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個半歲的嬰兒小遊突然發燒,家長把他送到了村衛生室,村衛生室的醫生採取了灌腸的方式「幫助」小遊退燒。
然而經過灌腸治療後小遊的病情不但沒有得到減緩,反而越來越嚴重,灌腸對小遊的腎臟、肝臟都造成了損害。小遊後來被送到武漢治療後終於脫離了生命危險,然而他的腎臟功能卻很難恢復,必須得依靠腹膜透析來進行持續治療。
武漢兒童醫院腎內科副主任王筱雯醫生介紹小遊的病情時說:「說不定將來還需要腎移植」。
王醫生還說:「有一些藥物通過灌腸治療一樣會吸收到血液裡面」,同時王醫生還懷疑小遊肝臟、腎臟、心臟都有損害的現狀是因為灌腸時使用了大劑量藥物造成的。
灌腸法是用導管自肛門經直腸插入結腸灌注液體的一種治療方式,而我們熟知的正確的退燒方式中有一種退熱栓也是肛門給藥,於是有人表示不理解,同樣都是肛門給藥,用退熱栓和灌腸法是一個概念嗎?王主任解釋說退熱栓是用在比較表淺的位置,並且有劑量規定,而灌腸法是一定的水劑到一定的深度使用,二者是完全不一樣的方式。
才半歲的孩子就遭遇如此糟心的事情,實在是太可憐了。但是從網友的評論中可以看出,一些地方用灌腸的方式來應對小兒發燒並不罕見,尤其是在醫療條件比較落後的地方更是比比皆是。看了這個新聞後才有家長醒悟,由於孩子曾經也遭遇過灌腸退燒,家長表示特別後怕。
看到小遊遭受這麼大的罪,讓網友感覺很是不忍。
由於很多小孩子在生病時都會遭遇發燒,因此很多家長對發燒充滿了畏懼。其實發燒只是一個症狀,並不是疾病本身,但是任何疾病都有發燒的可能性。正是由於畏懼發燒,因此民間流傳著很多退燒的土辦法,比如捂汗、酒精擦身體、蟾蜍降溫、喝符水等。而這些土辦法都是毫無科學依據的,甚至可能對孩子身體帶來傷害。作為家長,當孩子發燒時,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可是也不應該聽信偏方拿孩子當試驗品。養育孩子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家長不斷學習的過程,家長不需要像醫生那樣專業,但是一定要像網友說的那樣要提高自身水平,懂得基本的護理方法,並且能夠從孩子的症狀和表現判斷出什麼時候應該採取措施,而什麼時候可以順其自然。
對於有孩子的家庭而言,建議每個家庭都需要備一個體溫計,判斷寶寶是否發燒不能簡單通過用手摸額頭來確定,市面上有不同種類的體溫計,家長們可以根據需求或喜好選擇。
其次,寶寶發燒時,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和精神狀態判斷是否需要立即就醫。對於4個月內的幼齡兒,一旦發燒建議立即就醫。還有如果寶寶發燒的同時精神萎靡、嗜睡、食慾不佳、皮疹、呼吸困難等也一定要立即就醫。另外,有家族高熱驚厥史的也需要及時就醫。
然後,護理髮燒中的寶寶,家長需要留心觀察孩子的二便情況,尤其注意記錄小便間隔時間,以此判斷寶寶是否存在脫水的情況。寶寶發燒時家長需要多給寶寶補充液體,也可以考慮補充電解質。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用於兒童的退燒藥有對乙醯氨基酚和布洛芬,家長應謹遵醫囑在必要時給孩子用藥,並且在用藥前認真閱讀說明書,尤其需要注意用藥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