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教師要修信息技術課 5年不少於50學時

2020-12-14 中國網教育

中國網11月6日訊(記者王龍龍 閆景臻)日前,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要求加強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要求各省份各地要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納入教師和校長培訓必修學時(學分),原則上每五年不少於50學時。

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信息化社會教師必備專業能力。近年來,各地通過多種途徑開展教師信息技術相關培訓,取得積極成效,但也存在著項目分散、標準不全、模式單一、學用脫節等突出問題。為貫徹落實國家教育信息化總體要求,充分發揮「三通兩平臺」效益,全面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決定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簡稱提升工程)。現就提升工程的實施提出如下意見。

一、提升工程的總體目標和任務

建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體系,完善頂層設計;整合相關項目和資源,採取符合信息技術特點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國1000多萬中小學(含幼兒園)教師新一輪提升培訓,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自主發展能力;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以評促學,激發教師持續學習動力;建立教師主動應用機制,推動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和日常工作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體系

圍繞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促進教師轉變教育教學方式的現實需求,吸收借鑑國內外信息技術應用經驗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訂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培訓課程標準和能力測評指南等,建立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體系,有效引領廣大教師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規範指導各地建設資源、實施培訓、開展測評、推動應用等環節的工作。

三、按照教師需求實施全員培訓

各地要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納入教師和校長培訓必修學時(學分),原則上每五年不少於50學時。試行教師培訓學分管理,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學分認定,推動學分應用,激發教師參訓動力。教育部整合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相關培訓項目,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推動「英特爾未來教育」、「微軟攜手助學」、「樂高技術教育創新人才培養計劃」、「中國移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等項目與各地教師培訓的融合,通過提供課程資源、培訓骨幹培訓者和共建培訓平臺等方式,擴大優質資源輻射範圍。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本地區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新一輪全員提升培訓。利用信息管理系統,整合本地區項目和資源,建設教師選學服務平臺,推動各地按照教師需求實施全員培訓。完善專項培訓體系,做好與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相關培訓的有機銜接,重點加強中小學校長、專兼職培訓者和教研員等骨幹隊伍以及農村教師的培訓。地市及區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通過專項培訓和專題教研,組織開展區域性教師全員培訓。健全中小學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確保研修質量。中小學校要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作為校本研修的重要內容,將教研與培訓有機結合,重點通過現場診斷和觀課磨課等方式,幫助教師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用結合。

四、推行符合信息技術特點的培訓新模式

各地要根據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學習特點,有效利用網絡研修社區,推行網絡研修與現場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強化情境體驗環節,確保實踐成效,使教師邊學習、邊實踐、邊應用、邊提升;建立學習效果即時監測機制,確保培訓質量。堅持底部攻堅,積極推動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建立以校為本的常態化培訓機制。推行移動學習,為教師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進行便捷有效學習提供有力支持。加強薄弱環節,採取「送教下鄉」和「送培上門」等方式,為不具備網絡條件的農村教師提供針對性培訓。

五、遴選一線教師滿意的培訓資源

教育部依託現有資源,建設資源共建共享服務平臺,匯聚各地培訓課程資源和培訓服務信息,建立優質資源遴選機制,推動資源交易與交換。對通用性強的優質資源進行加工升級,啟動教師培訓MOOC(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建設工作,利用合作項目引進和開發優質資源,建立優質課程資源庫。各地要重點建設典型案例資源,支持中小學與高校及教師培訓機構合作,加工生成性資源,開發微課程資源,滿足教師個性化學習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臺匯聚本地資源,與國家平臺實現互聯互通。

六、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本地區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員測評,主要採取教師網上自測方式,通過案例開展情境測評,以評促學、以評促用。根據能力測評指南,開發適合本地實際的測評工具,建立網絡測評系統,為教師提供便捷有效的測評服務。各地要根據測評數據及時調整提升工程實施計劃,確保全體教師應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訓機構要根據測評數據制定完善培訓方案,確保按需施訓。中小學校要分析測評數據,找準短板,有針對性地開展校本研修。教師要根據測評結果,明確自身不足,查漏補缺,合理選學。

七、推動教師主動應用信息技術

各地要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資格認定、資格定期註冊、職務(職稱)評聘和考核獎勵等的必備條件,列入中小學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標體系。中小學校要將信息技術應用成效納入教師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促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主動應用信息技術。各地要通過示範課評選、教學技能比賽和優秀課例徵集等活動,發掘推廣應用成果,形成良好應用氛圍。通過建立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實驗區、示範性網絡研修社區和示範校等舉措,推動信息技術應用綜合創新。

