通常都表現出較高的興趣,但是由於認知能力等原因,在實驗時不能準確定位,就慢慢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進行實驗教學前,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文本,擬定具有計劃性和目的性的教學方向。
2.教學實驗內容欠缺科學性
在當前小學實驗教學中,一些任課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沒有按照《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的教學要求實施教學,同時在教學中未明確實際教學內容,降低了學生對實驗教學的興趣,學生知識理論基礎不紮實,教師教學質量低下。另外,因為教師在實施科學實驗教學時,一般都是按照以往的教學方式進行實驗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操作能力效果不強,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以往的實驗內容來進行實驗,導致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的落後性,難以適應《標準》的教學要求,使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內容與方式缺少科學性。
3.小組合作形式缺少實效性
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採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提升學生實驗學習的能力。但是,當前一些教師只是將學生進行簡單分組,使小組合作實驗學習流於表面形式,不能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教師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應該將責任落實到具體個人,並運用系統的管理方法,讓整個合作過程井然有序,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科學知識,使實驗教學收到理想效果。
二、改進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解決對策
1.創建小學科學實驗課程體系
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標,進一步改進課程體系和內容,從而構建統一且健全的教學體系,並深入研究科學實驗各知識點,認真分析與掌握其中的重、難點和關鍵點,明確不同知識點的分布情況。另外,還需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循序漸進,落實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例如,在教學教科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以下統稱「教材」)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溫度計」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常見的溫度計來設計實驗。教師設計的實驗教學過程需要把溫度計的常見類型、使用方法,以及溫度計讀數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分為攝氏溫度計和華氏溫度計兩組進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探究,分析、探討溫度計的使用方法。在探討之後,教師示範正確的操作方式,引導學生完成實驗,讓學生加深對溫度計正確使用方法的認識。
2.優化小組合作學習方法
為避免小組合作學習流於表面形式,教師有必要優化合作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上冊「定滑輪與動滑輪」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根據全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把學生合理地分為多個小組,各組之間的學生水平保持在相同位置。此後,教師提出小組合作學習任務,讓各個小組在課後自行搜集有關滑輪在實際生活中的實例,並自主設計實驗來思考定滑輪與動滑輪各自的實際用途和適用場合。在實驗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在面臨困難時給予適當點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充分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激發學生實驗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習效益具有較大影響。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認知發展能力,創設多樣化的實驗教學情境,確保學生自主參與實驗教學活動。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下冊「花、果實和種子」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課前準備好的各種花、果實和種子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一一辨認,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準備圖片和課件,將花、果實和種子一一對應,如果學生回答不正確,教師可以解剖果實,讓學生直接觀察其種子,防止再次出現錯誤。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直觀認識到科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觀察生活的意識,提高教學質量。總而言之,小學科學作為小學階段重要的基礎科學課程之一,其地位不容忽視。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實驗,並鼓勵學生在課堂內、外感知科學實驗,從而熱衷於科學探索,自主投身於科學實驗教學中,以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