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供血不足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血管疾病,在50歲以上的人群中尤為常見。腦供血不足在發生的初期,其實對身體的影響並不是太大,可能只是會有些頭暈和頭痛的情況出現。但是如果不想辦法積極應對的話,隨著病情逐漸嚴重,不僅頭暈和頭痛的情況會加重,而且其他的一些症狀也會逐漸凸顯出來,比如走路不穩、記憶力急速下降、看東西一過性蒙黑、面部表情不協調,等等。
怎麼知道是否腦供血不足?3個小方法可自測
1、看感覺功能是否有障礙
大腦血液供應不足,可導致腦部感覺器、感覺神經纖維、分析區域等受到影響,常表現為面部、唇舌以及一側肢體麻木或異物感。有的人也可能出現眩暈、視物不清甚至一過性失明,或是突然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等現象。
2、看運動功能是否依然正常
運動神經功能失靈常常是腦供血不足最常見的徵兆表現。容易出現肢體無力、走路不穩、拿不穩東西、運動不靈活等症狀,有時也可能出現肢體痙攣或跳動。說話、吞咽等動作也受運動神經支配,如果運動神經受到影響,也可能出現說話不清、吞咽困難等表現。
3、看精神和意識是否跟正常人一樣
腦供血不足會引起大腦缺血缺氧,使腦實質發生廣泛瀰漫性病變,易出現頭暈、昏昏沉沉、嗜睡或失眠等精神狀況的改變,也可能導致記憶力減退,甚至短暫性的意識喪失或智力減退,增加老年痴呆症的發生風險。也有的人可能出現性格上的變化,如:原來孤僻、沉默寡言的人變得愛說話、急躁等。
需要注意的是,可不是說腦供血不足的人,一定會出現上面所有的現象,而是只要發現一兩個,就應該及時重視了。尤其是中老年人,本來血管就已經出現了老化的跡象,還不注意這些細節的變化的話,可就很容易會引發嚴重血管疾病。
改善腦供血,可以從以下2方面入手:
一、積極做好生活調理
要想預防腦供血不足進一步嚴重化,預防腦梗發生,積極清除血管中的脂質,給血管補充適當的營養,養護、軟化血管,無疑是一種「治本」的方法。因此,建議腦供血不足的人,可以經常喝些姬松茸、蘆筍液,來幫助快速補充大量的維生素和不飽和脂肪酸(核酸、亞油酸等),清除血管中的自由基,減少脂類物質等在血管壁上沉積,預防血管管腔狹窄,從而改善腦部供血狀況,預防腦梗發生。
二、嚴格積極控制高危因素
腦供血不足的高危因素有很多,大家比較熟知的就是有「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臟疾病(冠心病、心衰、房顫等)。此外,血壓過低、頸椎疾病以及嚴重的貧血,也可導致腦供血不足,引發頭暈、頭痛、記憶力下降等相應症狀。
要想控制好這些因素,首先一定要去醫院做個全面的檢查,明確身體狀況,需要用藥的,根據醫生指導合理用藥。關於藥物的使用,大家一定要慎重,不要自行隨意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