八、加強組織保障確保提升工程取得實效

統籌安排各項工作。各省要開展專項調研,分析現狀和問題,摸清教師需求,明確工作重點和思路,做好整體設計,制訂提升工程主要實施工作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形成規劃方案,2013年底前報送教育部。2014年起,分年度組織教師全員培訓工作,原則上每年培訓人數不少於本地區中小學教師總數的20%。完善管理制度,出臺配套政策,開發測評工具,儘快建立教師主動應用的機制。

加強組織領導。教育部負責提升工程實施的統籌管理和監督評估等工作。成立執行辦公室(設在華東師範大學),負責組織管理的具體工作。成立專家委員會,負責研究、指導和評審等工作。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本省提升工程實施的組織管理。成立領導小組,整合相關部門力量,確定專門機構負責組織管理具體工作。採取招投標機制,遴選具備資質的院校(機構)承擔培訓任務。建立信息管理平臺,實施精細化管理。地市及區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本地提升工程的組織管理。制定管理辦法,落實相關政策。整合教師培訓、教研、電教和科研等部門的力量,加強對中小學校的指導,做好全員培訓。中小學校長是本校提升工程實施的第一責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機制、整合資源,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落實保障經費。各省要安排專項經費,支持管理平臺建設、專項培訓、資源開發和能力測評等工作。中西部省份要在「國培計劃」專項經費中切塊用於農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地市及區縣要安排專項經費,支持本地教師全員培訓。中小學校要在學校公用經費中安排資金,為本校教師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創造良好條件。

做好監管評估。教育部審核各省規劃方案,通過信息管理平臺對各地工作進行動態監測,定期通報監測結果。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採取專家評估、網絡評估和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做好提升工程實施的監管評估工作。地市及區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重點加強中小學校推動信息技術應用工作的監管評估。

相關焦點

  • 教育部:高校輔導員每年要參加不少於16個學時培訓
    中新網5月15日電 教育部近日在其官方網站發布《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規劃》,《規劃》明確,高校要加強輔導員系統培訓,每年開展不少於4次的校級培訓,積極選送輔導員參加校外培訓。新任輔導員上崗前,要參加不少於40個學時的崗前培訓。輔導員在崗期間每年要參加不少於16個學時的在崗培訓。
  • 2020年廣東省高校教師繼續教育專業課學時如何修?
    它主要有4層含義:1、繼續教育是一種成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2、受教育者在學歷上和專業技術上已達到了一定的層次和水平;3、繼續教育的內容是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4、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更新補充知識,擴大視野、改善知識結構
  • 教育部詳解!大學要上勞動必修課,不少於32學時
    教育部負責人答記者問   1.社會各界對新時代勞動教育十分關注,請介紹一下《意見》出臺的背景。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將勞動教育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必須構建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體系,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   二是勞動育人功能亟待加強。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與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要求有較大差距。全黨全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大中小學勞動教育。
  • 教育部印發指導意見,職業教育要加快培養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日前,教育部發布《關於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意見》明確,要突出職業教育的類型特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規範人才培養全過程,加快培養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 教育部關於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
    2013年以來,通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改進教育教學的意識和能力普遍提高,但仍然存在著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不足,鄉村教師應用能力薄弱,支持服務體系不夠健全等問題,同時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對教師信息素養提出了新要求。
  • 這個專業科目繼續教育應不少於30學時!來看常見問題解答→
    這個專業科目繼續教育應不少於30學時!二、繼續教育的內容專業科目繼續教育包括本專業技術人員應當掌握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三、繼續教育的方式2020年專業科目繼續教育採用網絡在線學習形式,成績5年內有效。
  • 高校學生每學期「形勢與政策」課不低於8學時
    原標題:高校學生每學期「形勢與政策」課不低於8學時 教育部近日印發《教育部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從「誰開課、怎麼開、教什麼、用什麼教、誰來教、怎麼教、怎麼評、怎麼管」八個方面對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提出明確要求,指出要將「形勢與政策」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嚴格落實學分
  • 教育部規定:大學生體育達不到50分 按結業處理
    昨天(7月8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標準」規定,體育不達標,學生將無法得到獎學金等獎勵。學生體育測試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結業處理,即拿不到畢業證和學位證。體育不達標,學生將無法得到獎學金等獎勵。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負責人向記者解釋「標準」中的特色與亮點。
  • 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於1課時,大學本科不少於32學時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其中明確,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其中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於1課時。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勞動素養評價結果將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和畢業依據,以及升學的重要參考和依據。
  • 教育部:高校學生每學期形勢與政策課不低於8學時
    中新網4月27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要將「形勢與政策」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嚴格落實「形勢與政策」課的學分。要保證本、專科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開課不斷線。
  •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擬覆蓋所有本科生,每學期不低於8學時
    為及時、準確、深入地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宣傳黨中央大政方針,教育部日前印發《教育部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意見》對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學時學分等管理提出了要求:要保證本、專科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開課不斷線,覆蓋所有本科生,本科每學期不低於8學時,共計2學分;專科每學期不低於8學時,共計1學分。
  • 特別關注┆我市入選山東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
    近日,山東省教育廳對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做出全面部署,同時確定了16個縣(市、區)為山東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項目試點縣(市、區),壽光市入選項目市,壽光市第二中學、壽光市紀臺鎮第二初級中學、壽光市明珠小學、壽光市一中花園幼兒園、濰坊市昌樂一中等5處學校入選項目校
  • 教育部辦公廳:2018國家「萬人計劃」面向全國遴選教師100人通知
    廣東人事考試網同步國家教師考試網信息:教育部辦公廳:2018國家「萬人計劃」面向全國遴選教師100人通知,更多關於2018國家「萬人計劃」,萬人計劃遴選教師,中共中央組織部辦公廳的信息,請關注人事信息考試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 繼續教育需要多少學時?湖南高校教師怎麼獲得?看完你就知道了
    關於職稱評審的繼續教育相關問題,仍然有很多教師人員不太了解,比如繼續教育需要多少個學時?內容包括什麼?怎麼獲得這些學時等等,今天,請跟我來,一個個答案都在這裡了。1、評職稱為什麼需要繼續教育學時?公需科目包括專業技術人員應當普遍掌握的法律法規、理論政策、職業道德、技術信息等基本知識。專業科目包括專業技術人員從事專業工作應當掌握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等專業知識。3、需要多少個學時?
  • 河南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詳解
    河南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詳解依照《河南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加快推進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參加河南省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訓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應依照通知自行申請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性測評。
  • 職稱評定丨2018年職稱評定,繼續教育學時數增加了多少?怎麼修?
    說到基本條件,很多人因為工作的忙碌的原因,錯過時間,導致繼續教育學時未修滿,而錯過了職稱評審的時間,錯過一年又要再等一年。學時,其中20個公共課,140個專業課高級職稱評審:至少修滿360個學時,其中20個公共課,340個專業課南京公共學習培訓網
  • 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方案
    健全德技並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落實課程思政有關要求,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有機統一,加強勞動教育,弘揚工匠精神;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促進1+X證書制度試點,提高職業院校教師建設模塊化課程、實施項目式教學的能力;適應「網際網路+職業教育」發展需求,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生態;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促進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全面提升
  • 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看這裡 2019年「國培計劃」來啦
    中國網3月28日訊(記者 吳雨航)據教育部網站消息,近日,教育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做好2019年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組織實施工作的通知》。面向省級信息技術培訓者團隊,以網際網路+、大數據、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教育信息化中的融合應用為主要內容,採取集中面授與網絡研修相結合的方式,進行5天(30學時)的專項培訓,提升教師信息化指導能力和信息化領導力,提高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能力,示範帶動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教師信息素養培訓。
  • 教育部辦公廳 財政部辦公廳關於印發《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
    第二章 培訓對象   第五條 參加國家級培訓的教師,必須是中等職業學校在職專業課和實習指導課教師,具有中級以上職務,從事5年以上職業教育教學工作,所教專業與培訓專業相符,師德良好,身體健康,年齡不超過45周歲。參加國家級培訓並取得結業證書的教師,具備申請出國進修的條件。
  • 智能時代,讓教師只想刷學時的繼續教育不能再繼續了
    1999年9月13日,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的發布,表明我國開始在制度的規範下實施教師繼續教育。20多年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不斷發展,為我國教師質量提升做出了很大貢獻。隨著社會發展,教育進入了追求品質的時代和人工智慧時代。